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典作品搭建一座聯通今日的橋 我們與文言文的距離,其實沒那麼遠

課本裡頭,你覺得最難的是哪一種類型的文章?我相信一定有許多同學會大喊「文言文」!但這些經典作品,真的沉悶、難懂又無趣嗎?

《閱讀理解junior》vol.5「古人天團來解答!」

《閱讀理解junior》vol.5「古人天團來解答!」

本文選自《閱讀理解junior》vol.5「古人天團來解答!」

課本裡頭,你覺得最難的是哪一種類型的文章?我相信一定有許多同學會大喊「文言文」!的確,國珍老師以前念書時,一上到文言文課文,也覺得文言文非常遙遠,在平常生活中又用不到,學習的目的大概只剩考試需求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讀到重要的經典作品,也不覺得有興趣,更無心多了解。但這些經典作品,真的沉悶、難懂又無趣嗎?或許可以從「我們與文言文的距離」這個角度找到答案。

現代的我們覺得閱讀文言文有困難,那在古代,一般人閱讀文言文容易嗎?答案應該會出乎你意料。事實上在古代,一般人閱讀文言文應該比我們更難,因為古時大多數人連字都不認得。文言文在當時,並不是一般大眾所使用的口語,而是知識分子的文字語言。加上紙張在古代是貴重物品,為了節省紙張,古人盡量使用最精要的文字,因此閱讀文言文是少數知識精英才擁有的能力。想要讀懂文言文,古人與我們一樣都要從頭學習,不過我們比古人更有優勢的地方在於,我們認得的字較多,且具備更多語詞閱讀與理解的基礎。

除了學習文言文的挑戰外,許多人覺得文言文距離現代生活很遙遠,沒有太多關係,所以更覺無趣。然而,文言文真的那麼遙遠嗎?我想用不同的面向來思考這個觀點。

你上的國文課,並不只是國文課

首先,無論是國小的國語課或中學的國文課,都不僅是語文課程,國文課的目標除了教會學生應用語文能力、國學知識、藝術文化,課本選擇哪些文章,也傳達了作者人格典範所彰顯的價值和生命教育的面向。或者應該說,我們的國文課,其實是一門人文底蘊與生命品質的養成課程。

雖然從國文課的上課與考試內容來看,語文知識的學習比重較高,相對的,有關「作者為什麼要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遇到了什麼真實事件,所以寫出此文章?」「文章背後的意義為何?」這些需要我們在閱讀時去思考、歸納、比較、反思與探究才能理解的層次,反而較少被提及與探討。

事實上,從以前到現在,常入選課文的作品,像是孔子的《論語》、韓愈的〈師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蘇東坡的〈赤壁賦〉、司馬遷的《史記》等,這些文言文經典作品,都是作者各自遇到某些真實情境與問題,經過發現並解決問題的努力,或是對生活的反思。

 靠近文言文第一步:了解作者內心戲

我們與這些作者的距離,我認為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遠。雖然我們與這些作者身處不同時代,但生活中卻擁有共通的心境與情感。這些作者在寫文章時,並不是想寫出一篇可傳世的經典好文,更多是他們在當時面對個人或家國的問題,以文章呈現生活的視角、生命的態度、社會的切片,以及時代的氛圍與精神的面貌,記錄深刻的感受或透澈的洞見與反思。

這些課文選文不少是作者寫給親友的信件,或類似現代部落格及報紙社論的發表,甚至有些是被學生記錄下來的談話內容,相信他們在寫文章時,一定想不到千百年後,居然有人把這些文章當成經典文學看待,甚至是課文!

