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學,發生什麼事了?談兒童焦慮型拒學(上)

長假過後、學期開始之際,常有孩子抗拒上學的情形,不管怎麼溝通好像都沒有什麼效果。其實這和「焦慮型拒學」有關,可以從「焦慮」和「迴避」這兩個方向來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開學這天早上,翔翔在媽媽半推半就下,起床、刷牙、幫他穿衣服,也他扛著書包走上車,媽媽對於孩子不尋常的被動感到無奈,心想:「大概是收假症候群吧」。百般折騰的到了校門口,孩子不太願意走下車,無論媽媽如何苦口婆心的勸說,翔翔只是面無表情地搖頭,低著頭不願看著媽媽,在家嘴巴停不下來的他,此時毫無任何言語。眼看著上班時間快到,媽媽心裡也開始著急,「好了,可以了哦!」,媽媽開始花了比較大的力氣,把孩子牽(ㄊㄨㄛ)下車,來到教室。

沒想到,還未到教室門口,翔翔就像被「石化」一樣,僵在走廊一動也不動,臉色蒼白、眼神發直。媽媽使出各種「談判技巧」,但他好像斷線一樣,完全沒有任何反應。只見翔翔呼吸變得急促,好像快喘不過氣似…。眼看孩子的反應越來越不舒服,站在走廊也只是陷入僵局,媽媽只好暫時跟公司請假,帶著無奈又生氣地心情的陪孩子返家,回家路上,孩子不斷地抱怨胸悶、肚子痛,媽媽也不知如何是好… 

一、拒學?逃學?焦慮型拒學?

每到了學期開始之際,多少都會遇到孩子不願意到學校、不願意進教室的情形,總是讓家長和師長傷透腦筋。很多人會認為孩子不想上學跟他們的個性有關,認為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懶散、叛逆。然而,這幾年來的研究開始重視拒學現象背後的心理因素、情緒因素和環境因素。孩子不願意到學校、不願意進教室,不是因為想偷懶、或是愛唱反調,反而可能是心中不斷蔓延的焦慮心情,讓他們無法進到教室。我們可以開始把這類型的現象稱作為焦慮型拒學(Anxiety-Based School Refusal)。

孩子不到學校的類型,我們可以有一個簡單的分類和釐清:

  • 拒學(school refusal)(以往也曾被稱為懼學school phobia):指的是兒童因為不同的身心因素(主要是情緒因素),通常是焦慮、創傷、憂鬱或情緒引發的身心症狀而導致長期無法就學,拒學的孩子未到校時通常待在家中,不太會向父母隱瞞缺課情況
  • 逃學(truancy):是指學生因為非身心因素無故、非法的缺席上課,家長大部分不知情,通常伴隨行為問題或是學習動機低落的情形。

焦慮型拒學通常是一個漸進發生的現象,最常出現在長假過完或學期開始之際。有些時候孩子能夠在早上離開家裡到學校,但是要接近校門口或是教室門口時就會出現困難,開始出現強烈的焦慮情緒反應(害怕、哭泣、發脾氣),也會引發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胸悶與胃痛等身體症狀,甚至身體僵住無法進到教室進行學習,並且希望可以待在家裡。

這些症狀會在孩子回到家裡後稍微緩和。然而,當孩子待在家中時間越長,後續越難返回學校學習。 

二、焦慮的連鎖反應

孩子在焦慮的時候,通常來自腦海中的一些念頭想法。例如:「我不知道要跟同學說什麼……大家會因為我很尷尬而取笑我……老師會質問我為什麼不說話…我會非常丟臉」「我已經遲到了,等下進去教室我一定會被罵、大家一定會笑我」、「我現在站在這裡,大家一定覺得我很奇怪」、「等一下想到媽媽的時候我會很難過,如果讓同學看到我哭的樣子一定會很丟臉」

這些念頭想法馬上就會帶來高度焦慮、身體的緊繃與不適,例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頭痛、胃痛等等。面對這些伴隨而來的不舒服情緒與不舒服的身體反應,人類天生的本能就是用逃離現場(迴避)的方式以緩解這些焦慮、不舒服的感覺。「這個地方好可怕,我離開這裡就會好過一點了!」。

然而,每一次的迴避更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無能的、丟臉的,然後又帶來更多的不安,導致長期的惡性循環。

所以,拒學的現象就可能是因為孩子為了減緩焦慮情緒與伴隨的身心反應,長期發展出的難以控制的迴避行為。不同類型的孩子迴避的焦慮因素有所不同,有些兒童迴避的是特定學校情境引起的恐懼;分離焦慮的兒童可能擔心的是與照顧者分離的情境;社交焦慮的兒童擔心的可能是與同儕的互動或是上台發表;廣泛性焦慮的孩子可能會認為學校的許多情境是有威脅的。

三、「焦慮」與「迴避」,長期拒學的惡性循環!

長久下來的迴避行為成為了孩子固定的因應方式,從開始越來越晚到學校、到在上學過程中請假返家、開始請整天的假到長期缺課。然後又因為長期請假所積欠的作業、考試與學習任務以及逐漸疏離的同儕關係,進一步形成面對學業或是人際關係的更多壓力和焦慮,再次強化了拒學的情形。到了青少年階段,由於大人能夠約束孩子的影響力逐漸下滑,學校對青少年又無法形成足夠的吸引力,就有可能導致中輟的現象發生。

由此可見,孩子不想上學、不想進教室的反應,可能跟「焦慮的情緒」和伴隨的「迴避行為」有密切相關,當我們可以用這兩個重要的觀點來看到孩子不想上學的現象時,我們就可以減少對孩子性格特質的負面標籤(懶散、叛逆),也可以減少大人們對自己的自我批評(覺得好像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更重要的是,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待「不想上學的現象」,我們就可以發展更適合協助孩子的處境的方法。

參考資料

  1. Guerra, J., & Bright, D. (2021). Anxiety-Based School Refusal: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Counselors. 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 19(33), 1-23.
  2. Heyne, D., Gren-Landell, M., Melvin, G., & Gentle-Genitty, C. (2019).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chool attendance problems: Why and how?.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26(1), 8-34.
  3. Ingul, J. M., Havik, T., & Heyne, D. (2019). Emerging school refusal: A school-based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early signs and risk factor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26(1), 46-62.https://doi.org/10.1016/j.cbpra.2018.03.005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專任輔導教師

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遊戲治療、親子遊戲、兒童生涯發展教育。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