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慘案之後,然後呢?教育要回到孩子的同心圓

新北國中生之死,引發社會各界關注與討論。從網路上也能看到許多務實的分享,但多數都偏向法制面與輔導面,我想回到最核心的「人的教育」出發,以及生命教育、社會情緒學習,提出六點家長與教師們可以在平常就努力落實的基本功。

圖片來源:Canva

圖片來源:Canva

本文重點摘要

2023年12月25日中午新北市發生國中生被殺事件,我當時因為在上課中所以看到line的群組傳來這樣的訊息時間已經是下午四點多,其中有一個教師群組在新聞連結的前面寫的文字是:「發生在中午用餐時間,現在很多群組都在討論,責任歸屬誰?導師和校方是否有責任?近年來教師工作的職業風險已越來越高了!」在事情發生的當時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可以理解,但與我所期待的想法相去甚遠。

之後我看到的相關新聞與各種看法就非常的多元,有人情緒化的說:「把他關到死」,有人開始擔心台灣的教育已經全面崩壞,有人指責新課綱認為都是教育部的錯。當然也有人關心校園輔導,主張修改相關法規,對高風險的學生進行搜查,有人強調要提供老師更大權力的管教權,政治人物也都搭上便車提出了相關的政見:營造安全的生活環境、建構社會安全網、防治校園暴力、心理健康支持、修改學生輔導法……。

展開孩子的同心圓:家庭、學校、社會

看多了這些相關的資訊,你會發現其中情緒與理性交雜,過去與現在錯亂,事實與觀點混淆,分不清客觀與偏見,心理輔導與法律規範的意見也各有立場。我還是從教育出發,面對這個事件我會以孩子所在的位置展開一個同心圓,家庭教育就是核心的區域,每個孩子所站的位子就是家庭,然後向外展開到其他家庭、學校環境(包括各種的老師與多元的同學),然後是社會(包括各種朋友與社團)

每個環節都可能對我們的成長產生蝴蝶效應,因為這些成長的歷程中連結出去,跟教育、社會、政治、經濟都有關係,過程中肯定會發生各種難以預測的事情,絕非哪個單一的因素可以解釋。所以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給殺了,真的很不幸,也真的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大事,但我們不應該過度擴大解讀,感覺教育沒了希望;也不能做簡單的歸因,彷彿找到背後真正的兇手就沒事了一樣。

事件發生後兩天,有媒體的朋友打電話給我,請我分享對這個不幸事件的看法,我記得當時我是浩嘆一口氣,心裡是不太願意說些什麼的,因為覺察到心理的不舒服,也清楚地知道這件事情的艱難。但是電話那一頭的提問是:「面對這個新聞我們看到很多人陷入情緒的發洩,或是去怪罪不同的人,這樣真的不太好吧?」這確實也是我的想法,所以我就分享了我的看法,我們大家心裡應該很清楚,僅靠這些情緒反應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很多做法也談了很久卻不見成效,因此肯定需要深入的理解和具體的實踐。

我前面提到很多網路上的分享其實也有很務實的,但多數都偏向法制面與輔導面,我也覺得需要,但總感覺到是不是可以有更前端的基礎工程要努力,是不是該對未來有些積極主動並且具有希望感的做法。

我想先提出基本的思考澄清: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也沒有一個問題是簡單的究責就沒事了,所以我提的建議與想法也許不是針對這個不幸的事件,而是在一個少年殺人事件之後的思考,期盼的是教育除了學科知識很重要,也該看到學生的存在,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預防勝於治療 給老師家長的六項基本功

我的想法是從孩子所在的家庭教育思考起,如同上述提及的同心圓觀念,家庭教育就是核心的區域,每個孩子所站的位子就是家庭。以下的六點是家長與教師們可以在平常就努力落實的基本功,在教室、在客廳,在適當的場合與時間下都可以進行。大人要以身作則,親師要互相合作,如同福祿貝爾所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1. 師長愛心陪伴與耐心引導:面對孩子的教育,需要的是愛心陪伴與耐心引導,而不是下指令、給規定。透過開放性的對話與溝通,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動機,一同制定能培養其自主判斷能力的解決方案。

