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二度大修,2個原因引發民間團體、立委不滿

教育部正著手《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上路以來第二度大幅修法,立委和民間團體呼籲以輔導取代類司法的霸凌處理程序、法規用字更精確、召開公聽會傾聽各界建言,讓捲入霸凌事件孩子不被漏接、第一線教師不致過勞。

多個立委、民間團體今(28)日舉行「倉促施行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把學校變法院?」記者會。潘乃欣攝

多個立委、民間團體今(28)日舉行「倉促施行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把學校變法院?」記者會。潘乃欣攝

教育部正著手《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上路以來第二度大幅修法,今(2023)年8月17日預告的最新草案,一口氣增加16個條文,預計公告到8月31日。條文變多理應更加完備,但公告兩週以來,已引來各界不少爭議。

4位跨黨派立委、3個民間團體今(28)日舉行「倉促施行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把學校變法院?」記者會,呼籲霸凌防制更重視輔導,而非類司法處理程序,且準則中部分判準的定義不明確,例如何謂「霸凌情節重大、輕微」,應說明白,以免造成現場學校執行困難。

2010年桃園市八德國中肢體霸凌案受媒體關注,催生台灣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今年初,一名台中市豐原高中學生疑遭校方霸凌,最後選擇輕生,讓霸凌關注度再攀高峰,促教育部著手修改法規。

「霸凌」指符合以言語等樣態侵犯、故意為之、持續多次、對他人造成精神或生理等損害4要件行為。《親子天下》爬梳《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最新草案,摘要3大修法重點如下:

1、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霸凌,由一軌拆為兩軌處理

高中以下學校師對生案件,擬改由《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規範。教師若設霸凌成案,未來最嚴重恐遭解聘。

2、校園霸凌案件依權責小組判斷分流處理

例如各校常設「霸凌防制小組」,且指派組內3人成為「審查小組」,當接到學校疑似霸凌案件通報時,負責討論是否受理等細節。

3、生對生霸凌若情節輕微,可以調解

若審查小組評估情節輕微或案件單純,可在雙方當事人同意情況下,由學校自行派員調解及調查;若情節重大,則須進一步由調查小組調查。

而針對最新草案,立委及民間團體贊同師對生、生對生霸凌拆成兩軌處理,但呼籲以下2件事:

1、校園霸凌防制應注重教育、輔導,而非類司法程序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草案新增的多數條文,都聚焦霸凌處理細節,如調查小組、審查小組、調解規範等,易讓大眾以為這樣的「類司法程序」能解決問題。但學校非法院,而是孩子的學習場域,更該做好的輔導工作,卻只增列兩條文來宣示。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進一步說,霸凌是特殊事件、沒有霸凌才是正常,但與霸凌相關的學生心理輔導、校園安全等制度,都是日常就要做的事,應該透過其他法規來健全,不要全都拉進《校園霸凌防制準則》處理。

立委陳培瑜呼籲教育部同步修正《學生輔導法》,讓它與《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一起進到立法院討論,通盤完善輔導機制。在現行處理方式中,比起輔導霸凌事件被害者,加害者的輔導更容易被忽略,是亟待補齊的拼圖。

2、《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既然是法規,應避免寫入模糊定義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草案新增諸多名詞、程序,試圖將霸凌處理規範得更細,但也遭質疑定義不夠明確,難發揮法律應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立委王婉諭舉例,一般的一次性暴力不算霸凌,而新版草案擬將「一次性嚴重網路、肢體暴力事件」 準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處理,準用與否的原則是「超過社會通念可忍受程度」。但各界忍受程度不同,這定義過於模糊,等於給各校自由心證空間,恐漏接部分受凌孩子。

白麗芳轉述民間討論,有人以為事件被網路社群「爆料公社」揭露,或找到議員、立委陳情,就符合嚴重的一次性暴力,若真如此認定,未來恐怕通報案件不斷,學校、政府處理人員疲於奔命。

立委洪孟楷則說,新版草案規定「情節輕微、事件單純」可在雙方當事人同意下,由各校自行調解;情節重大的話,則一律走調查程序。但情節重大、輕微的分界為何?準則若無法提供明確定義,將徒增學校執行困難。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理事長林月琴建議,新版草案為何增列這些條文、不增列其他,也應有更清楚說明。像草案花不少篇幅,描述當事人如何取得調查報告、會不會遭阻卻樣態,立法用意和語意都不夠明確。

今天到記者會現場的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司長吳林輝回應,考量法規條文應以簡潔、易懂為優先,有些定義很難寫得太清楚,且現場的判斷和處理,更適合仰賴實務經驗。教育部未來將舉辦更多案例研討、人員培訓,協助各校本於專業做妥善處理。

吳林輝另表示,新版草案擬取消疑似霸凌當事人針對校方受理、調查結果的申復權,被霸凌人若對審議結果有意見,只能在學校做完最終處理時,向教育主管機關陳情,相信主管機關一定會更累。

針對學校外聘調查委員、地方政府推動修法所需業務經費等,教育部已規劃提高明年預算來支持,將提請立法院審議。

在審理預算前,王婉諭呼籲教育部正式召開《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正草案公聽會,傾聽各界建言並促進溝通。吳林輝則說,草案還在預告期,持續開放大家提出建言。

註: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