因此,與其將這些古人視為偉大的文學作家,不如看待他們為真誠的作者,更能接近這些真實的人和文字。文章就像是跨越時空的示範,讓我們從中學習面對真實情境與問題時,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為例,這兩篇看似主題不一樣的文章,作者同樣以隱喻的手法反思其發現的問題,表達他們對理想世界與精神面貌的讚賞,並對當時社會與政治氛圍提出深刻的批判。

靠近文言文第二步:穿越時空「找相似」

文言文的經典作品裡,其實有不少能應用於當代問題的觀念與解決方法,或是值得借鏡之處。舉例來說,俄羅斯與烏克蘭間的戰爭是繼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後,全世界注目的焦點事件之一,它從兩國間的區域衝突逐漸擴大,成為影響全球經濟與國際秩序的大事。這個令全球緊張的問題,正與《左傳》中的〈燭之武退秦師〉有著跨越時空的相似之處。

春秋時代,晉國位於鄭國北方,土地面積廣大,國力強大,要攻打鄭國是綽綽有餘,不過,晉文公卻找了秦穆公一起聯手攻打鄭國。請問:晉國為什麼要找秦國聯手呢?想像一下,如果晉國直接出兵攻打鄭國,周邊各國會有何反應?或許秦國會趁晉國攻打鄭國、兵力不足之際,出手攻打晉國,使晉國陷入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又或者,因為鄭國與楚國交好,若晉國攻打鄭國,楚國很有可能出兵幫鄭國。一旦楚國幫鄭國,晉國就必須面對當時最強大的南方勢力。因此晉國為了確保在此次軍事行動中能獲勝,並且給楚國強大的威懾力,所以找秦國結盟。

作者在文章中清楚整理晉國、秦國、鄭國、楚國各自的利害關係與政治盤算,如果將其套用到當今俄烏戰爭的國際情勢中,會有什麼發現呢?

鄭國是否很像現在的烏克蘭?而晉國是俄羅斯的話,那麼楚國會是誰呢?以目前烏克蘭的局勢來看,楚國就是歐盟。當晉國攻打鄭國,就如同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歐盟一定會積極協助烏克蘭,而俄羅斯為了能獲得更多資源,確保戰力能持續,並且避免陷入兩面衝突,便向中國尋求合作;因此文章中秦國與晉國的關係就近似於中俄關係。當我們透過鄭國大夫燭之武的視角,去解析春秋時期各強權的利害關係,你是否發現,這與當前國際強權間的局勢,有著令人驚訝的相似性。

〈燭之武退秦師〉被視為經典流傳這麼久,不是因為它的文字有多麼優美,而是其中人物的政治智慧跟洞見。燭之武能看清各國合縱連橫的利益權謀,向秦穆公分析鄭國的價值與戰略思維,間接與秦國形成同盟,才化解鄭國滅亡的危機。

從這個例子,我們發現可以借用文言文經典作品中的分析,來反思此刻遇到的現況與自我價值,也為古典的經典作品搭建一座聯通今日的橋,跨過我們心中那道「文言文與我無關」的心牆,引發閱讀樂趣。

我們與文言文的距離,其實不是我們對它的陌生感,也不是因為學習時遇到的困難,更不是不常被使用的普及性。我認為,我們與文言文的距離,反映出我們與閱讀經典及理解其價值的認知距離。

和文言文相比,英文、程式語言、控制機器人等學問可能更難,但我們學習的意願卻可能較高,那是因為我們認為文言文沒有用,而拉開與它的距離。假如能從文言文寫作的情境,了解作者的態度,或許你就能和燭之武一樣,以睿智的洞見化解危機。下次,先試著縮短我們與文言文的距離,試著想像作者究竟為何而寫,就能幫助你更理解文言文喔! 

更多本期雜誌試閱下載▶古人也會說疊字裝可愛、陶淵明給你「不想上學」的建議|《閱讀理解junior》vol.5「古人天團來解答!」

延伸閱讀

黃國珍 黃國珍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暨數位平台總編輯。出身於文學世家,40歲前,是一位設計思考者,以創意協助企業將文化題材與創新思考,應用於企業形象與經營策略。40歲後,關注青少年閱讀素養問題,成為閱讀素養推廣者。2012年創立「品學堂」,2013年發行華文世界第一本培養閱讀素養的雜誌《閱讀理解》,為華文世界青少年的閱讀素養與思考能力扎根,讓下一代有能力「閱讀生活、理解世界、創造未來」!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