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響時記得呼吸,練「覺察」

網路發達與資訊爆炸時代,我們的孩子除了從早到晚跟著課表、作業、考試不停學習,每天也追逐網路上的社群流行、遊戲、明星動態等等。他們何時有停下來好好「靜心」呢?老師不妨可以在教室帶著學生們一起呼吸、平靜、自我覺察。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我喜歡一行禪師,我來推薦教室裡一個簡單的靜心,源自一行禪師的作法
這靜心只需練習停頓,就很容易回到看著雲發呆就幸福的兒時。

而關於停下來幾秒這樣的練習,在《一行禪師講心經》的序裡面寫到:「在禪營中,禪師鼓勵參加者對日常活動保持清晰的覺知、專注和平靜,無論吃飯還是畫佛像。靜靜地散步時,我們注意腳底與大地的接觸。為了幫助參加者修習正念,請鐘師會不時地請鐘。所有人聽到鐘聲時,都會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呼吸三次,默念:『靜聽,靜聽,這美妙的聲音帶我回到真正的家園。』禪師說:『如此,鐘成為一位幫助我們覺醒的菩薩。』

禪師說的是真的。
我在學校也常利用鐘聲練習。我不敢說進入覺察,但我喜歡那「停下來幾秒」的時刻。祝福剛好看到這篇文的老師,都進入這個歡喜湧動的練習吧!

我很幸運,從出來教書,就一直有機緣學習各種呼吸(有人說練氣)。說「各種」是因為後來跟著不同老師學習,發現呼吸不只從鼻孔來。呼吸是無處不在。可以從腳底,可以從心輪、腹部、海底輪甚至是每個毛細孔。

每一口吸入的氣,走入身體的路徑也可以不一樣,我們看電影裡飛簷走壁練功的大師們說大周天小周天,以為練氣就這兩個路徑,真的練習時,會發現隨著各自因緣,氣還沒走入軌道時,哪裡來那麼乖啊?還周天咧?

我剛開始練習時,意念亂竄。何止心猿意馬,根本魂飛魄散。如果是閉目靜心,一下子就煩躁痠痛,再來就昏沉。即便到現在,大半時間還是直接睡去。

但這是在有意識的呼吸狀態才能發現喔!無意識時更麻煩呢。無意識生活著(就是那種吃飯配手機,根本不知道吞啥進去的時刻)很難察覺的。也就是:嘴巴說著、手做著、腳動著⋯⋯但無感。只是從這個點趕下個點,每個點都完成,卻在每個完成點裡,找不到立足點——通常疲憊痠疼是第一訊號,由身體率先提出。茫然無感是紅燈亮起,由心靈發出求救。

停下來幾秒也許不能解決眼前火燒屁股事,不無意識瞎忙。
那幾秒讓身心靈得一時清淨回到本來智慧,能有意識覺察。
而智慧能讓狗屁倒灶攪和天大事,有機有緣化為塵。

修行本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煉來的。

帶我做過兩次「辟穀」(道家斷食練習)的老師說:修行是「煉」不是「練」。五穀五音五色引動七情六慾,化成真實情境現前時,哪個不是煉?

「火燒心啊!」老師說:「真修行在自身,在關係、在生活、在屎溺。」

總覺得這時代是好修行的年代。要把握這時機領孩子知修行一事。AI世代,你看那整天宅家宅線上的,不就像古代荒山野地一人獨居活的?只要沒帶覺察意識,一上網沒日夜的,和人間做大半輩子,沒日沒夜的,不都是斷了連結,各在雲端的,只差一個人間,一個網路。

停下來幾秒吧!說修行也好,說保護眼睛也好。
上網的用番茄鐘,每十五、二十分鐘休息一下。人間奮鬥的停個幾秒吧!

忙到沒自己,也無法抽身為自己自私去度假的人,想方設法一天給自己幾分鐘:一杯茶,三分鐘呼吸,五分鐘靜心都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停頓儀式,為自己創造一個儀式,試試看。

而學校真是很方便練習修行的地方啊!一天八節課,上下鐘聲各一次,比廟裡晨鐘暮鼓各一次(也才兩次)多了十四次可以玩「停下來幾秒」的練習。試試上課鐘響起時,閉上眼睛,感覺自己一下。

不愛閉眼睛的就睜眼也無妨。深呼吸吧!呼吸不要淺淺停胸口。「放棄吧!那不會讓你練到胸肌」每次我都這樣亂開玩笑說,「大口一點,空氣目前免費,吸進來,讓肚子滿滿空氣」我說的是,勇敢一點。不信你下次帶孩子呼吸看看,你會看到孩子呼吸越來越淺,氧氣都只在胸口上一點點,難怪缺氧愛睡。

也不一定靠鐘聲練習停頓。有一次我為了讚美他們學會一個特質,買飲料請全班,雖然進度很趕,我無法不請大家把課本先闔起來(我超愛叫同學把課本闔起來),我們舉杯(只是十元鋁箔包飲料),一起感謝今天學到的感動吧。

「也祝福⋯⋯」我臨時想到可以加碼:「祝福現在剛好也需要這個能量的人,跟我們一起領受這開心好嗎?好嗎?」我興奮提議。
「好!」大家高舉著手,堅定說好,舉杯,一起。

到底感謝什麼我已經忘了。但是那個希望剛好需要的人一起領受的⋯⋯那個從進度裡停下來的⋯⋯那幾秒啊!有孩子在週記裡說很感動,但不知道感動什麼!

要謝謝累世以來,一直有一行禪師這樣的前行者來提醒,說:

「停下來幾秒吧!」

延伸閱讀

潘如玲(藍夜 Joana) 潘如玲(藍夜 Joana)

屏東囡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一個相信認出是教育的源頭、真誠陪伴就來力量的老老師,一個常莫名感恩到覺得「能呼吸就是奇蹟」的生命,一個確認來地球根本是場體驗豐盛之旅的靈魂。擔任三十二年第一線教師,2022年從台中文華高中退休,繼續以書寫與圖騰課程,透過一對一對談預約、工作坊、營隊,陪伴光速小孩和一切守護光速小孩的老師(父母或照顧者)認出各自特質,一起創造好玩一點的人生。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