防溺教育迷思5:水中自救不重要,「在哪都會游泳」才重要

在你的眼中,什麼叫做「會游泳」?「像一條魚LikeAFish」防溺游泳教育品牌創辦人、《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作者張景泓(蕉哥)分享常見迷思,「會游泳」的認知落差,正是造成溺水意外的主因。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像一條魚LikeAFish】推廣防溺游泳教育來到第六個年頭,從剛開始的默默無名,遇到疫情的無情摧殘,最終走出了自己堅持的路,也越來越為人所知。

現在已到春暖花開之際,也是大家開始會學游泳的季節。因此,我們將撰「防溺教育迷失」的系列文章,將我們的經驗,變成各位家長保護孩子的後盾。

 

提到避免溺水的方法,大家通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學「水中自救」技巧。因此會有很多已經將孩子送去學過或學會游泳的家長來報名我們的課程,希望孩子能夠多學會保護自己的方式。

然而,其實防溺自救游泳課並不是單純在教「水中自救」的特定技巧,而是在幫助這些「以為自己會游泳」的人,邁向「在哪裡都會游泳」的階段。

在你的眼中,什麼叫做「會游泳」?

請大家想像一個畫面,今天你們一群朋友去溪邊或海邊玩。在談笑之間有人說自己「會游泳」,開玩笑說等等真的有狀況不要擔心,他會救大家。這時,你會特別追問他是「在哪裡會游泳」嗎?

幾乎都不會。

只要有人回答「會游泳」,我們就根本上會斷定這個人「在哪都會游泳」。

但很特別的是:

在台灣,只要有人說自己「會游泳」,通常指的都是「在游泳池會游泳」,而且前提是「在踩的到底」的地方且「有戴蛙鏡」的情況下。

可是國人的戲水環境,並不會侷限在游泳池。而且游泳池已經是最安全的戲水地點了,因為現場還會有派駐不少的救生員。

過去我在海邊擔任救生員的期間,救過不少人。很多被我們救上來的人都跟我說自己會游泳。這些說法在救生員或外國人眼中,只會在游泳池游泳這件事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會游泳」的認知落差,是造成溺水意外的主因

傳統游泳教育的問題,就在於「從來沒有教我們如何在開放水域游泳」。多數的人夏日的戲水場景(尤其是成年人),只有一小部分是去游泳池,而有很大部分是去溪邊、海邊戲水。

當一個人已經學過自仰蛙蝶,又或者是通過學校的游泳檢定,以為自己會游泳的時候,那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他不會知道在游泳池游泳跟在開放水域游泳的不同,因為他「不會知道他不知道的事」。

這也不是游泳教練或體育老師的問題,因為「教游泳」跟「有在開放水域玩水」是兩回事,所以他們也不知道「會游泳」跟「在哪都會游泳」的差別在哪邊。

然而,也因為上述認知的落差,常常就是造成溺水意外發生的原因。

我們都會誤會朋友說的「會游泳」是真的「在哪都會游泳」,如果剛好自己水性較差或不會游泳時,去溪邊海邊玩時就會更依賴或信任對方,做出超過自己能力風險的事。

我想大家可能都聽過這樣的對話:

「走啦!我們去深一點的地方」

「不行啦!我不會游泳我會怕」

「不要擔心啦!我會游泳我帶你去」

然後意外就這麼發生了。

水中自救只是「在哪都會游泳」的人會的基本技巧

在台灣,夏天要不去開放水域玩水實在太難了!

因為這兩個原因:

  1. 交通的便利性加上島嶼小,我們不管在台灣的哪個角落,一個小時一定能到溪邊或海邊旁邊。

  2. 夏天實在太熱了,去玩水就是一個最簡單、便宜、又有趣的消暑方式。

有鑑於夏天去玩水已經是國人最常做的休閒活動之一。那學會在哪裡都會游泳,也應該是最簡單能夠保護好自己的方法。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叫做「善泳者溺」,也就是說「會溺水的人都是會游泳的人」。

但這句話本身的解讀其實是錯的。

因為會溺水的人多數時候其實是「以為自己會游泳」的人,而事實上這些人「只會在踩的到底有蛙鏡的情況下」會游泳,而不是真正的「在哪都會游泳」。

如果你能夠成為一個真正「在哪都會游泳」的人,其實也不用學水中自救技巧了。因為水中自救技巧最常提到水母漂、仰漂、踩水,其實對「在哪都會游泳」的人來說,應該都駕輕就熟。

結語

我相信多數的家長送孩子去學游泳,是希望他能夠安心開心的玩水,不會發生溺水狀況且能確保自己的安全。而能夠安心開心玩水的前提,其實就是「在哪都會游泳」,那自然就沒有「水中自救」的需求。

因為多數的人之所以會發生溺水,90% 的原因真的就只是他不是「真的會游泳」而已,而是「以為自己會游泳」。

延伸閱讀

張景泓 張景泓

張景泓

Podcast節目「救生日常」主持人

張景泓(蕉哥),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2年游泳池、5年海水浴場救生員經驗,1年溯溪、獨木舟、SUP帶團教練,UDN鳴人堂專欄作家,戶外安全推廣協會講師。出版書籍《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