例如,當孩子面對學習與生活的壓力時,父母可以先好奇探詢並傾聽孩子的想法,先了解狀況在與他們討論如何找到適當的方法來處理,並且在處理過程中給予陪伴及引導,必要時也能夠給予實際的協助,但千萬別介入幫他解決問題,剝奪了孩子成長與學習的機會。

2. 學習理解問題的脈絡:問題不會突然發生,肯定有其背後的脈絡。前一點提到以好奇探詢,就是如此。大人習慣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教養問題,但其實教育更重要的是處理問題背後的問題,那往往才是影響孩子人格的關鍵。

對於孩子生活中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處理的大人的情緒,努力以開放肯定的態度探詢,不要以詰問質詢的方式處理。舉例來說,當我們發現孩子開始經常賴床遲到時,我們要處理不是趕他起床然後早早送去學校,孩子可能是人際關係或是學業學習遇到困難,如果不能理解賴床遲到問題背後的脈絡,就很難真正掌握孩子的需求。

3. 多角度的觀點與思考:在理解問題的脈絡之後,我們要從多元的角度與觀點來思考,因為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但面對孩子的教育我們不應該忽略其他的角度。

不論是對問題的理解,或是在思考解決方案時,都可以跟孩子從不同的觀點來討論,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掌握情緒與理性的順序與平衡,才能適當地安頓情緒,找到有智慧的處理方式,若能因此解決現象層面的問題,現象背後的因素也能妥善地被照顧到,更重要的是從教育的觀點,親師生可以彼此獲得更多的信任與成長,對日後便能產生正向的意義與價值。

4. 關照安頓內在的情緒:前面三點都是日常的提醒與實踐,真正困難的關鍵是事情發生當下的情緒。尤其面對意外傷害或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肯定有很多情緒在其中,但不應該以情緒對待孩子,更不要用情緒決定事情。

當得知孩子的狀況時,大人先覺察自己的情緒並進行妥善的安頓,當我們開始思考事情如何處理時,便容易安頓情緒。但是接著就要提醒自己在處理時要記得冷靜,並且先注意事情的脈絡與多元思考,也試著關照對方的情緒,那也是關鍵。

5. 情緒的覺察才是關鍵:順著前一點的說明我們需要理解:情緒的覺察是關鍵,每天我們都有很多情緒,不論大人與小孩都一樣,可是大人不見得比較會處理,有時候反而比孩子有更多的包袱。所以平時就要練習與情緒有關的各種學習,教師可以在平常的課程中加入情緒管理的學習,協助學生學習如何正確地表達和處理情緒。

透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活動,教導學生面對困難時的情緒表達方式,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每個人都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拿來做「情緒標記」的練習,討論一下情緒的不同面貌、與他人的關聯性是什麼?情緒產生的脈絡與如何安頓的各種方法,這樣的練習會有助於我們在被情緒牽引時很快地有所覺察,而不容易受情緒掌控導致出現令人遺憾的言行。

6. 生命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生命教育與情緒學習很重要,但需要很多的學習與鍛鍊,需要更多的方法與引導幫助大人與孩子。學校的生命教育雖然是課程,但不應該以知識性的教學來進行,而是應該更貼近真實的生命與生活,透過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的角色思考,教導學生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提升其生活技能和情緒管理能力。

家庭中更需要這樣的教育,大人若能帶頭進行覺察與反思,若能在日常實踐對人的尊重、溫暖的對待、理性的溝通、同理的思考……,這樣的教育不僅在事件發生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也能預防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這些都是預防的、教育深耕的工作,需要長期的累積而且不容易看到成效,但其實是為我們的生活幸福做好準備的重要事項。我們不是因為害怕意外狀況的發生才要努力推動生命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因為意外總是會發生。但是當不幸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有能力轉化,幫助彼此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這才是我們所期盼的幸福社會啊!

延伸閱讀

劉桂光 劉桂光

劉桂光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臺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前台北市復興高中校長。以經營一所幫助學生找到未來方向的好學校為教育的核心價值,致力培養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