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嚴法反讓霸凌更棘手,他們如何透過「修復式學校」翻轉校園現狀?

南韓校園霸凌防制法律愈修愈嚴,但校園氣氛不見得更友善。民間團體近年催生「修復式學校」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學校教什麼?《親子天下》獨家紀錄韓國修復式正義協會會長李在永,今(2023)年8月來台第一人稱演講精華。

韓國修復式正義協會會長李在永不支持南韓將霸凌紀錄放進升學資料,並表示這是拿學生未來威脅現在的行為。黃建賓攝

韓國修復式正義協會會長李在永不支持南韓將霸凌紀錄放進升學資料,並表示這是拿學生未來威脅現在的行為。黃建賓攝

本文重點摘要

南韓校園霸凌問題嚴重,防制法律立法至今20年,每5年檢討、修正一次來減少暴力,比多數國家完善且嚴格,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跟著這麼做。

按南韓法律,學生霸凌人成案,會留紀錄在學生綜合紀錄簿(編按:類似台灣的高中學習歷程檔案),影響升大學機會,等於拿學生的未來威脅現在行為;2021年又修法,規定霸凌通報後的3天,學校要分離加害者和被害者,最近再把分離天數提升為7天。

南韓升學競爭激烈,家長為了不讓霸凌留紀錄,互相提告;某學生因霸凌被隔離,3天、7天後反告回去,就是為了讓另一方也被隔離,久而久之,無法到校上學的人愈來愈多。這些法規讓國內訴訟案件急遽攀升,已成律師的新興市場。

這也讓老師壓力變大,以前在南韓要當老師,全班成績要維持在前1%,現在要當上老師,排名遠比以往要在更前面。今年7月,有個任教不到兩年的新進教師,在處理學生糾紛時,受到兩方父母極大壓力,選擇在學校結束生命。

不久後,3萬名老師上首爾街頭示威。這是南韓頭一遭,也是最艱困的時刻,老師們的憤怒已到脖子,他們想爭回教育主權。

法律和教育不同,律師的工作是判定誰對、誰錯,而老師希望學生無論加害、被害,都是雙贏的,都可以一起好好學習。只用法律觀點處理事情,加害的孩子認為自己犯了錯,很快遭罰,就叫已經負起責任,卻沒有解決被害者傷口。

不只如此,法律還要求加害者不要接近被害者,讓他沒辦法了解對方因為他的行為,受到哪些傷害、產生哪些感受,這是我們要的正義嗎?

犯罪、處罰是破壞關係的行為,但學校是大家一起相處的地方,我認為真正的正義,不是透過懲罰,讓加害者的痛苦增加到與被害者一樣重,而是讓加害、被害者受的傷害一起消除。

已經應用在司法等領域的「修復式正義」,是能達成上述目標的方式。它和要求犯錯者認罪負責的「報復式正義」不同,而是請加害、被害者等人一起思考,被害者需要什麼,才能最大程度恢復原狀。

以修復取代報復,翻轉「正義」定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以往處理校園霸凌,都關注如何處罰施暴學生;修復式正義用新角度看待犯罪,更關注被害者,相信被害者也需要相關支援。

修復式正義協會走進校園,教孩子這樣的觀念。實際運作發現,孩子學習修復式正義前,一提及「霸凌」,想到的詞都是負面的,比如被孤立;上過課後,學生開始舉出正向的相關詞彙,像是諮商。

孩子也在課程中,一起畫出新的正義女神。眾人熟知的正義女神,雙眼用布蒙著,象徵祂能公平判斷誰無罪、誰該罰。經過我們的課程,學生不但讓女神拿下遮眼布,甚至還拿起放大鏡;祂不再拿刀劍,而是改持麥克風;還有學生放大祂的耳朵,畫得像佛祖一樣大。正義不再是冰冷的天秤,而是溝通、傾聽、嘗試相互理解。

立尊重公約、圍信賴圈交談,南韓第一所「修復式學校」這樣上課

2017年,位在釜山市區的金海鳳凰國小,不只把修復式正義當成一門課,而是花3年時間培訓老師、把此概念融入校園生活,實驗出南韓第一所「修復式學校」樣貌。

校內每班都有「尊重公約」,貼在教室後方牆上。師生討論「我被怎麼對待時,會感到受尊重?」有人說「老師記得我名字的時候」,有人說「同學不會互相排擠對方」,老師則說「同學投入我教課內容時」。討論後有共識的條目,都放進公約中。

教室後方還有一張「情緒信號燈」海報,孩子每天早上進班,可以選擇把自己的大頭貼,貼在紅燈或綠燈區,以表示自己心情狀態,宣示「我今天心情不好,希望你們不要捉弄我」。

校內師生們也常圍圈坐,進行信賴圈對話,過程中只有拿說話棒的人可以發言,其他人則要專心傾聽。早期社會是拳頭大的才有話語權,信賴圈讓大家的關係,從階層變成同心圓,促進相互了解。

可惜,南韓公校老師有轉調制度,金海鳳凰國小受過訓的老師,陸續調到別的學校,難延續修復式文化。但我們沒放棄,預計一年辦1,000到1,500場次工作坊,帶更多老師實踐這套教學,持續翻轉大家對正義的看法。

*註: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責任編輯:特約編輯許如鎧)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