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明道中學 原住民轉型正義課:你的玩笑是我的傷害

明道中學教師蔡明恆推動「原住民轉型正義」課程,帶領學生踏查部落、研究各國原住民處境。學生反思,曾以為的幽默,原來是一種族群歧視。

在狹小的空間裡看著歧視原住民的語言,十分有壓迫感。

在狹小的空間裡看著歧視原住民的語言,十分有壓迫感。

本文重點摘要

彎著身子才能進去的小屋裡,貼滿了網路上歧視原住民的言論。在壓迫感十足的空間裡,讀著這些文字,深刻體會到語言的殺傷力。

這是台中市明道中學於今年8月台灣原住民日,在校內舉辦的「轉型正義」課程成果展覽之一。3年前,在該校公民課教師蔡明恆的推動下,引導高二學生展開一場轉型正義思辨之旅,從中思考與學習對各族群間的「多元尊重」。學生從去年10月前往阿里山部落踏查,到今年6月集思廣益完成主題展「還原」,一點一滴呈現在全校師生眼前。

策展學生透過分組方式,探討「認識原住民、原住民歧視、各國原住民族迫害史、正名運動與還我土地運動」等4個議題,投入數個月時間爬梳各種文獻史料,從探討台灣原住民歧視出發,並且對照日本、加拿大等國的原住民迫害歷史,娓娓道出各國原住民轉型正義的發展始末,展覽大受好評。9月還將獲邀至台中作家典藏館展出。

身處高升學期待的私校,為何蔡明恆願投心力規劃這門課、策畫主題展?

2021年時,蔡明恆邀請台大社工系老師到校分享原住民族迫害史與微歧視議題,他這才知道,所謂轉型正義,並非僅有白色恐怖這段歷史,還包含「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他於是開始了解更多原住民族迫害歷史,並著手設計相關課程。

蔡明恆規劃鄒族歷史走讀與踏查活動,帶著高二學生走入部落,在當地耆老導覽下,一步步認識鄒族經歷過的白色恐怖歷史,並結合108課綱「探究與實作」課程,由學生將所見所聞設計成主題展覽。

「這對升學有何幫助」、「自己又不是原住民,為何要探討他們的轉型正義」?一路走來,蔡明恆開這門課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於學生對此議題缺乏認同感。但蔡明恆相信,「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為了激發學生對公共議題的關心,他試著克服挑戰,為教育挹注活水。

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感,他除了讓學生腦力激盪發想展覽內容,也讓他們發揮所長、各司其職,由能言善道的學生擔任解說員、具備影音能力的學生則負責拍片、剪輯等。

參訪部落,體會原住民境遇

學生李晨安高二時參訪鄒族部落,認識了才華洋溢的鄒族菁英、作曲家高一生的故事,他於白色恐怖時期遇害判死刑。李晨安在策展中特別打造音樂專區,讓參展民眾能藉旋律身歷其境,感受高一生苦難的命運。

今年5月,有台大學生在該校言論自由月張貼「火冒4.05丈」布條,暗諷原住民優待加分制度,後續也引起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抗議。如今看來,蔡明恆的課程更顯遠見。

蔡明恆表示,原住民考試加分部分是源自對歷史創傷的彌補,如今卻被不少人嘲諷、認為不公平。他曾在課堂問學生,「假設自己的民族受過歷史創傷,但政府只能考試加分彌補,你願意嗎?」引導學生去思辨。

透過課程,有學生體會到,曾自以為是的幽默,原來是一種族群歧視;也有學生認為,自己有責任去促進社會大眾的族群友善意識。參與策展、現已高三學生的張詠翔表示,以前的他會認為原住民加分制度是個爛政策,但經過課程,他體會到,過去對原住民議題的思考其實不公平且狹隘。

本身是原住民的學生陳宴婍,求學歷程中難免會聽到「原住民是不是都很黑」這樣歧視的話語,歷經這門課,她看到大家努力想去呈現各族群多元面向,自己也認識不同國家原住民歷史,對她而言,別具意義。

「只要一個起點,就可能帶來改變」學生廖丞毅說。有些人認為推轉型正義,是重揭過去傷疤,但廖丞毅相信,藉由還原及面對歷史,才能讓不同族群共榮共好。他也從策展過程中,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能力,點滴都是養分。 

0

台中市明道中學公民課教師蔡明恆:願意帶學生思考「多元尊重」,因為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攝影:黃建賓


*《親子天下》128期:同理.包容 終結霸凌(2023年9月號)

點擊圖片了解

近年來台灣的校園霸凌通報數字屢創新高,霸凌不僅影響兒少身心健康,也會導致拒學、閱讀成績變差等負面現象,每年9月的開學季更是許多受凌孩子的惡夢。

本期《親子天下》 雜揉法律、心理等多元觀點,談生活中「微歧視」如何演變成霸凌,及網路與兒少生活密不可分後,為何會加劇霸凌嚴重性?透過清晰圖表與專家、素人的經驗談,呈現當前霸凌樣貌。最後提出5大通往友善校園的解方。

邀請所有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帶著孩子與學生,跟著《親子天下》9月號一起啟動通往友善校園的微行動,打造快樂學習安全友善的校園環境。

延伸閱讀

張文華 張文華

張文華

作者

張文華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