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青少年的流行病──孤獨危機,老師可以怎麼做?

幾十年來,全球學生的孤獨感逐年普遍與加重,與同儕互動的時間則年年減少,已經演成「孤獨危機」,讓美國醫務總監多次發布報告警醒。孤獨、寂寞藏在心裡,看不到也摸不到,美國老師們怎麼在教育現場對抗孩子的孤獨危機?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無論貧富與社經背景,當代孩子共同面對了什麼流行病的挑戰呢?不是時時變化的病毒引起的感冒或新冠肺炎、也不是無形的升學壓力,而是四十多年來逐步升溫的「孤獨危機」!

美國專業教育媒體《教育週刊》(Education Week)引述美國醫務總監莫爾蒂(Vivel Murthy)的報告指出,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彙整,從1976年到2019年,「孤獨感」在青少年間日益普及,而且逐年上升,已經成為一種危機,也是導致憂鬱、焦慮與其他心理疾病的主要根源之一。

事實上,青少年的確愈來愈疏離、孤立。與2003年相比,青少年在2020年與朋友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減少了70%,從每天140分鐘降到只有40分鐘。莫爾蒂也從社會連結的三個重要構面,進一步指出數字變化背後的意義。在結構上,也就是青少年人際關係的數量與種類、包括朋友跟家人,以及與之互動的頻率,都在下降。在功能面,也就是人際關係所能滿足的需求方面,即使學生有同儕、朋友,仍然可能感到缺乏師長輩指引他們的這種導師關係,例如,學校裡有沒有大人跟他們有夠好的關係。再來是品質面,他們所擁有的關係,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而這些關係,是整體健康跟幸福的基本要素。

此外,放眼世界都有類似的問題。《教育周刊》引述另一份《青少年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ce)的研究指出,從2012年到2018年,37個國家的長期追蹤發現,無論家庭收入或人數,青少年都感到疏離與孤獨。「疏離跟孤獨,是我們在教職員會議上,固定會討論的首要問題,」紐澤西的中學老師馬特利(Doretta Pirollo Martelli)告訴《教育周刊》,這真的很令人難過。

孤獨與疏離 是缺乏有意義的社會關係

或許有人會認為,孤單並不必然是件壞事。因為減少與人相處的時間,就是增加獨處,而且也有人比較少與人互動是因為內向或安靜。不過,獨處、內向或安靜的孩子,還是擁有有意義的友誼,以及參與學校活動。相對地,孤獨則是感覺缺乏有意義的社會關係,而且調查也顯示,孤獨感上升,還使得年輕一代不懂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合適地與人互動、社交。

學生的孤獨危機,一部分來自疫情,也因為隨著身體距離感或是焦慮、霸凌而來的社會孤立。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使用科技、上網,以及社群媒體,使得他們與人面對面的互動愈來愈少,加劇了孤獨與疏離。莫爾蒂另一份談到社群媒體與年輕世代心理健康的報告引述研究指出,每天使用社群媒體超過二個小時跟使用不到半小時的學生相比,前者表示自己處於社交孤立狀態的情況是後者的二倍。

《教育周刊》分享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如何減緩學生的孤獨危機。

馬特利從疫情時,就開始想辦法增加學生的連結,無論在線上或實體課程,都幫助學生建立同理心,並且設法讓他們持續互動。例如,請學生用電腦或手機中的表情符號來辨識彼此的臉部表情,討論肢體語言如何影響了學生真實生活中的對話與關係。這些都讓孩子了解到每個人的表情、肢體語言對別人的影響,也進一步同理別人。像是,翻白眼會被視為不尊重。隨著時間,持續溫和地提醒學生這些事情,除了增進彼此的互動與關係,還可以避免誤解或衝突。

除了生活教育,在課堂的學業活動中,老師也可以刻意製造學生良好互動的機會。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的副總裁施林格(Melissa Schlinger)就舉例,老師可以多創造促進學生連結的課堂環境與體驗,像是設計鼓勵學生合作的團體學習活動、討論、分組作業等,取代講座或點名個別學生回答,讓學生建立與彼此的關係。

(資料來源:教育周刊美國健康福利部孤獨報告、美國健康福利部青少年心理健康報告Sciencedirect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