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小校|少子化衝擊國民教育!113年全國18所國小走入歷史創新高

《親子天下》獨家調查發現,113學年全國將有18所國小走入歷史,是近十年來最多,顯示少子化浪潮強勁,其中台南、南投、屏東、澎湖是少子化重災區,廢校將對社區、家長和被迫轉學的孩子們,帶來哪些改變?

澎湖竹灣國小只有4名學生,兩位五年級學生沒有其他玩伴,只能在操場踢球。曾千倚攝

澎湖竹灣國小只有4名學生,兩位五年級學生沒有其他玩伴,只能在操場踢球。曾千倚攝

本文重點摘要

全國人數最少的國小位於澎湖離島虎井國小,全校只剩 2 名學生,校長帶著 5 位老師,努力撐了幾年,一度祭出「三餐免費、加送機票」誘因,仍不敵少子化;另一所澎湖竹灣國小也只有 4 名學生,下課時間玩不了鬼抓人,充滿落寞氣息,兩校都將從 113 學年 8 月 1 日起停招。

澎湖不是特例。根據教育部統計,過去 10 年全國國中小學生數銳減 34 萬, 50 人以下小校的數量持續攀升,佔全國總校數的比例由 103 年 13% ,拉高到 112 年的 19% ,換算起來平均每 5 所學校,就有一所屬於官方定義的小校,且達各縣市自定的裁廢併標準(見圖表1)。

103~112年全台50人以下國小校數占比

圖表1:103~112年全台50人以下國小校數占比。

《親子天下》在 113 年初,一一電話採訪全國 22 縣市教育局處,獨家發現 113 學年將停招的國小共 18 所,是台灣教育史上最多,分佈在 7 個縣市,其中台南、南投、屏東、澎湖是重災區,台南即將停辦 4 所國小分校最多,南投與屏東各有 3 所國小,澎湖則有 2 所國小因生源過少停辦,少子化海嘯衝進了國民義務教育。(註1)

去年生育率在六都敬陪末座的台南市,確定在 113 學年起停辦後營國小金砂分校、北門國小玉湖分校、六甲國小湖東分校、龍崎國小龍船分校。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強調,停辦並不是廢校,未來這些學校空間,將改為本校第二校區,會依學校課程及空間規劃,讓師生及社區繼續使用。

南投縣教育處日前也召開教審會,指永昌國小富山分校、港源國小、鹿谷國小和雅分校等三所小校,因全校學生數從 11 人到 5 人不等,南投縣教育處評估學生互動學習、群體發展和文化刺激都不佳,決定 113 學年起停辦。原先傳出也在廢校名單的南港國小,最終則因居民抗議而暫緩。

來到國境之南屏東縣,今年也有三所國小即將消失,市區凌雲國小因應縣政發展規劃、屏科實驗中學興建將關閉,內埔鄉僑智國小、高樹鄉舊寮國小皆因全校總人數低於 50 人,進入裁併評估。

而離島澎湖,除了距馬公市 20 分鐘海上航程的虎井國小外,與市區僅隔一條跨海大橋的西嶼鄉竹灣國小,今年也只剩 4 位學生,過完這個學期,將併為池東國小分校,陪最後兩位學生一起畢業。

廢校帶來2隱憂:社區頓失心臟、學生轉學後不適應新環境

 由於學校經常是社區活動的中心點,停辦任何一所國小,攸關一個鄉鎮的興衰,在地方上都是大事。過去幾年,彰化縣、高雄市曾傳出因為裁廢併小校,遭地方人士不斷陳情抗議、丟雞蛋,為的就是替自己所住的鄉村留下最後一所國小。

對於學生家長來說,因為原國小被併廢,必須早晚接送孩子到更遠的地方去上學,雖然有的縣市開出交通車早晚接送、直接發交通補助費及早餐費等,但家長更擔心的是,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新環境,能否適應?會不會被老師、同學「另眼相看」?因此在爭取不廢校之餘,家長也希望縣府做好完善的配套措施,讓這些不得不轉學的孩子,適應困難減至最低。 

學校的存廢至關重大,一校就算人數太少,是否真的走入裁併?背後有許多無法言明的政治與地方角力因素,也成為縣市政府的新挑戰。

綜觀全國,《親子天下》這次電訪發現,縣市局處對廢校的態度分三種,第一種是非常明確告知今年不會廢校,如新竹縣、市很自豪的說,「因地少、學生多,今年不但不廢校,還在做校地擴建中」。 

