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有身心障礙疑似生 6基本功15項準備細節鑑定一次通過

在班級中如果發現有身心障礙疑似生時,老師可以怎麼應對?同時,許多家長擔心,一旦孩子接受鑑定安置,在學校會被貼上標籤,老師又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呢?資深國小帶班經驗與特殊教育研究所畢業的小魚老師,將分享6基本功15項準備細節,幫助老師處理的完善又專業,也助於孩子鑑定一次通過。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糖糖玩足球時,常要求同學按照他的方式做,有次同學不想依照他的方式玩,他便把足球踢到圍牆外面,同學回教室告訴老師,老師了解後希望糖糖好好想想怎麼跟同學「一起玩」足球,老師話還沒說完,他就憤怒的將桌子踢倒,然後大喊「我沒有、我沒有……」,接著拿鉛筆盒丟同學,還坐在地上大哭,甚至哭到抽搐,用沙啞的聲音繼續喊著「我沒有、我沒有、我就是沒有……」。

小育寫字像畫圖,沒有筆順概念,常會停頓想著下一個筆畫是什麼。寫字多一點、少一撇,常用錯誤的替代字形結構,寫不出完整的字。注音符號學習不佳加上記不住國字,指讀課文速度很慢,考試時因為對題意不了解,常無法作答。無法聽懂故事內容,不易用口語完整描述生活事件。缺乏數感,10以內的計算需要手指協助,最基本的加減計算皆有困難。雖然小育的學習成效不佳,但是上課卻異常努力,曾經哭著跟老師說:「如果寫一百遍可以把國字記起來,我會努力寫……」

上述糖糖和小育的故事,是國小教育現場常發生的現況,一位可能是特殊教育13個障礙類別當中比例越來越高的情障學生,另一位可能是障礙類別當中人數最多的學障學生,兩種學生加起來每班平均可能超過10%,通常看不出來他們的障礙情形,外表和智力都和一般學生沒有特別差異,平日言語表達和行為動作也都和一般學生沒什麼兩樣。

在普通班中如果發現類似糖糖和小育的「疑似生」,依據「教育部主管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第3條第2項規定:「未持有各級主管機關核發有效鑑定證明之身心障礙疑似生,學校應依學生輔導法之規定提供服務,特殊教育教師亦應提供協助,並進行觀察及學習特殊需求評估;必要時,應為身心障礙疑似生提報鑑定。」

發現班上有身心障礙疑似生時,導師六個基本功

「進行觀察及學習特殊需求評估」重責大任經常落在班級導師身上,因為送鑑定的資料是醫師及心理師無法幫忙的,一定是班級導師會同輔導老師及特教老師介入,才能準備完整的資料。身心障礙疑似生轉介前的輔導教學記錄表,需要至少一個學期並達20節課的觀察,累積足夠資料才能提報鑑定。當導師發現班級有身心障礙疑似生時,有六大基本功夫必須先建立起來:

1. 平日養成觀察後的記錄習慣:導師從一些蛛絲馬跡發現學生可能是「疑似生」時,即開始用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行為表現,並以文字記錄下來,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同學的互動、完成作業的情況、親師生的對話等。

2. 逐步收集學生學習相關資料:導師應盡量收集學生的學習記錄(回家作業及評量卷等)、評估結果、家長反饋,以及其他有關學生個人表現的資料,這有助於獲得更全面的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評估可能的障礙類別。

3. 自我充實知識理解障礙特徵:導師應該自我充實、積極理解與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等常見的特殊學生特徵和模式,例如閱讀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等,並透過觀察紀錄佐證學生障礙特徵和模式。

4. 透過內外部資源以尋求建議:導師與學校資源班老師、專輔及兼輔老師、輔導室特教組及輔導組等行政人員、特教資源中心人員、大學特教系所教授或其他內外部資源之專業人士討論學生情況,並尋求建議和指導。

5. 申請專業協助準備評估要求:如果需要進一步評估學生的情況,導師可以準備相關的評估要求,例如由專業人員提供即時資訊及特殊教育服務需求申請,協助家長找出孩子的學習困難點和更有效的行為改善方法。

