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學生衍生成教師霸凌?8種教師須注意的管教方式

一般管教措施違反了但書,如造成學生身體不適、忽略上廁所或生理日等生理需求、或是造成學生身心侵害,這樣的管教可能就會變成是違法處罰或是教師霸凌。以下專家提出最簡單的判斷原則說明。

如何判對是否為教師霸凌?專家提出最簡單的判斷原則就是頻率與界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何判對是否為教師霸凌?專家提出最簡單的判斷原則就是頻率與界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蔡老師是位相當敬業負責的中學老師,校方也知道他以嚴管嚴教出名,會採用責罵、罰站、罰寫、沒收等方式來管教,學生也經常抱怨蔡老師太嚴格了,有點不近人情。

但在升學取向的中學裡面,蔡老師帶出來的學生成績都還不錯,所以家長也沒什麼太多的意見。近年來,教師霸凌的新聞愈來愈多,蔡老師也意識到這件事,但卻有點不以為然,「若處罰學生就是教師霸凌,那以後還有誰敢管學生,讓學生自生自滅就好了啊!」

請登入帳號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會員可瀏覽免費文章、教學資源,以及每週會員專屬電子報。

延伸閱讀

陳利銘 陳利銘

陳利銘

中山大學副教授

現為國立中山大學教育所暨師培中心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校園霸凌、學習心理、生命教育。受教育部委託,於中山大學成立支持式修復正義中心,推廣校園霸凌防制及修復式正義於教育中的運用。研究校園霸凌議題超過十年,已於 SSCI 期刊發表超過20篇的校園霸凌文章,並曾出版「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五南出版,2022),及由教育部補助的「校園霸凌防制及案例彙編手冊」(陳利銘主編,2021)。

薛秀宜 薛秀宜

薛秀宜

助理教授

現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高雄市八卦國民小學專任教師,曾任彰化師範大學講師。學術專長為正向心理學、情緒管理、生命教育。曾翻譯「青少年心理學一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黃德祥主譯,2006)、「教育社會學」(黃德祥主譯,2007)、幼兒教育評量(陳利銘、薛秀宜譯,2009)等書,並與陳利銘合著「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五南出版,2022)一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