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激動,我們能怎麼做?談爆發型行為的降溫策略

近期校園衝突頻傳,讓許多老師煩惱若是自己面對到爆發情緒、有衝動行為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專任輔導老師菜桃老師(蔡政霖)詳細分享如何辨識孩子的情緒行為正在哪一個階段,以及各個階段老師與同學如何因應的策略。

當有學生情緒激動,師生能怎麼做?談爆發型行為的降溫策略。圖片提供:菜桃老師/蔡政霖

當有學生情緒激動,師生能怎麼做?談爆發型行為的降溫策略。圖片提供:菜桃老師/蔡政霖

本文重點摘要

近期校園衝突事件頻傳,特別是面對到情緒爆發後容易有外向衝動行為(叫囂、摔東西、打人)(Acting-Out Behavior)的孩子,更讓教學者感到擔憂與緊張。

每每面對到新聞事件,身邊的一線國小教育夥伴都會煩惱著:「如果是我面對到爆發型的孩子,我可以怎麼辦?

教室裡的互動,往往都是一來一往的過程,牽涉孩子本身、教師與其他同學。孩子的爆發型情緒,就像是我們在烤肉的時候一樣,有火種、點火、引燃、加炭、大火、熄火跟降溫。 

到底在面對孩子的爆發情緒和衝動行為時,我們要如何避免孩子「引燃得太劇烈」?如何讓他們可以「有效的降溫」呢?

爆發型情緒行為循環 讓孩子有效降溫

「爆發型情緒行為循環」(Acting-Out Behavior Cycle)提供我們清楚的架構,辨識孩子情緒爆發的不同階段,提供對應的技巧與策略,盡可能地減少孩子負面、過激的反應。

孩子的爆發型情緒通常會遵循一個可預測的模式,一共分為七個階段:

  1. 冷靜期(Calm)
  2. 觸發期(Trigger)
  3. 焦躁期(Agitation)
  4. 加速期(Acceleration)
  5. 高峰期(Peak)
  6. 降溫期(De-escalation)
  7. 修復期(Recovery)。

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因應策略和注意事項,防止衝動行為的發生,降低學生情緒的強度。

爆發型情緒行為循環(圖1)

不同學者、工作者對各階段的翻譯名稱略有差異,為幫助一線教師能夠簡單明瞭各階段的概念,筆者與北市大相關領域教授討論後,使用以上的翻譯名稱。圖片提供:菜桃老師/蔡政霖

一、冷靜期(Calm)

辨識特徵:大多數的時候可以投入課堂,偶而會小脾氣。

此時的介入重點:「打好基礎」。

策略

  • 增加人際連結
  • 讓孩子練習有貢獻,多讓他們幫忙一些小雜事
  • 鼓勵、稱讚正向的表現
  • 建立班上危機反應的 SOP

人際連結是情緒調節的基礎,在教室內便包含了與老師和同學的情感連結關係好的同學也可以在孩子浮躁的時候協助安撫。

另外,有的時候我們會苦惱於可以請孩子幫忙做什麼(怕他們搞砸),其實只是一點點的小雜事也是可以的,其目的在讓孩子有貢獻感,讓這個團體對孩子來說是有意義的。這些小任務也可以在焦躁期需要轉移注意時發揮作用。

二、觸發期(Trigger)

辨識特徵:孩子開始經歷到一些觸發情緒的內外在因素,例如:大人糾正、同學挑釁等其他壓力。

此時的介入重點:「預防情緒加速」、「導向正確行為」

策略

  • 冷靜的設限
  • 明確指示正向行為
  • 移除觸發因素
  • 如果需要糾正:提供私下改正的機會

有些孩子在被要求在公開場合上改正、修正(行為或作業),容易「見笑轉生氣」。如果基於教育目的需要孩子進行改正的任務,提供孩子在私下、其他場合與機會時處理,有助於減緩孩子的情緒升溫。

三、焦躁期(Agitation)

辨識特徵:搓手、拍桌、剁腳、發出聲音、重呼吸、開始碎念。

此時的介入重點:「減少焦慮」。

策略

  • 表達關心(你現在還好嗎?需要什麼幫忙嗎?)
  • 提供轉移注意活動(可事前儲備一些代辦事項)
  • 安插學生喜歡的特別活動
  • 允許學生暫離、給予喘息空間
  • 維持其他同學冷靜、不過度反應

如果孩子可以在這時候短暫回到學習任務,一定要給予稱讚,用正增強導向正確的行為。高頻率的正增強,在孩子情緒循環的前段跟後段都是相當重要的技巧哦!

