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動談心也是種方式?有效的受凌者輔導策略

只要成人能給予積極傾聽、建立良好關係、支持與同理,對當事人就有效果。若要進一步思考,有沒有針對霸凌受害者的有效輔導策略研究?以下專家提供五項有助益的諮商輔導因子、四個現場可運用的方式給教師參考。

針對受凌者,專家提供五項有助益的諮商輔導因子、四個現場可運用的方式給教師參考。(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針對受凌者,專家提供五項有助益的諮商輔導因子、四個現場可運用的方式給教師參考。(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張校長學有專精,對WISER輔導策略相當熟悉(W代表全體原則、I代表個別化、S代表系統合作、E代表效能評估、R代表三級處遇的跨專業資源整合)。該校發生了一件疑似霸凌事件,有學生在附近公園向同學勒索 70 元,並押著同學到另位同學家取走 110 元,並拿走家中的食物。學校依規定進行通報。

張校長的學校在初級輔導的部分,進行了宣導、訂定霸凌防制校規、落實通報;在次級介入輔導的部分,學校進行了個別化輔導與校外各縣市社區醫療單位等系統性合作。趙老師是學校專輔,對輔導策略相當熟悉,但沒參加過防制霸凌研習,對於需採用哪些策略來輔導霸凌者及受凌者比較有效,仍不清楚,因此仍用一般化的輔導策略與原則來進行個輔。另一個案例,在軍中擔任義務役輔導長,卻說「對官兵的輔導,就是叫過來打電動」。這當然是玩笑話,但也促進了我們的思考:到底做些什麼能對當事人有幫助?

對於有效的輔導與諮商策略,其實有不少研究,包括治療關係、同理、接納、不評價、保密、溫暖等面向,都是有效的輔導要素。以這些要素來看,其實只要成人能給予積極傾聽、建立良好關係、支持與同理,對當事人就有效果。而這用在受凌者身上,也會帶來足夠的成效。

若要進一步思考,有沒有針對霸凌受害者的有效輔導策略研究?有學者在2021年就針對這個主題進行探討,當時招募了十位十四~十六歲正在接受霸凌諮商的受凌者,由被諮商者的角度看哪些諮商因子對他們有幫助。結果發現,有五項諮商輔導因子被認為有助益。

五項有助益的諮商輔導因子

  1. 治療關係:理解、傾聽、支持、肯定與鼓勵、同理。
  2. 表達性媒材:運用牌卡、掛圖或繪本,讓當事人畫出或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3. 處理策略:
    1. 停止與思考:遭遇霸凌時透過一連串自問自答的方式來降低自動化的情緒反應,特別適用於被挑釁的情境。例如可問問自己「好好想想,我為什麼要覺得生氣?」
    2. 果敢訓練:給受凌者一張清單,上面寫著「憤怒」、「消極」、「果敢」,當受凌者又遇到霸凌情境的時候,拿出這張清單並想想自己要用哪種方式應對,這可以幫助受凌者學習更多果敢的行動。
    3. 正念:當遇到霸凌情境的時候,專注在自己身體的感覺,而非注意霸凌者挑釁的行為。
    4. 分心技巧:當生氣的時候去畫畫、專注在呼吸、跳舞、運動、寫字等,讓自己不要想著要去報復霸凌者。
  4. 提供建議:提供可行的方向,讓受凌者覺得自己是可以有所選擇的,對生活有掌控感。
  5. 創造安全的情境:包含保密以及諮商協議。

由上述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項在教育及輔導上的啟示,可提供教師在現場運用。

教師可在現場運用的教育輔導啟示

1.建立關係:受凌者被霸凌後,其實是相當無助及沉重的,若有成人願意關心與陪伴,受凌者會感覺自己並不是獨自面對這件事,心裡就會覺得好過一些。因此,成人可以試圖與受凌者建立良好的陪伴與對話關係,以前述的研究成果來說,成人可以提供理解、傾聽、支持、肯定與鼓勵、同理等方法。

2.面對及接受自己的情緒:受凌者會有嚴重的情緒困擾,若沒有好好面對,將會造成嚴重身心問題及疾患。因此,讓受凌者面對並接受自己的情緒,例如運用繪本、繪畫、牌卡,讓受凌者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並可獲得成人的理解及同理,這都有助於受凌者面對及接受自己的情緒。

3.教導如何處理情緒:有些霸凌者會故意激怒受凌者,由此來獲得樂趣。若受凌者能調節好自己的狀況,不被霸凌者所「點燃」、「促發」,霸凌者也可能會自討沒趣而離去。以前述的研究成果來說,分心技巧、正念、停止與思考等方法,都能讓受凌者暫時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緒所支配

4.理直氣和的說出來:若受凌者了解哭泣、迴避等是消極的回應、試圖罵回去是攻擊性的回應,並進一步學習到什麼是果敢的溝通法,也就是「理直氣和」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並希望對方可以停止這些行為。這對改善受凌處境會有幫助。

案例的作法與建議

回到前面的張校長及趙老師的案例,張校長的學校採用WISER輔導架構,但趙老師本身對因應霸凌的有效輔導策略並不清楚,因此仍採用一般性的輔導策略。若趙老師能採用上述的有效策略,例如建立正向與信任關係、善用表達性媒材、教導果敢策略與正念技巧、教導學生面對及處理自己的情緒等,相信能對受凌者帶來正向助益。

再回到軍中輔導長打電動例子,若是讓孩子去打電動,叫他不要想太多,這樣稱不上是輔導,頂多算是迴避策略或分心策略。但是,若是以打電動十分鐘,和孩子聊聊電動,來建立關係,慢慢打開其心防,接著教導孩子面對、接受、處理自己的情緒,那麼,打電動也可能是輔導策略的手段之一。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教導孩子面對及接受自己的情緒,接著處理情緒。也就是聖嚴法師所說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孩子若能學到面對、接受、處理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將會一生受益。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出版《是不是霸凌,誰說了算?》,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親子天下出版《是不是霸凌,誰說了算?》

延伸閱讀

陳利銘 陳利銘

陳利銘

中山大學副教授

現為國立中山大學教育所暨師培中心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校園霸凌、學習心理、生命教育。受教育部委託,於中山大學成立支持式修復正義中心,推廣校園霸凌防制及修復式正義於教育中的運用。研究校園霸凌議題超過十年,已於 SSCI 期刊發表超過20篇的校園霸凌文章,並曾出版「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五南出版,2022),及由教育部補助的「校園霸凌防制及案例彙編手冊」(陳利銘主編,2021)。

薛秀宜 薛秀宜

薛秀宜

助理教授

現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高雄市八卦國民小學專任教師,曾任彰化師範大學講師。學術專長為正向心理學、情緒管理、生命教育。曾翻譯「青少年心理學一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黃德祥主譯,2006)、「教育社會學」(黃德祥主譯,2007)、幼兒教育評量(陳利銘、薛秀宜譯,2009)等書,並與陳利銘合著「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五南出版,2022)一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