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科技融入教學,基層教師的美麗與哀愁(下):有同理心才有體諒與支持

科技融入教學的路上,有哪些第一線才深知的冤枉路與「鬼故事」?近年推動校內數位轉型、具豐富相關研習分享經驗的蕭仕原老師,為文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各校的近身觀察,本文為系列下篇,以這些年來的經驗談談政府與各校要推動科技融入教學,怎麼做會更好?

從政府到學校的承辦組長、公開觀課教師到一般教師,要推動科技融入教學,怎麼做會更好?第一線教師分享他這些年來的觀察與經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政府到學校的承辦組長、公開觀課教師到一般教師,要推動科技融入教學,怎麼做會更好?第一線教師分享他這些年來的觀察與經驗。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前篇,請見〈科技融入教學,基層教師的美麗與哀愁(上):這些年我們追的 KPI〉。

肆、疫情後,推動教師接棒的長久之計

公開觀課教師的心聲與應對

數位精進各校第一位公開觀課教師,許多都是承辦組長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魄被迫扛下第一棒,第二棒若校內沒有開會協調,那通常會由承辦處室商請平常有在科技融入的教師接棒,「為什麼是我?」是一定會遇到的靈魂拷問,若承辦人員與該師有交情且有禮貌,那或許可以順利找第三棒抓交替,但這樣刷承辦人員的人情卡,絕對不是長久之計。

敝校做法是教務處委請各科教學委員會推舉公開觀課教師,排定輪序之後,由數位精進協行教師提供教案模板、技術指導、經驗傳承,說明四學模式與公開觀課教師應配合事項,目前運作良好,個人教案供參。 數位精進教案含WSQ學習單 (臺中家商蕭仕原)

是的!我的教案非常陽春。

數位精進教案需遵循方案指定的四學模式,雖然四學的概念與做法很有邏輯且正向,但我個人不認為四學模式能符應我目前的教學需求與上課效率(網路英文、英美文學、高階閱寫、進階英文、新聞英文,主訴應用英語科高三專二科目),就算符應需求,學期間有限的教學時數、學生學習的惰性、高三升學的壓力,都把我拉回現實,無法在日常課堂落實四學模式與 WSQ 學習單,因為那實在是太——理想了。

當時公開觀課雖然一切順利且博得滿堂彩,我深知那天其實就是有外賓到家裡作客,我大費周章的煮了一桌好菜,賓主盡歡之後,隔天我就是繼續吃平日的清粥小菜,因為簡單輕鬆,而且更營養,不輸那一桌耗時耗力的精緻料理

耗費大量資源傾力推廣難以普及的教學模式,至今各校落實四學模式教學的課堂比例有多高?成效如何?四年方案結束之後,還有什麼會留下?

面對一般教師的止步不前

數位精進方案對於大多數第一線的教師,最有感的不外乎是大批載具入校,然後就沒什麼然後了。

綜觀各校的載具借用比例,絕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很想知道內部「載具使用率」的計算標準,如果這些資訊能夠更透明化,讓各校知道努力的方向,這樣數據或許更有建設性一些。當然也會有許多高度使用載具的指標性學校,也期待這些學校能多多分享推廣經驗。

一般教師的觀點,筆盡於此,不是詞窮,而是因為對大多數教師而言,真的改變不大,不管是計畫執行面的問題,抑或是老師個人惰性不想學的態度。

計畫執行面不是一般教師能左右的,那麼關於老師的自我成長會有積極的改善做法嗎?

有!建議各校成立「科技融入教學社群」,安排專人帶領並積極運作。

當老師是很幸福的,因為可以免費參加很多專業研習,從咖啡拉花到 3D 列印,從科技融入到心靈成長,從實體到線上,在各項計畫經費的支援下,不管研習主題是否和您的專業領域相關,一年四季總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習。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遠。關於科技融入教學,校內成立科技融入教學教師社群,才是長久之計,好處有教師個人專業成長、增進校園同仁感情、協助行政執行各項計畫、有效分配軟硬體資源。

那麼壞處呢?應該就是社群召集人會比較累,不過若運作良好且成員互相扶持鼓勵,這點累應該就是甜蜜的負擔了。那麼運作這樣子的社群有什麼眉角嗎?

有!敝校社群運作規劃如下圖供參。

  1. 社群時間:敝校是安排在 12:00-13:00 的午休時間,因為成員跨領域,午休時間可以避開調代課的問題,可以有效提高參與率。
  2. 物質激勵:美味的便當、優先取得升級付費帳號、期末抽獎活動。
  3. 參加壓力:無教案壓力、自由進出,一直維持著九成出席率,沒有掉過。
  4. 符合需求:蒐集教師學習需求,對症下藥,內容不會打高空,只教有用的東西。

臺中家商 EdTech 社群時程

111年臺中家商 EdTech 社群時程表。圖片提供:蕭仕原老師

 

伍、科技融入校園,我學到了什麼?

