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爸爸寫給青少年兒子的一封信:為什麼要念大學?如何選擇自己要念什麼?

這是一封爸爸寫給青春期兒子的信,內容關於如何選擇自己想要的科系,其中包含了父親的經驗、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對孩子的真心話,願孩子在未來面對生命的十字路口時,能少一分迷惘,多一分自信。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親愛的:

那天我在家裡參加 Collego 的線上活動,跟高中生介紹輔大心理系,你在一旁偷聽,一邊覺得好笑,因為你很少看到爸爸一本正經的工作模樣。結束之後,你問我:「如果我以後要念心理系,可以嗎?」我回你說,「如果你覺得心理學是你喜歡的,那你就去念,只是可以不要念輔大心理系嗎?因為我不想要教自己的兒子,這樣很尷尬。」

我還來不及問你,目前覺得自己會想要念什麼系,你就先問我,我當時是怎麼做選擇的。

我說,「當時,我其實覺得自己對生命科學還有心理學都感興趣,我甚至還參加了清大的生命科學營,大概了解了這個科系是在學哪些知識。」我要上大學的時候,剛好是複製羊桃莉誕生的前後,生命科學正夯,我大概是覺得如果念了生命科學,也可以有一些很酷的發明,所以就想要去念生命科學。至於之所以會對心理學感興趣,應該就是我自己是想要助人的。

講完之後,我覺得很尷尬,因為如果有學生用前述內容來告訴我,他們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想要念這個科系,我一定會覺得他們很不專業。

不過,在我那個年代,資訊流通不易,所以好像也只能有那樣的想像。現在你們可以運用的資源就非常多了,像我去直播的那個平台 Collego,上面就有全國各系所的介紹,而且是由系所特別為高中生準備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會在網路上做經驗分享,只要你搜尋,就會找到很多相關的資源。

我知道你才國中,所以也沒有想要特別問你,覺得自己以後會念什麼。甚至連你要不要念高中,我都覺得這不是一個必然的選項,因為關鍵的是你對什麼比較感興趣。

在臺灣,因為大學很普及,所以父母都會理所當然的覺得,孩子一定要念完大學,否則會落後其他人。這樣的下場就是,很多人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念書、升學,只是順著別人的安排來做。我覺得這是不太好的做法,但是要打破這樣的慣例,需要很多的勇氣,不僅孩子不太敢,連父母都不太敢鼓勵孩子這樣做。

在美國,其實很多人都不是高中畢業直接去念大學的,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學費很貴,另一方面則是,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又要念什麼科系,所以會先去累積社會經驗。

我在英國念博士的時候,有個博士班學長,之前還當過郵差。在臺灣,我們應該很難想像,有人都去當郵差了,怎麼還會來念心理學博士班。但事實上,這位學長不僅拿到了博士學位,現在還在劍橋的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呢!

念大學究竟為了什麼?

在你思考自己大學要念什麼科系之前,你更該問問自己,為什麼你要念大學?

老實說,我覺得現在的大學似乎變成了職業訓練班,學生及家長會期待念了某個科系,就是為了要為某個職業做準備。所以念心理系的學生,就覺得自己以後要成為心理師;念了職能治療系的學生,就覺得自己以後要成為職能治療師。如果一個科系沒有直接對應的職業,大家就會選擇不要去念。

這樣的想法,真是蠻荒唐的,因為除了很少數的科系,像是醫學系,很多學生念了這個系幾乎都往同一個職涯去發展,多數的科系並非如此。

如果要把大學當作職業訓練所,不就該去念職業學校嗎?我沒有要貶低職業學校的意思,只是職業學校和大學,原本在定位上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是多年前廣設大學的時候,把職業學校都變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大學,讓這個界線變得模糊了。

但是,現在是連官方都在帶頭,鼓勵大學要教學生實用的技能,讓學生未來能夠學以致用。雖然強調知識要能夠有用不是一件壞事,但是過度側重實用性的時候,就會讓人摸不透,大學存在的意義在哪。

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不是一定要念大學才能夠得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才要進一步去思考自己到底該念什麼樣的科系。

通識教育才是關鍵

雖然想到大學,大家想到的都是各學門專業的學問。但是,如果你去問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什麼樣的能力對要做這份工作最重要,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工作最需要的能力,並不是學校教的。

