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過半學生使用抖音測心理健康,是跟風還是求助?不當檢測恐影響自我認知

社群媒體不僅是學生建立社交連結的窗口,也是快速獲取新知的資訊交流平台。美國最新調查發現,竟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曾使用社群媒體來檢測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甚至愈來愈多學生,未經醫師診斷就自稱罹患憂鬱症。學生這麼做是出於有趣、想跟風,還是真的找不到人求助?老師可以怎麼理解學生行為、提供協助呢?

全美過半學生用抖音測心理健康,專家憂不當檢測,恐影響青少年自我認知。Shutterstock

全美過半學生用抖音測心理健康,專家憂不當檢測,恐影響青少年自我認知。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許多學生未經醫師診斷,就自稱患有心理病症

抖音是年輕世代接收新知的主要社群媒體,美國教育媒體《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發現,過半美國兒少還會利用抖音確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教學現場開始出現學生自稱患有焦慮症、憂鬱症、多重人格等病症——卻沒有得到家長證實或醫師診斷。

教育週刊研究中心針對595位美國教師的最新調查顯示,65%教師指出學生使用社群媒體診斷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另一項針對1056位高中生的調查也顯示,55%學生至少使用過一次社群媒體來診斷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其中超過1/4的人有時會做(28%),10%的人總是在社群媒體自我檢測。

「學生用抖音得到的知識量太瘋狂了。」特拉華州安娜·P·莫特小學(Anna P. Mote Elementary School)的輔導員克里斯汀(Kristen Nye)指出,在她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最近第一次聽到小三到小五的學生說自己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

不當的檢測心理健康,恐影響青少年自我認知

克里斯汀擔憂,短影音的心理健康檢測過度精簡心理疾病的基礎知識和症狀解析,如果學生將心理疾病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可能讓他們尋求不恰當的治療,甚至認為患有心理疾病是一種跟風,成為一種病態的流行語。

密蘇里州高中輔導員梅麗莎(Melissa Millington)已經遇到不只一位學生自我判斷有多重人格,在課堂上大吼大叫或吠叫,模仿病患的不自主抽搐等行為。她觀察,行為背後原因多有不同,有人是想逃避課業壓力、亦或是認為罹患心理疾病很有意思,也有人真的面臨困境,卻接收錯誤認知。

梅麗莎認為,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了解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經常面臨的「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等自我認識的提問有關,應該被視為正常的行為。但她擔心的是,學生透過抖音或其他社群媒體判斷自我心理健康狀況,反而會影響自我認識和學習狀況

克里斯汀也舉例,她熟識的一位學生就在積極尋覓符合病徵的病名,但她認為該名學生的症狀是出於精神創傷,應該尋求心理諮商,而非學生目前判斷的躁鬱症或憂鬱症。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會讓學生自我誤會的情況惡化。「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高階編輯克里斯蒂娜(Christine Elgersma)長期研究科技技術對兒童的影響,她分析,如果學生認定自己患有某項心理疾病,只要他在瀏覽器搜尋過一次,接下來就會不斷出現相關疾病的短影音,讓學生更加認定自己的預感或症狀是正確的。

此外,克里斯蒂娜也說,這些發布心理健康測驗、介紹的帳號,大多出自個人利益,即便具有執照的網紅、KOL 也是,「也許他們正在推動一種特定的營養品,不是因為它有特定的功效,而是因為他們在賺錢。」

學生關注心理健康的同時,須培養媒體識讀

梅麗莎則建議,學生要開始培養心理健康相關的媒體素養能力。例如每一次在社群媒體的心理健康檢測,背後來源是什麼?學生應該像寫一篇英文研究論文一樣嚴謹,檢視這個帳號值得相信嗎?他是醫生個人帳號、醫院公開帳號,還是研究心理疾病的學者?不能僅因為網紅或 KOL 擁有上百萬名粉絲,就貿然相信他產製的內容,也要確認他們的內容是否得到廣告或業配贊助。

不過,對青少年來說,心理健康被大幅討論,也許是一件好事。德克薩斯州的高中生戈吉雅(Shreeya Gogia)就說,這陣子在青少年間流行著「發布五件與自身心理健康有關的事」,當現實生活不敢或不願與朋友討論自己的狀況,社群媒體卻可以利用演算法推播,找到同溫層,讓彼此知道「我們都在為同樣的問題掙扎」,產生共感。只是教師該怎麼理解學生的行為,為何主動尋求心理健康測驗?哪部分引起共鳴?值得教育現場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Education Week1Education Week2EdWeek研究報告

延伸閱讀

游昊耘 游昊耘

游昊耘

翻轉教育特約編譯

前親子天下編輯、前聯合報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