另外,在這個階段,其他同學的過度反應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緒的加速激化。教師這個時候能夠停止住其他孩子的反應,是相當關鍵的唷

四、加速期(Agitation)

辨識特徵:開始故意不配合、擅自離開、激怒同學、叫囂、破壞物品。

此時的介入重點:「維持環境的安全感」。

策略

  • 改為更簡短的指示
  • 保持冷靜、避免敵意姿態(語調、表情、用詞)
  • 可以先和孩子保持情緒上的距離
  • 允許學生暫離、提供替代空間

當大腦感知到環境是敵意、不安全的時候,情緒中心(杏仁核)會過度活化,讓孩子更加速進入「戰鬥狀態」。

情緒和安全感是透過「畫面」來學習。所謂的畫面,就是指我們的表情、手勢、身體姿勢、音調。

我們是否皺著眉頭,板著臉孔?是否手指著孩子,或是手插著腰?我們聲音是大聲且急促,還是緩慢且溫和?安全的畫面有助於情緒調節,而敵意的畫面會使情緒加速升溫。

同時也須留一下,師生的互動是否陷入「命令─不配合」的互動循環,此互動循環容易使情緒更快進入失控的狀態。

五、高峰期(Peak)

辨識特徵:失控、對人或物體的攻擊。

此時的介入重點:「執行安全計畫」。

策略

  • 維護其他同學安全(必要時教室人員淨空)
  • 啟動學校危機反應SOP(需行政人員支援)

當孩子的狀態處在高峰期時,最重要的就是維護其他同學的安全。如果真的有需要用肢體抑制的方式來減緩孩子對環境或對自己的衝擊,請盡量以背後環抱的方式,避免孩子傷害到自己與他人,也避免接觸的教師受傷。

六、降溫期(De-escalation)

辨識特徵:開始會回應人、否認自己的行為、嘗試辯解

此時的介入重點:「避免二度刺激

策略

  • 先嘗試回到原先任務,等等再要求善後場面
  • 允許學生有冷靜時間(等候約 30-60 分鐘)
  • 先不要質疑孩子的辯解

「降溫期不代表真的完全冷靜好了」。有時候,太過立即的要求善後或質問,孩子丟臉、羞愧、被批評等負向感受可能帶來第二次的情緒循環。對孩子的辯解可以先稍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通常在高峰期過後 30 分鐘到 60 分鐘,若沒有第二波觸發,孩子的情緒便能回到平靜。

七、修復期(Recovery)

辨識特徵:開始從事非互動行為、不情願去善後剛剛發生的事。

此時的介入重點:「解決問題」、「重建關係」

策略

  • 在大人陪伴下好好善後
  • 視情況陪孩子檢視事發經過
  • 高頻率的正增強:稱讚具體好行為

別忘了,當孩子真正冷靜下來,理性思考重新上線了,孩子才開始可以好好的解決問題,檢討回顧大人在這個時候理性陪伴孩子善後收拾殘局有助於關係的修復。從大腦發展的角度,穩定的關係連結更是孩子長期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

 

其他學生會不會覺得不公平?

最後,在運用這些方法時,通常最讓我們感到糾結的是:我這樣做會不會讓其他學生覺得不公平?

因此,事前的說明和宣導,讓每位同學清楚老師為什麼要這麼做、理解同學的特質性,有助於孩子學習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意義和重要性。

當老師們可以運用有效的降溫策略(De-escalation strategies)時,情緒爆衝的孩子一次次的減緩激發,便能大幅的減少情緒爆衝後對課堂的干擾。教師可以更自在的發揮教學專業,孩子也能更安穩的在教室中學習與成長

爆發型情緒行為循環(圖2)

圖片提供:菜桃老師/蔡政霖

更多簡單易懂的心輔圖文,請見 Facebook菜桃老師的遊聊室」,如果覺得文章實用請幫我追蹤、分享出去,讓這些資訊有機會傳遞給更多的人!

參考資料

1. Childs, D. & Westhof, K. (2018). The De-escalation cycle.

2. Colvin, G., & Scott, T. M. (2014). Managing the cycle of acting-out behavior in the classroom. Corwin Press.

3. Siegel, D. J. (2020). The developing mind: How relationships and the brain interact to shape who we are. Guilford Publications.

4. Walker, H. M. (1995).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chool: Strategies and best practices.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專任輔導教師

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遊戲治療、親子遊戲、兒童生涯發展教育。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