比方說,近年來使用者經驗是一個熱門的新興產業,學生一般都覺得自己要有好的研究能力,要有好的設計能力等等,才能夠勝任這樣的工作。但是,臺灣使用者經驗協會幾年來發表的行業工作者白皮書都顯示,最重要的能力是溝通,而不是其他的專業能力

我自己因為採訪了幾十位念了心理系的社會人士,對於這個調查結果一點也不意外,因為很多學生都跟我說,他覺得心理學幫助他最多的是同理心、了解自己、批判思考等等。除了在當心理師、輔導老師的人,他們會講到一些心理學專業知識之外,真的很少人會提到對目前工作助益最大的是專業知識。

雖然大家覺得一般性的能力對自己最有幫助,但是念不同的科系,會培養不同的一般性能力。比方說,在人文社會理論,思辨能力的培養就是很重要的;在科學領域,客觀觀察、精準量測就是重要的一般性能力。這幾年大家或許開始意識到這樣的道理,所以開始強化通識課的教學,希望能夠培養學生社會生存的競爭力。

找到自己想念的科系,可以做的3種嘗試

身為一個常需要跟高中生做科系介紹的人,我認為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念一個科系,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我們以為的那個科系與其真正的樣貌,往往都有很大的落差。就像你如果只憑外表就想要跟一個女生交往,很有可能馬上就會分手。但是,如果你們是先透過深度的了解,才決定要開始交往,通常戀情可以維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選擇科系也是這樣,只不過是一個比較單向的管道,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認識一個系所,像是看他們的介紹影片、跟那個系所的學生、系友交流等等的。不過更廣泛的說,我認為你要做下面幾件事情:

1.多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在沒有接觸前,我們可能不會知道這個東西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所以,與其很早就確立自己的志向,多接觸、多探索,絕對是更重要的事情。就像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其實也可以念資工系或是資管系,因為我是喜歡寫程式的。只是,以前沒有想到要去接觸這些領域,結果就和這樣的學門錯過了。

要探索的時候,我建議最好是由專家帶著你去探索,否則可能會有錯誤的印象,把一個你可能喜歡的學門,誤判為自己不喜歡的。

2.思考自己的特質

你未來念高中的時候,學校一定會讓你們做性向測驗,讓你們知道自己可能比較貼近那些學門。但老實說,如果靠一個測驗就可以知道答案,這個測驗還真是非常厲害。我不反對你做這樣的測驗,但是我更希望你可以在生活經驗中去探索,發現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以及不喜歡什麼。

如果你問我,我就會告訴你,我覺得你蠻適合念跟創作有關的科系,你小時候可以輕易用樂高組合不同的東西,或是不看說明書,就可以把被撞壞的樂高模型修好,真的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此外,你又不喜歡別人用規則來約束你,這就是有一種創作者的氣質。

3.思考現實面

雖然念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讓自己可以賺更多錢。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有些科系念了就是比較不容易賺到錢,沒有錢,生活就很容易遇上一些困難。所以,你可以想想要怎麼做取捨。我自己當年是蠻任性的,沒有想太多。現在回頭看自己,真是年少輕狂啊!

爸爸的心裡話

說真的,我覺得大學要念什麼科系,真的不是太重要。這不全是因為我大學本科念得很差,所以我覺得念什麼科系都不重要。而是,對臺灣的孩子來說,大學是我們第一次開始做自己,開始獨立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更為重要的。

所以,我其實蠻鼓勵大家去做一些跟學業沒關係的事,只要對那件事情有熱情,就值得好好去做,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不過,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該念什麼的話,我還是可以幫你諮詢的。畢竟,我已經當了幾所高中模擬面試的老師很多年,在大學也輔導過很多學生,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雖然要輔導自己的兒子不一定容易,但若你願意開口,我一定會使命必達。

作者簡介|黃揚名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熱愛分享心理學,希望更多人可以因為心理學而受惠。以教育為志業,當廣播主持人是夢想,也出版了《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不焦慮的心理課》、《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午夜時分的心理課》等書。

■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FB 粉絲頁
■ 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FB 粉絲頁
■ IG: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
■ IG: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

*本文摘錄自商周出版《你們就是不懂我!:心理學博士陪你找到正能量,度過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似乎又有點美好的成長期》,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1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延伸閱讀

黃揚名 黃揚名

黃揚名

作家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熱愛分享心理學,希望更多人可以因為心理學而受惠。以教育為志業,當廣播主持人是夢想,也出版了《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不焦慮的心理課》、《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午夜時分的心理課》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