第二種也相當明確表明「有廢校名單,且後續的學生安置計畫都已擬定」,如澎湖縣地方人士對廢校的爭議已經不大,正走向平和的裁併廢過程。

第三種則比較模糊,教育局處長僅低調表示 113 學年會廢校,但名單就「不好說」,要等到今年四、五月所有流程順利走完,才能公佈。後續發展充滿變數,很可能在社區人士強烈抗拒下,縣府得花更多時間溝通、協調,或將廢校計畫延後一、兩年。

小校廢不廢?錢不是縣市政府首要考量

至於評估一校存廢的理由,各縣市也面臨不同的掙扎和兩難。不過,記者訪問各縣市教育局處長,大家都表示,「省錢」絕不是廢小校與否的主要因素。

桃園市教育局副局長林威志說,學校往往是地方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只要有學校在,就有相關的採購與活動,社區也可以營運下去。有些縣市考量經費困難,不得不廢小校,桃園市政策是即使一、二十人的學校仍保留,但孩子太少確實不利互動,這件事不能只用「是否浪費錢」的角度來考量。

屏東縣教育處長楊英雪擔憂,學生人數少,同儕互動與文化刺激不足,社團活動選擇與老師的教學方式都相對受限,而小校要重新找回學生、脫離裁廢併的門檻也不容易。

她説,縣府有提供轉型為理念教育學校、混齡教學增能研習等協助,小校也會積極爭取民間資源,但受限於教職員人力過少,即使想大力推展計畫、改變學校也很吃力,在現今家長教育選擇權益高漲氛圍下,很難翻轉劣勢。

「辦教育不能只考慮省錢」,澎湖縣教育處長林長安同樣強調,離島有政府補助經費,但停辦小校最主要還是考量同儕刺激不足,擔心長期下來對學生的發展不利。

《親子天下》實地走訪只剩下兩名學生的澎湖縣兩所國小,確實觀察到學生雖享有「一對一家教式」服務,但缺乏同學互動經驗,常顯得較為害羞。竹灣國小五年級生顏冠恩說,同學太少,下課連鬼抓人都玩不起來。

竹灣國小五年級上課狀況

竹灣國小五年級上課狀況。雖享有「一對一家教式」服務,卻無法進行其他與同儕互動的課堂活動。曾千倚攝

不過,離島狀況特殊,不能單憑學生數決定廢校與否。過去澎湖縣曾因停辦大倉國小,造成十多名小學生必須天天搭船上下學,引起很大的爭議,所以今年再度廢併小校,採取的是「自然淘汰法」,也就是等待最後一批小六生畢業,學校才同步喊停,並向地方人士承諾,將來一旦有新生入學,就可以申請復校。

連江縣有五個島嶼,一旦廢掉島上唯一一所國小,學生就得搭船去上學,目前東莒國小全校只剩下 8 人,還是決定保留, 113 年全縣不廢校,但連江縣教育處長王禮民坦承,三至五年後如果沒有新生入學,可能面臨另一個廢與不廢的關卡。

雖然錢不是廢校主因,但維持一所小校的運作,一年預算平均 1500 萬元起跳,這對於財政日益困窘的地方政府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打開近十年廢併小校名單與歷史,累計廢校數最多的第一名,正是 104 年曾經發生財務困難、連縣府員工薪水都快延遲發放的苗栗縣, 次多的是南投縣、嘉義縣和屏東縣(見圖表2)。而真正學生數最少的澎湖縣、連江縣,為維持「一島一校」政策,雖然同樣財務困窘,反而還力撐下去。

 近十年廢併小校數量分層設色圖

圖表2:近十年廢併小校數量分層設色圖。

新北市以混齡教學取代廢校

但也有不少縣市不主張廢校,強調無論經費多寡,只要還有一名新生,學校就要辦下去。 

全國學生數最多的新北市幅員遼闊,人口分布相當極端,永和區的秀朗國小全校有 3396 人,居全國之冠;但貢寮區的和美國小、福連國小全校僅有 9 人。新北市秉持「有學生的地方就有學校」,不輕易啟動裁併學校計畫,但協助小校採取混齡教學、策略聯盟方式,自 108 年至今共有 27 校參與小校轉型計畫輔導,沒有任何一間國小被裁撤。

新北市鼻頭、福隆、福連及十分國小在 110 學年度組成遠距共學策略聯盟,四所小校學生加起來不到 70 人,卻建立起像同班同學的友誼。鼻頭國小校長李延昌說,新北市小校若一至六年級各一班,員額換算下來每校最基本預算要 800 萬至 1000 萬元。他坦言,經費是最真實的考量,但有些縣市即使有錢,也不一定挹注在偏鄉教育;比經費更重要的是「價值選擇」,不管選擇讓學校存或廢,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我們在乎的是每一個孩子,而不是學生數」,李延昌說,有些學校為了衝招生跨學區挖人牆角,但新北市已將學生人數這個績效移除,學校裁併的考量重點不在招生人數多寡,而是教學運作及成效,即使慢慢走到沒有人、最後學校消失,過程中仍須以學生的學習為最優先。

