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題裡的文學課!解決學生對數學的無動力問題

小孩討厭數學?拒當科學咖?還是宅宅只會直線思考?美國英語老師發現了學生對數學的無動力問題,於是與數學老師合作,把故事的魅力帶進基礎科學科目,讓課堂更活絡。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親子天下》歷年來針對中小學生的調查,數學一直都是孩子最討厭的科目。討厭算數學怎麼辦?那就別急著解題,先來找故事!

一位任教於芝加哥公立小學、並擁有特教證書的英語老師艾咪.史瓦茲巴赫-康(Amy Schwartzbach-Kang, Chicago Public School),在《Edutopia》中分享,她在支援協教中年級數學課時,發現了無動力問題。

從小也討厭數學,艾咪觀察,數學題通常要求學生給出單個相對應的答案,學生大多對算術沒信心,不僅愈來愈沒有解題動力,甚至出現「算得出來又怎樣」的消極心理。

於是艾咪跟數學老師合作,讓創意走進數學題,鼓勵學生從中找到故事、編出故事、理解故事主角的算術需求。

幫數學題編故事,創造解題動機

怎麼看懂數學題呢?先學會說故事,而且假設對象是小小孩。因為如果你真的充分瞭解一件事,那就能拆解概念,並且對更小的孩子用更簡單的語言、圖畫重新解釋這件事。

例如解多元方程式時,讓學生們分組並給予卡片紙和色鉛筆,讓他們想辦法將多元方程式的題目寫或畫成一本給小小孩看的書,同學要彼此幫忙當讀者、回饋。比起深陷解題過程,加進寫作和美術技巧,訓練孩子以後設認知方式理解題目。

再進一階,就讓學生真的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包含主角們遇到的數學問題。其實,每個數學題大多都能對應一個生活情境,像是家裡買地毯要算面積、園丁種一排樹需要多長的水管才能澆完水?

每一題都有一個情境,讓孩子把好幾題的情境編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增加背景說明、角色、試著填滿每個情境之間的故事洞。這麼一來,孩子們要有更常更好的敘事能力,情節一來就會激發動力,幫角色們解決所有的數學問題。

故事讓解題更具魅力,關鍵在於要幫助主角存活。像是殭屍壓境、外星人入侵都是常見於課堂的數學題目集故事,讓算術趣味橫生,幫自己創造「為什麼要算數學」一個好玩的答案。

莎士比亞讓學生學科學鑑識、找出犯案動機

跨科教學設計加上分組活動,可以讓舊的科目教材翻出新意,也讓原本就需要融合各科能力的現實生活更立體。

莎翁名劇不只文學性高,故事本身也都是「犯罪現場」。艾咪就舉例,以《馬克白》帶出鑑識科學、《羅密歐與茱麗葉》來學刑事調查。

《馬克白》當中經典的場景之一,是馬克白夫人不斷洗手,呈現弒君染了血的手洗不乾淨。當學生進入老師在教學現場布置的馬克白犯罪現場,即可著手學習什麼是血液DNA鑑定、並且用魯米諾噴霧(魯米諾又稱發光氨,遇鐵會發藍光,常用於鑒察肉眼無法觀察到的血液)偵測追蹤可能被清潔過的血跡,並應用三角學計算血液噴灑距離和角度,找出行兇位置。

學生不僅能連結劇本和當代科學,也能思考跨時空的大哉問。人類對權力的野心,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如果馬克白夫婦事先知道今日鑑識科學的程度,還會願意坦承犯罪嗎?

愛情殉情經典,其實主人翁只是兩名青少年:羅密歐與茱麗葉。於是課堂上學生們收到的問題是:青少年輕生能不能預防?

首先,學過的化學走進歷史場景。學生們要從顯微鏡下觀察不同粉末的顏色、質地等細節,加上化學物質功能認識,推斷哪種粉末可能是茱麗葉服用的毒藥?

所以,到底誰是青少年殉情的推手?學生分組後拿到劇中主要角色的大頭照(包含茱麗葉的爸媽凱普萊特夫婦、羅密歐的爸媽蒙泰古夫婦、茱麗葉堂哥提伯特、羅密歐好友墨枯修、勞倫斯神父),各組須從劇本裡找出可能促使男女主角感到罪惡愧疚、促使他們走向輕生的對白至少六組,並寫下五個段落的敘述,分析該角色是否導致青少年走向生命的盡頭。

「讓自認非科學咖的學生走進科學,也要讓科學咖用更創意的思維和角度思考科學,」艾咪分享跨科課程設計的背後教育意義。

(資料來源:Edutopia-1Edutopia-2

延伸閱讀

程遠茜 程遠茜

程遠茜

特約研究編輯

特約研究編輯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