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四學模式,培養學生解題力

國中九年級的任教老師和學生時常都流露一種無力、疲憊感,會考準備有沒有辦法換換口味?國中國文教師張妙綺老師介紹如何運用「四學模式」與數位工具增加解題變化,國中七八年級的學生也能提早培養解題力、增加解題動機!

啟動四學模式,培養學生解題力。圖片提供:張妙綺

啟動四學模式,培養學生解題力。圖片提供:張妙綺

本文重點摘要

筆者近期走訪各縣市,遇見多數任教三年級的老師都流露一種無力感,無奈學生提不起勁的疲累感。讓學生練習題目很快就寫完休息,老師講解試題,學生就靈魂出竅,然而會考在即該怎麼辦呢?

不妨運用四學模式,再善用數位工具,添加一些解題變化吧!還沒三年級的學生,也能利用這樣的模式,提早培養解題力與解題動機唷!

四學模式簡介

所謂四學模式指的是「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模式」,包含:學生自學階段、組內共學階段、組間互學階段以及教師導學階段。這模式原本是希望老師運用數位學習平臺資源與功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筆者教學實施後,發現不論是否有運用數位工具,經過一次次的教學循環,學生的主動性、自學力都有逐漸增長,甚至達到自動化的階段。

1. 學生自學階段

此階段是指學生已經完成測驗或練習後,分配學生解題任務。

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程度運用拼圖法的方式分配,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至少解析一題的任務,亦可以設計一些額外加分或獎勵的任務。以會考試題而言,想要減 C 的學生可以分配摘要或簡單推論的任務給他們,增 A 的學生可以分配文本評鑑類或是他們的弱項類型。基本原則就是「適合他們強化的題目」。

在這階段,學生需要思考如何為其他同學拆解題目、解析題目,將這些環節步驟化。如果遇到無法解答的內容,可以在時間內(比方限時五至十分鐘)運用手上的平板查相關資料。教師可以運用 Padlet 這類的平臺,請每位學生完成任務後拍照上傳,老師便能掌握每個人的進度,也能巡視協助有困難的學生。

 Padlet

運用 Padlet 這類的平臺,請每位學生完成任務後拍照上傳,老師便能掌握每個人的進度。圖片提供:張妙綺

2. 組內共學階段

在此階段是讓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確認解析是否正確以及演練綵排的階段。

教師可以先將任務同質性相近的學生放在同一組,運用相似的解題技巧,彼此討論切磋。建議解單題可以兩人一組,題組則依照題數來決定幾人一組(因每人責任大約一題)。可限時五至十分鐘。
 

3. 組間互學階段

這個階段是小組上台發表的階段,學生如果個性害羞或是發表經驗值不足,可以請他們彼此分配任務,比方有的書寫、有的陳述、有的回答問題。

教師可以包裝成「解題趴辣客」的活動,設計一些規則增添變化或趣味。有時以小組共同完成任務,有時以個人解題為主,漸進式賦能給學生,為學生增添個人的解題力。如下圖所示:

解題趴辣客

大卷解題趴辣客。圖片提供:張妙綺

4. 教師導學階段

這階段比較建議與「組間互學階段」穿插,引導其他組別發現問題、補充說明,當沒有組別可以回答時,如果時間充裕,教師可先運用提問策略,情非得已的情況下再協助解題。這樣才讓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感,增加自己的能力與責任心。如果學生表達力還不夠,也可以在「組內共學階段」綵排時相互錄影上傳,教師協助放解析影片,再同樣讓其他組別找出問題或是補充說明。

給國中師生的經驗分享

如果是七八年級的學生,教師也可以先從靜態的語文知識、動態的段落閱讀策略開始讓學生練習。如果是九年級即將會考的學生,您可以掌握領綱的學習內容(如下圖所示),每堂課選擇文本表述中的其中一種文體讓學生閱讀文本,先提示該文體的要素、閱讀策略作為學習鷹架。比方論說文能區分、標記出論點、論證、論據三要素。再依據學生程度請他們拆解字詞、句段、篇章的含義。

或許有些師長覺得這樣解題太花時間,然而在這樣的實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策略、組織內容、表達想法,可以讓學生從反覆練習、被動聆聽老師講解的「表層學習」,進入學習者能夠理解、應用的「深度學習」。

總之,善用四學模式賦予學生學習任務,運用數位工具讓學生的思考變得可見,再增添一些呈現的創意與包裝,相信能讓學生解題更來勁。

學習鷹架

學習鷹架。圖片提供:張妙綺

延伸閱讀

張妙綺 張妙綺

張妙綺

國中國文教師

任教於南投縣立宏仁國中。走出大台北到南投偏鄉十餘載,遊走在理想與現實的邊際,喜歡創新、挑戰與學習,以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為職志,目前致力於國語文教學的未來教室專案研究與推廣。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