「都會區學生考不好,會跟隔壁同學比成績,但我們一個年級只有 2、3 人,考再壞也有第 3 名」,李延昌說,孩子有時會告訴他「我就是這樣子而已啊」,如何替偏鄉孩子打開視野,創造競爭力,在他心中比裁廢校更為棘手。

小校如何善終?和各界溝通、師資轉骨都是關鍵

無論廢或不廢,尋求一所學校所有關係人的共識,都是最難卻最重要的事。

廢併小校流程要先經過說明會、公聽會,再送地方教育局處審議委員會審查,理論上必須尊重社區各種聲音,但實際運作起來,最常遭地方人士詬病的,就是過程太過倉促與粗糙。

以彰化縣大城鄉潭墘國小為例,潭墘村長柯志憲很不滿的說,去年 2 月,下學期一開學,縣府馬上宣布要廢校,之後的公聽會上,地方人士一再爭取先採取混齡教學,或者併入分校,不要粗暴的直接廢校,但這些聲音都未被採納,潭墘國小仍於 112 學年 6 月底畫下句點。 

村長因此率領社區民眾向縣府提告,官司目前仍在纏訟中。彰化縣政府則回應,當學年度學生數人數 40 人以下,且新生人數未達 10 人者,縣府需辦理專案評估及公聽會,並送教育審議委員會。 潭墘國小決議停辦後規劃學生轉往大城國小,教育資源佳且距離非偏遠,反而能促進更多同儕互動與多元學習,充分保障學生受教權。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王慧蘭不諱言,台灣裁併校過程中,最容易引發爭議的往往就是「公聽會沒有真正達到該有目的」。「裁併校像一場『拔河』,一定會有陣痛,需要政府更細緻回應地方真正的需求。」她提醒,從公共治理的角度來看,若希望裁併有相對圓滿的結果,決策過程應該讓每個人的想法能充分表達、政府給予協助,才可能減少裁併後續的適應問題。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小校慢慢走向滅亡過程中,新的師資不容易進來,多數小校都以臨時代理、代課老師居多,如南投縣某國小就只剩下一位校長和四位代理老師,澎湖虎井國小校長劉怡芬形容,「偏鄉小校的校長年年都在做新進教師培訓」,年輕的代理老師常處於茫然、業務量大與孤軍奮戰中,教育體系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

虎井國小只有兩個學生配置五位老師,小校師資不足,如何顧及七大領域?「在磁吸效應下,國中三班、國小六班以下都會有問題,久了老師、學生會跑光」,林長安說,縣府曾考慮過將虎井國中小合併為一校,但是島上根本沒有新生,家長多數設法將孩子送往同儕多、師資齊且社團活動多的中型學校,如全縣高達七成國中生集中在市區的馬公國中,這是小校不得不面對的隱憂。

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議題的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說,台灣仍用著四十年前設計的舊模式,處理少子化下的新議題。該思考的是,如果全校各年級只有一個孩子,還需要十至十二位老師嗎?有沒有可能運用混齡和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增強教師知能,在這麼小的規模裡維持教育品質,讓四位老師就足以搞定一個六人小校?

吳明柱說,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個縣市願意嘗試這樣的新做法,「如果這個模式可成功,創造一個在偏鄉學校可行的 total solution(全方位解決方案),也許就不一定要走到廢校這條路上了。」

未來,當一所所小校內老師比學生人數還多,過去傳統的分科教育方法是否該打破重建,在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的情況下,給予更客製化的教學與指引,及有效的教師增能系統建置,已迫在眉睫。

小校存與廢,從來不是個容易的抉擇,卻是未來10年多數縣市不得不面對的趨勢,也是重新思考少子化下「學校」與「學習」如何轉骨,活出嶄新樣貌的契機。

註1:桃園縣113年有四所國小廢校,但並非生源不足,而是國家重大建設「航空城第三跑道計畫」土地徵收,影響到沙崙、后厝、圳頭和陳康四校所在地必須遷村,將同時於113年8月1號走入歷史。


這些年,消失的小校

點擊圖片前往

*看更多:【特別報導】這些年,消失的小校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陳奕安 陳奕安

陳奕安

親子天下

記者。對世界總是抱持開放的心,喜歡聽故事,期許用文字敲開透光的縫,讓世界變好一點、鬆綁一點。

趙宥寧 趙宥寧

趙宥寧

親子天下記者

記者。一直都是喜歡寫字、聽故事的人。從日報轉戰雜誌,希望報導不是框架,就跟這世界一樣,永遠沒有絕對的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