6. 建立親師溝通渠道即時回饋:導師應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分享校內觀察到的情況並提出適切的建議,並聆聽家長平日對孩子的觀察心得,透過家長即時反饋和心聲意見表達,共同釐清孩子現況。

身心障礙疑似生提報鑑定資料,十五項準備細節

六大基本功夫有助於導師準備好資料,能更完整地做好身心障礙疑似生送鑑定前的前置作業、更有效地支持身心障礙疑似生。而身心障礙疑似生提報鑑定資料時,還有三大層面十五項準備細節需要認真執行,才能面面俱到,讓鑑定一次就通過:

1. 知己知彼-由各方學習相關資料了解疑似生:疑似生進入教室前的一切都是過去經驗,會因人事時地物而有不同的化學反應,六大基本功夫的超前佈署只是應對措施,師生面對面接觸才是挑戰的開始。了解疑似生,一定要多方收集資料佐證且不能受先入為主的觀念限制,才能真正幫助到特殊需求的孩子。

(1) 閱讀提升理解:多理解、少誤會,透過文字的引導鋪陳幫助我們看見不容易看到的那面,閱讀最珍貴之處在於理解需要特別對待的孩子們,讓導師建立正確的態度面對孩子。

(2) 綿密輔導紀錄:當學生發生特殊事件時,經由校務系統訪談資料、認輔教師、小團體諮商、諮商心理師等輔導紀錄資料的建檔,可作為導師觀察辨識疑似生行為的重要依據。

(3) 家庭狀況詳述:除疑似生本身資料外,家庭社經地位、教養方式、親子互動、成長過程、健康及醫療現況、目前是否為高關懷家庭或有社工人員關懷訪視等狀況均需詳述。

(4) 學習扶助介入:學習障礙疑似生的早期識別和支援至關重要,導師借由學習扶助個別化教學、輔導及使用特殊教具或技術資源等了解學習困難點,並提供介入的學習策略。

(5) 輔導諮商先行:情緒障礙疑似生要先安排個案輔導,即時輔導諮商能幫助他們應對情緒困擾、提升情緒調節能力、改善人際關係等,間接輔助導師運用有效方式處理學生問題。

2. 同理互信-與疑似生家長建立良善信任關係:與家長溝通,一定要資訊正確並心平氣和,讓家長了解導師的苦口婆心。言語的認知差距會造成彼此誤解,忽略帶過更常讓許多重要的溝通契機消失。面對疑似生的問題,傾聽帶來了解、了解促進同理、同理產生互信,透過經常溝通和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才能形塑特殊需求學生的支持服務系統。

(1) 接受孩子特質:面對疑似生的情況,導師應運用淺顯易理解的話,告訴家長相對專業的事情,疑似生鑑定就像是身體健康檢查,讓我們更了解孩子,能夠對症下藥,用最好的資源幫助他,比起被貼標籤的誤解,更應擔心的是被錯過的早療機會。分享有關特殊教育的支持服務和特教資源資訊,幫助家長接受孩子的特質、進而支持孩子的發展。

(2) 客觀事實陳述:以行為觀察記錄法幫助老師和家長共同了解疑似生的行為模式、觸發因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分析日常收集到的資料,尋找行為模式及其關聯性,探討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生理需求、情緒因素、課業壓力及對應行為表現等,並及時分享孩子的進步和積極表現,讓家長知道孩子受到肯定和重視,增進親師互信。

(3) 與家長同陣線:導師面對家長態度保持親切,平日與家長電話聯繫或聯絡簿文字互動,謹記用發問而非告狀的方式進行,好的關係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而不是「質疑」的堆砌。先同理家長教養孩子的辛苦,導師可以說:「我願意和您一起努力,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家長感受到導師和家長是同一陣線的夥伴。

(4) 確保有效溝通:建立開放溝通氛圍,讓家長感受導師是真心關心孩子的教育和未來成長。提供多種溝通途徑,包括社群媒體、面對面、電話、郵件等,詳盡傳達觀察到的訊息讓家長知悉,專心傾聽並分析家長語意所傳遞的內在訊息,尊重家長的觀點和意見,予以回應與重視,確保溝通目標明確,而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5) 親師共同合作:與家長共同制定行動計劃和支持措施,以滿足孩子的特殊需求。彙整孩子近期情況,了解在家行為表現及家長教養方式,提出初步解決問題的方法,導師說明家長須配合的事務,家長也提出對導師的期望,孩子問題的解決方法不可能立即見效,在過程中需詳細觀察與紀錄,隨時調整、適時聯繫,經由親師共同合作來引導孩子。

