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罵的沒有用?霸凌者的需求也要被正視── 「軟硬兼施」為師長上策

當教師或家長面對孩子是霸凌者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責備、斥責、碎唸、苛責。但孩子常常依然故我,不思改變,教師和家長都很無力。但其實,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何責備或碎唸霸凌者的效果不佳」。要怎麼樣和霸凌者嚴肅與正經的對談才會有用呢?專家提供三點建議來應對。

專家建議勿只責備霸凌者,採用傾聽回應的雙向溝通較有效。(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專家建議勿只責備霸凌者,採用傾聽回應的雙向溝通較有效。(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羅妹上了國一後,依然和國小朋友保持聯絡,還被拉入聊天群組。可能因為羅妹講話得理不饒人,常惹怒眾人,導致在這十二人的群組中,她常被言語攻擊,甚至群組中有幾位同學會對羅妹說些羞辱性質的話,如稱之為「婊」、「賤人」、「臭鮑魚」,或評論她「當狗也不配」、「在吃屎」等言語,之後該群組還被更名為「公幹婊子團」。在那些攻擊者中,有四位目前仍與羅妹同班,因此,羅妹試著向老師反映。老師非常生氣地叫四位同學過來責罵一頓,還命令群組要立即解散,不然每人就記二支小過。

四位同學中,小琳是帶頭者,小琳對於被老師臭罵一事,感到非常不悅,認為老師憑什麼叫大家解散國小群組,裡面有一半的人又不是在本校。小琳非常生氣,又在群組上臭罵羅妹,說都是羅妹害大家被罵,同學們也就跟著起鬨持續羞辱及辱罵羅妹。後來羅妹的媽媽知道此事,將這幾位在群組內亂發言的學生告上法庭。

當教師或家長面對孩子是霸凌者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責備、斥責、碎唸、苛責。但孩子常常依然故我,不思改變。教師或家長很無力,畢竟罵也罵過了,唸也唸過了,孩子不改,大人也沒辦法。其實,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何責備或碎唸霸凌者的效果不佳」

責備或碎念霸凌者效果不佳的3個原因

第一,大人們往往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孩子身上,例如要用功讀書才好找工作、要待人以和、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事實上說教的過程,就是在傳遞價值觀。當發生霸凌事件後,對霸凌者進行說教與責備,雖是人之常情,但孩子卻聽不進去,因為,那是大人的價值觀,不是孩子的價值觀。例如大人們認為「同學之間要和氣相處,不要欺負別人」,但孩子們想的可能是「那小子欠罵欠教訓」。所以大人想傳達的價值或理念,孩子當然左耳進右耳出,根本就沒有進到他的心坎裡。

問題的關鍵之一,就是在「說教」與「責罵」。當孩子們已習慣後,當下心裡想的是「要說就讓你說,要罵就讓你罵,我忍一忍就過了」。因此,教師或家長宜反思,用責罵或說教的方式來傳遞價值與理念,是否真的能有效達成目標

第二,霸凌者被罵時,內心會產生防衛機制,他會開始否認、推諉卸責、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責怪受害者。當霸凌者的內在防衛機制愈強,大人們的責備及說教愈沒有效果

而促發霸凌者防衛機制的成因,其實就是成人的責備及說教,因為孩子們在心裡將被責罵視為被攻擊,促發「戰或逃」的反應,孩子們自然會想保護自己

第三,霸凌者的需求沒有被看見。霸凌者的攻擊行為,可能有「行為背後的需求」沒有被看見。例如霸凌者覺得很無聊,想要找樂子,有可能是霸凌者在課業上找不到成就感,對上課不感興趣所造成。或者霸凌者覺得很生氣,可能因為被對方的白目行為所騷擾,因為很生氣,於是霸凌者採用攻擊來作為回應,而其背後的需求可能是不想被騷擾或激怒。而有時霸凌者看不順眼對方的行為總是不合群,可能就會採用關係或言語霸凌來試圖教訓對方,其背後的需求可能是青少年間的行為默契或班級默契需要被遵守。也有可能當霸凌者覺得對方很髒,用言語或肢體霸凌來攻擊對方,其背後的需求是怕自己生病而希望對方遠離

如何有效輔導霸凌者?3個對談建議

那麼,要怎麼樣和霸凌者嚴肅與正經的對談(serious talk),才會有用呢?以下提供三點建議:

一、避用責備與說教,以免激起防衛機制。

孩子們對於被罵這件事,其實很有經驗,也相當敏感。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會被罵,就會樹立起防衛機制,這時候,大人們不管說什麼,所得到的都只是孩子們的藉口回應罷了。因此,大人們宜有認知,責備與說教是最簡便,但也最無效的做法,因為孩子聽不進去,說什麼也沒有用。

二、改用對談或對話來溝通。

因為單向溝通的成效,比不上雙向溝通。當教師或家長採用責備與說教,事實上就是隱含著「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講什麼,你就乖乖聽話」的單向溝通,而且是由上而下的灌輸方式,讓孩子們能接受自己的價值與信念,結果誠如上述,孩子聽不進去,說什麼也沒有用。

因此建議採用對話或對談之雙向溝通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而大人們若願意傾聽,霸凌者會覺得自己有受到尊重,也才會尊重大人,認真地聽大人在講什麼。而且,透過提問與對話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比較有可能會轉變自己的行為。

換言之,透過溫和嚴肅而不帶怒氣的對話與提問,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有思考才有機會去轉變。要注意的是,這邊所指的提問並不是質問,提問是為了讓孩子思考並說出自己的觀點或感受,質問是為了指出孩子的錯誤,這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三、霸凌者的需求也要被正視。

當大人們能看到霸凌者內在的需求,霸凌者可能就會覺得「這個大人不一樣」、「這個大人在聽我說什麼」、「這個大人重視我的想法及感受」……等,有被大人尊重的感受。當大人們能正視霸凌者的需求,不論是班級默契需要被遵守(合群)、想要找樂子(玩樂)或不想被騷擾或激怒……,大人們聆聽並做出相對應的回應、調整、承諾與修正時,那麼霸凌者也就會比較願意配合,並做出相對應的調整與修正。

綜合以上所述,能有效管教的教師或家長,其實就是使用軟硬兼施的策略,軟的部分就是用對話的方式,雙向溝通,能尊重、傾聽與回應;硬的部分就是明確告知行為界線,建立不影響他人、不傷害他人的原則,讓學生了解自己行為的錯誤。能軟硬兼施的教師或家長,其實就是做到了「管望教愛」,也就是「管教」、「期望」、「教導」、「關愛」,這樣的方式比較有機會培育出孩子的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至於只會一路「硬」到底的教師或家長,常在怨嘆自己的管教都沒有用,甚至責怪孩子不受教,這樣的教師或家長宜反思,除了「硬」到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選項?

回到羅妹的案例,羅妹可能因為常用言語激怒他人的緣故,在國小群組中被群起攻擊。國中老師知道了之後,臭罵了小琳一群人,但卻沒有效果,反而使得羅妹在群組中被攻擊得更慘。這就是本文所要論述的主旨,不要只會責罵霸凌者,因為他們的防衛機制會被激起,作出了「戰」的反應;加上霸凌者的需求——受不了羅妹的嘴——沒有被老師看見,還被責罵,所以孩子當然聽不進老師的話。

要改善小琳這群霸凌者的行為,老師能做的就是以對話溝通來取代責罵,當孩子覺得自己被平等對待與尊重時,才會願意反思自己的行為。另外,小琳等人的需求也需要被正視,他們受不了羅妹的激怒言行,出於怒氣而選擇用言語攻擊來規訓羅妹,人生氣時可能想不出其他解決問題的替代選項,才會直接以言語霸凌。若老師能正視小琳等人的內在情緒及需求,讓他們覺得自己被同理了,才更有可能會配合學校及老師的教導,進而改善行為。

*本文節錄自親子天下出版《是不是霸凌,誰說了算?》,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親子天下出版《是不是霸凌,誰說了算?》

延伸閱讀

陳利銘 陳利銘

陳利銘

中山大學副教授

現為國立中山大學教育所暨師培中心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校園霸凌、學習心理、生命教育。受教育部委託,於中山大學成立支持式修復正義中心,推廣校園霸凌防制及修復式正義於教育中的運用。研究校園霸凌議題超過十年,已於 SSCI 期刊發表超過20篇的校園霸凌文章,並曾出版「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五南出版,2022),及由教育部補助的「校園霸凌防制及案例彙編手冊」(陳利銘主編,2021)。

薛秀宜 薛秀宜

薛秀宜

助理教授

現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高雄市八卦國民小學專任教師,曾任彰化師範大學講師。學術專長為正向心理學、情緒管理、生命教育。曾翻譯「青少年心理學一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黃德祥主譯,2006)、「教育社會學」(黃德祥主譯,2007)、幼兒教育評量(陳利銘、薛秀宜譯,2009)等書,並與陳利銘合著「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五南出版,2022)一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