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的壓力才能造就有意義的學習

減輕壓力不該是教育的目標,把壓力放在正確的地方才是。把焦點放在「減輕學習壓力」,很可能削弱學生學習的成果。什麼樣的學習壓力應該保留,讓學生學習的力氣花在刀口上?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我的印象中,從二十年前投入教職,開始認識臺灣教育的改革以來,開始關注許多人對教育現況的關心與建議,就常常聽到許多人覺得學生學習的壓力過大,教育改革的其中一個目標應該是要減輕學生的壓力,認為學習不應該是痛苦的,應該要「快樂學習」才對。

這個想法或許是相對於更早之前,認為學習的正確樣貌就是堅忍不拔、艱苦卓絕,沒有懸梁刺股的精神,哪有撲鼻花香的成果?這種對於學習樣貌的認定,從鐘擺的一端擺盪到了另一端。有點像是上一輩這樣苦過來了之後,就希望下一輩不要再這麼辛苦了,學習應該要是快樂的,沒有壓力的。

減輕壓力不該是教育的目標,把壓力放在正確的地方才是

學習的過程一定有壓力、一定辛苦,不只是學習者心理狀態的問題,在生理層次上,要我們的神經突觸做出連結,就是要改變自己的狀態,勢必就是辛苦、有壓力的,除非放棄學習,否則壓力一定是存在的。但是學習並不是只有單純的壓力,學會一件事情的快樂也是非常強烈吸引人去追求的。沒有壓力,就不可能有學習,所以把焦點放在「減輕學習壓力」,就很可能會變成削弱了學生學習的成果。但如果說讓學生的學習方向更正確、更重要、更有意義,學習辛苦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努力換得的成果,那就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驅動力。

我常常在想,許多科學研究室裡,常常會看到許多專業的研究者沒日沒夜地進行他們的研究,閱讀文獻、進行實驗、蒐集數據,想要找出些什麼或驗證些什麼;許多音樂工作者,常常在琴房裡練習基本功,練習曲子,每天一練也是好幾個小時,這些在旁人看起來,都是艱辛無比的事情,為什麼他們能堅持數年甚至數十年?我相信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中,必然有強大的動力在驅動他們在這個領域中努力不懈。那可能是終於弄懂一件事情的強烈成就感,慢慢成長變強的自我實現感,或是能享受過程中各種不足為外人道的樂趣。如果方向是正確的、有意義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只有壓力和痛苦,還會有樂趣和成就。

所以大家應該去檢視的是,例如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是不是個好東西?是不是值得做的?是不是可以從裡面讓學生成長?如果是的話,那面對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壓力就是值得的,老師需要做的是搭建鷹架或階梯,讓學生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檔案,而不是用一些奇怪的方式,讓學生直接跳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壓力,檔案雖然做出來了,但是學生並沒有成長,那就是白白的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機會。成長的速度可以慢,但不能停;壓力可以分散,但不能逃避。

學生會因為跳過壓力直接拿到檔案,而變得更快樂嗎?我的經驗是不會,就算會有一點,也是淺碟式的開心。當我們只看到升學,只在意紙筆測驗,就會產生:「既然你要檔案,就給你檔案」的結果,但要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重要的是學習歷程,卻有很多人只在意檔案。這反而是將學生該面對的「有價值的壓力」拿走了。

可遷移和獨特的學習內容值得在壓力下學習

那麼,哪些是我們覺得這個世代的學生該學會的事物?舉個例子來說,讓學生在國中去計算一個冰塊裡面包一顆鐵球,放在水上,等冰融化之後,水面上升或下降幾公分。這對國中生來說,是很困難的計算題,在課堂上將這樣的題目設定為學習浮力單元的必要關卡,就不適當。

但是讓國中生,能用兩三個句子,簡單說明實驗結果和推論,這對學生來說也是很困難,但應該要學會的,所以在這個地方給學生壓力,我認為是適當的且有價值的。能觀察自然現象中許多的相同、相異處,並且從觀察中提出可以研究的問題,運用適當的方法加以研究,並且得到某個暫時性的答案,我也覺得是很困難但很重要,學習壓力不小但值得學會的。

那麼要如何判斷哪些是在國中小階段更有價值的內容呢?我覺得有兩個特徵可以思考,一個是「可遷移性」一個是「獨特性」。

在國中小階段,我認為學到的東西應該盡可能地可以遷移到不同領域,仍然有足夠的價值。例如「觀察到自然現象的相同處、相異處,並從中提出可探討的問題,有能力規劃一套合理的方法進行探究,並能分析結果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如果能夠培養學生這樣的能力,我們相信能夠對他未來的各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反過來說,「記憶亞佛加厥數是6x1023,並且運用這個數字來計算36g的水裡面有幾個氫原子」,這個化學的知識點就比較難用在化學以外的地方,如果因為時間資源有限,一定只能選一項作為學生學習目標的話,我會選擇前者而捨棄後者。

另外一個特徵是「獨特性」,簡單的說就是某個領域最適合教這件事情,其他領域不適合。例如科學怎麼看事情、想事情、做事情,其他領域很難教授這些重點,科學教師不教,那學生就很難有機會學會了,那就會變成科學課堂中的學習重點。

我會根據這樣的規則,來檢視自己的教學內容,盡量把學生學習的時間用在刀口上,盡量讓學生學習的壓力也用在刀口上。當然這是一件龐大困難的工程,不過其實我們有一份很值得參考的文件,就是各領域的課程綱要。大家在思考每個階段在每個領域中,哪些是值得老師軟硬兼施,加壓在學生身上也要讓學生學會的事物時,不妨參考課綱。例如自然領域的課綱,就提到學習重點有科學的知識內容、科學研究方法、思考的方法還有科學的本質與態度。有哪些知識是國中階段適合學習的?學習的深度要到哪裡?能力的表現要達到什麼?雖然並不是鉅細靡遺地寫在課綱中,但還是有許多值得參考的內容可以提供教師在教學上做出選擇。

三十年前我們的老師告訴我們很重要、一定會考的那些內容,是不是真的還很重要?有沒有什麼是我們過去一直忽略,但其實很重要該學習的?有沒有什麼是因為世界的改變而變得重要或不重要的?我們其實都知道,學習一定有壓力,沒有壓力也不可能學會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說「哎呀不要那麼辛苦啦,這樣就好了。」很可能是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獲得更多機會和更深層樂趣的機會。與其談論減輕壓力,不如談論什麼才是在這個世代中有意義的學習。

延伸閱讀

鄭志鵬 鄭志鵬

鄭志鵬

小P老師

國中科學老師。 從小喜歡科學,卻在大學之後對科學感到迷惘,於是決心投入科學教育的領域。 在科學課室中反覆思索科學與科學教育的意義,持續嘗試不同的課程模式,找尋科學教育的核心。 以過去的迷惘成為思考與研究課程的動力,慢慢建立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課堂模式,期許在自己的課堂中,能點燃並保持孩子對科學的熱情與好奇。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