關於科技融入教學,或廣義一些,融入校園,我學到了一些寶貴經驗。

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配套要一次到位,第一線的推動才能有效率。

行動載具、無線網路、教學軟體、教師訓練,這四項若一次到位,就可以有效避免下列尷尬情境:

  1. 組長,我載具連不上網,就算連上了,網路速度太慢也不穩定。
  2. 組長,我習慣使用 XX 教學軟體,可以幫我買嗎?(結果很多老師想要的好用軟體都不在數位精進的採購清單內,推薦了也可能因各項因素而無法採購,心酸酸。)
  3. 組長,我不會,你教我。(當組長是多拉 A 夢,前提是老師真的想學,不是當伸手牌的那種。)

載具、網路、軟體、訓練,這四項只要卡住其中一項,就足夠讓願意使用的老師打退堂鼓,對於入校的大批載具,改編「體面」歌詞兩句:我用過你,俐落乾脆,再見,不負遇見。

二、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送炭比添花更加重要且必要。

數位精進對於都市學校是 6:1,而偏鄉則是 1:1 的載具配置比例,這樣對偏鄉教育的重視與支持絕對是正確的!因為相較之下,都市學校大多學生的家庭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反觀偏鄉學校就吃力很多,少了很多文化刺激,家庭功能也不一定能補上這個洞,因此數位精進對於偏鄉 1:1 的載具配置是「教育平權」的具體展現。

年輕教師居多的新興學校在推動上有很大的優勢存在,反觀老字號的傳統名校不一定有比較好推動,因為教師自主性高(非常委婉的說法),儘管如此,偏鄉學校的困境有過之而無不及,舉例來說,偏遠離島學校 1:1 載具入校,網路卻要用無線微波打過去才能勉強連線,速度穩定度堪憂。

科技融入校園,求的就是網路資源的無遠弗屆與雲端作業的互動效率,換言之,穩定快速的網路環境,也直接決定了科技融入的成敗。

在為表現優秀的都市學校大大鼓掌時,也期待有更多的目光與資源挹注到偏鄉學校,就我觀察,偏鄉缺的不是物質層面的資源,而是人力層面的熱血教師。「資源在體制內,熱情在體制外,中間的銜接,就是成功的關鍵。」一位前輩邀我協助台中數位推動,電話中的一句話,讓我久久難忘。

三、錢要花在刀口上,但要先找到刀口在哪裡。

數位精進方案四年總經費兩百億元,其中 56 億元用在「數位內容充實計畫」,子項目為「補助教學軟體」與「開發數位內容」。

關於前者,推動單位調查各校軟體需求後,在符合法規與通過審核的前提下,羅列數百項軟體清單提供各校視需求採購,嘉惠了許多積極使用的第一線教師,有提出需求的就比較會願意使用,通常不會太浪費。

關於後者的「開發數位內容」,個人觀察是立意良善,但似乎忽略了網路上已經有海量的高品質數位學習內容,應該可以責成相關單位「整理」並推廣,而非從頭開始硬是要做出一個替代性高的平台,然後再用平台綁問卷衝流量,徒增第一線困擾。

舉英文教學為例,YouTube 上千個優質英語教學頻道與 BBC Learning English 的英語學習資源就足夠從八歲學到八十歲,而且國內已有相當成熟的 CoolEnglish 平台,融入 AI 後更上一層樓,簡言之,開發數位內容的經費一定可以做更有效的運用,避免砸在國內外已經有的學習資源。

四、有誤會就要溝通。

沒有人會想把事情搞砸,所以我深深相信不管是政策規劃、決策、聯絡、執行的中央到地方單位,都是想要讓台灣的數位教學環境更加完善,讓更多師生受益。大家的目標是相同且正向的,但實際執行下來,總是有許多疑問。

「數位精進收集的數據不知道是在為長官做業績割韭菜、給大學教授做研究發表,還是在為師生數位學習做支援。」

「長官都常常說有意見要反應,啊問題是反應了也沒啥後續啊,帶回去研究也不知道研究出什麼東西。」

在協助推動的同時,我也常常有上面這些疑問,之前請教了一位前輩,他語重心長的跟我說:「有時候所在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視野與考慮到的事情,就不一定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我有被前輩說服到,察覺到自己所見有限,見樹不見林,但也反思著,那為什麼不將過程適度的透明化,講清楚說明白,是否能減少一些推動時所遇到的阻力呢?

我相信,有誤會就要溝通,很期待數位精進的推動工作,不管是縱向的聯繫,還是橫向的交流,都能夠更有效的溝通。

陸、結語:要澆滅熱情,就要求一條條 KPI

遠流出版社有一本暢銷書「工作不累,累的是要應付瘋子」,職場打滾多年,偶然間在書局看到這本書,翻閱幾頁,心有戚戚焉。我很幸運,因為在校內有長官的支持與同仁的協助,在校外有前輩的引導與各校的交流,讓我在交流的過程中成長許多。

日前一場餐敘,酒酣耳熱之際,前輩一句話讓我點頭如搗蒜:「要滅絕一個物種,就是開發一道道料理。要澆滅教師的熱情,就是要求一條條 KPI。」

舉例來說,日月潭魚虎為患,可以考慮開發一道道美味的魚虎料理,讓饕客們大快朵頤,越吃越多,自然就能慢慢的滅絕這個物種。同理,政策的推動若過度執著在一條條 KPI,就算政策立意良善,也足以澆滅教師的熱情。(看更多:生生用平板設開機率 造成教師困擾

我想分享的是,有同理心才有體諒與支持,不管是上級對下屬的要求,抑或是校內數位教學的推動,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寫完這一篇,希望不要被叫去關心喝咖啡,但我有被討厭的勇氣,大冰拿,謝謝。

最後,這篇是一字一句打出來的,不是 AI 跑出來的。

延伸閱讀

蕭仕原 蕭仕原

蕭仕原

臺中家商英文科專任教師

一位技術型高中的基層英文教師,主要授課科目是中英互譯與寫作,近年積極摸索Google for Education,逐步取得Google認證講師與創意家的頭銜,推動校內數位轉型,團隊合作下臺中家商成為全國第一所技高Google典範學校。多年從錯誤中學習,能理解第一線教師科技融入教學的美麗與哀愁,常受邀到各單位進行教師增能,深信「科技力」能彌平教育落差的鴻溝,而「英語力」則是邁向全世界的演唱會入場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