3. 專業支持-與資源班老師一起準備鑑定資料:身心障礙疑似生鑑定資料送件之前,要細心觀察且具體描述、要仔細收集學習及行為表現資料、還要有讓孩子獲得特教資源服務的堅定決心。初評沒過是正常,但若有專業人士協助與專業資源支持,增加送件資料的精確度及完整性,透過具體且有層次的資料來說服鑑定委員,會讓一次就通過的機率大大提升!

(1) 參考專業網站:瀏覽鑑定相關網站以獲取最新訊息及相關知識,例如以下網站。
全國特教資訊網https://special.moe.gov.tw/
高雄市特殊教育資訊網http://www.spec.kh.edu.tw/
高雄市鑑定安置資訊網http://set.spec.kh.edu.tw/index.php

(2) 任課觀察輔助:任課教師於不同課堂的觀察與文字記錄也是很適當的佐證資料,包括不同領域的學習情況及日常生活表現的描述,補救教學的實施方式、進行時間及學習成效等,任課老師提供的觀察紀錄,能增加資料豐富度,從而對症下藥來改善學生的問題。

(3) 僅陳述勿評斷:導師和任課老師的觀察紀錄,秉持客觀來描述事實,如學生對班級上課秩序干擾情形及頻率,或學生上課反映需老師特別協助的部份,相關事證要清楚且具體陳述,並請教資源班老師應如何記錄,切勿加入老師個人情緒性文字或批判性評斷。

(4) 用藥記錄明確:孩子當前的身心狀況及用藥情況也應完整註記,例如有無服藥、服藥類別及歷史、劑量及成效,服藥前後的專心表現有無不同,並註記精確的時間(如:可持續5分鐘專注聆聽上課)。

(5) 佐證資料核對:向資源班老師或教授專家學者諮詢請教以收集合適之學生資料,先求「量」再取「質」,平日測驗卷、學習單、訪談紀錄等等,核對觀察彼此間發現到的問題點是否吻合?資料核對用紅筆手寫註記,以呈現出孩子明顯、具體的困難點與行為。

許多家長擔心,一旦孩子接受鑑定安置,在學校會被貼上標籤,但轉念思考,為了孩子更長遠的未來,替他們準備充分的資源,及早協助他們在學習路上接受適性的教育,才是更重要的!因為如果怕被貼標籤而錯失了早期療育的學習黃金時期,孩子的人生就再也無法重來。

身心障礙疑似生的鑑定就是,早送比晚送好,晚送比不送好,送就要送得好。

真正的接納,是允許不完美有存在的空間,以客觀中立的態度觀察這份不完美所要傳遞的訊息,從這些訊息中讀取出意義,去發掘可以創造的美好。接受及面對孩子的特質,才能生出辦法及策略,一同跨越當前的阻礙。與其讓孩子在成長路上為了跟上同儕腳步而跌跌撞撞,倒不如及早理解孩子的特質,針對孩子的弱項予以補強,讓孩子學習更有信心,家長也才能更加安心!相信有親師生一起的努力,未來的路,孩子可以走得更好!

導師必備!特殊需求學生資料範本:疑似生轉介前輔導記錄表、給醫生的一封信

小魚老師提供幾個範本資源給導師參考使用,希望能幫助老師做完善的準備,老師可視個別情形與需求調整文件格式:疑似特殊需求學生轉介前輔導教學記錄表、給醫師的一封信(疑似學障)、給醫師的一封信(疑似泛自閉)

點擊前往下載

延伸閱讀

黃慧瑜(小魚老師) 黃慧瑜(小魚老師)

高雄市勝利國小老師

超過25年資歷,樂於分享班級經營經驗,認為「班級經營不是很厲害才開始,而是開始了才會很厲害,班級經營也是學習效果的關鍵」,著有「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Dr.顏與小魚兒的對話」,另經營粉絲頁:小魚老師的斜槓教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