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年會實體教師研習回來了!平板教學、AI融入是最迫切需求

因為疫情中斷了三年的實體教師研習,今年暑假回來了。「Sci-Flipper 翻轉 • 科學 • 專業學習社群」年會上週末在新竹舉行,200多名跨縣市、跨領域、跨年段老師齊聚,在科技神人帶領下,學習善用工具和平台,增加教學趣味性,讓孩子更願意投入課堂活動。

Sci-Flipper年會實體教師研習回來了!平板教學、AI融入是最迫切需求。王韻齡攝

Sci-Flipper年會實體教師研習回來了!平板教學、AI融入是最迫切需求。王韻齡攝

本文重點摘要

暑假的第三個週末,來自全國各地 200 多名老師齊聚新竹市,臉上洋溢著歡樂之情,彷彿要參加一場久違的盛宴。Sci-Flipper 發起人、台中市光榮國中生物老師鍾昌宏說,第四屆年會距離上次舉辦,已相隔三年,主要是因為疫情阻隔,今年解封後有太多人敲碗表達對實體聚會的渴望,「大家想要見面、聯絡感情,這種交流不是線上能夠替代的」,原本想試試水溫,只收 120 人,但報名表單開啟 28 小時就迅速額滿,共有 350 個人報名,完全超出預期。

Sci-Flipper 年會吸引老師慕名而來

最早以自然科老師為主的 SF 年會,從 2018 首辦至今已成跨領域、跨年段的教學經驗交流大會,本屆學員更來自全台灣各縣市,最遠從金門,甚至有對岸的浙江台商子女學校老師慕名前來。

去年八月起教育部推出「生生用平板」政策,廣發平板電腦至全國各級學校,但實際上使用的頻率與成效如何?是教育界最關注的焦點。走過「生生用平板」元年,不少一線教師反映,學校為了達成中央、地方長官要求,多指定年輕、代理老師扛下責任,先在課堂上導入平板教學,期末還要公開授課給其他老師觀摩,壓力很大,只好多參加校外研習,向科技先進的資深老師「取經」。 

平板教學壓力大,老師分享教學挑戰、科技焦慮

在「故事交換」活動中,新竹市光華國中英文老師王靜鴻說,生生用平板在教學上帶來挑戰很多,尤其中大型學校採共用平板,前一次上課的資料不能存在本機,只能存雲端,學生一下子忘了帳密、一下子無法登入,遇到 App 需要手機認證時更是頭痛,只能先提供老師的帳號給大家共用,「外表鎮定、內心崩潰」是許多教師近一年來的真實寫照。 

另一位擁有三十多年資歷的老師也說,她原本就對科技有很深的焦慮,平板發下後全校的使用率並不高,但這是「不能說的祕密」,因為教育部會透過數據清查全國各縣市使用率。原本連帳號都沒申請過的她,只能硬著頭皮,參加各種研習一步步開始學。

不願具名的高中美術代理老師說,設備組長有要求,每學期必須至少一位老師完成平板教學的公開觀課,且還不能重複同一人,但「校內老師都不使用平板,怎麼辦?」,這位美術老師和另一位生科老師,都是非正職的代理老師,自知「最好不要拒絕校方要求」,只好依規定完成格式,要有學生自學(先看影片)、組內共學(討論背景知識)、組間互學(各組公開上傳作業)、教師導學(公開觀課)這四部分,並跨領域結合美術、生物科產出桌遊作品。

不過,參與研習並上台分享的老師,多數仍肯定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肉眼可見的進步」。

看見數位載具和平台的優勢與更多做法

新竹市培英國中代理老師黃郁文說,數位平台可集中處理照片、影音和文字,搭配基本的畫筆,即可讓課堂更豐富,在生物科的實驗課尤其重要。她提醒,教師最好多嘗試各種學習工具,且心中隨時要有備案,一旦卡關時就能馬上切換。

新竹市三民中英文老師曾筱婷也說,載具和數位平台有利於差異化教學,有學生迷上在因材網讀英語繪本,「用 0.5 倍速慢慢看,還看了三次」,國中生喜歡累積點數、金幣,因此學習中眼神發亮,經常加碼問老師「還有什麼好玩的嗎?」在遊戲化平台協助下,無形中看了許多英文、國文和數學的教材。

高雄市七賢國中老師楊智安也說,透過平板看見了學生平日沒見過的特色,例如:用平板無邊際繪圖,學生上手很快,更容易發揮這一代孩子的優勢。

桃園市信義國小美術老師何至剛表示,過去常用的美勞材料包其實限制了很多創意,他試著融合表演與藝術,把「釣餌」先丟出來吸引小朋友,例如運用 AI 軟體讓人像畫動起來,孩子們看到畢卡索名畫會動,每個人都超興奮,也可以把自己的照片配上可愛動物的臉,或讓國旗擬人化,請學生畫出代表台灣的意象。

Sci-Flipper 翻轉 • 科學 • 專業學習社群年會

Sci-Flipper年會中,老師分享教學經驗。王韻齡攝

新竹市三民中家政課趙宥晴分享,這一年平板進教室,成了課堂紀錄的好幫手,她也很認真上研習,學會用數位平台即時回饋;過往只有老師能拍照,如今課堂主角變成了學生,要操作、紀錄,展現生活經驗,也學會共享筆記、分工表、食譜、記帳等,一人用一平板很嫻熟。

「我們社群發展的課程,去年一年已經帶著上千名學生,用 AI 來做 PBL」,鍾昌宏自己也開了一場工作坊,透過小組合作搭鷹架、給討論、給實作、給回饋,和老師們一起探究 AI,「這件事過去沒有人試過,當然會有一些挑戰,如何把科技變成助力,而不是阻力,學到的東西還能遷移到其他門課,一年來已有很明顯有進步,而老師要跟學生一起共同學習。」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