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斜槓行不行】修10學分就多1次專長挨轟,誰是家長心目中好老師?

教育部鼓勵教師累積多元專長、一師勝任多科,遭家長質疑「樣樣通,樣樣鬆」。這股趨勢下,教學品質該如何兼顧?又整體而言,家長心目中的「新時代好老師」,應具備哪一項條件?

老師多修10學分就能取得雙語次專長,被部分家長認為不夠專業。楊煥世攝

老師多修10學分就能取得雙語次專長,被部分家長認為不夠專業。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新時代所需技能愈來愈多,教育部近年除增列新的專長(教師證)類別,鼓勵教師加註,還推出雙語等多種「次專長」,約修畢10學分就能拿證、教課。這看在家長眼裡,卻有些憂心,怕老師變得「樣樣通,但樣樣鬆」,反而降低孩子學習品質。

按教育部規劃,一位專業科目老師,可在就讀師資培育大學期間,或透過在職進修方式,修畢24到42學分不等(視各專業科目需求而定)並取得教師證、加註新的專長,勝任另一科教學。

2020年配合雙語教育政策上路,教育部另新增雙語教學「次專長」。2021年再增幼兒園師資類科特殊教育次專長,來落實融合教育,及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次專長,確保族語和文化傳承。要取得次專長,所需學分數低於上述專長,如雙語次專長需10學分。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科長周佩君解釋,「次專長」主要是因應新政策、新興議題而設,待累積多種相似次專長、師培大學發展出成熟的職前課程時,將會改為正式的專長。次專長所需學分數少,但都沒有對應專門課程,亦即不是課表上的單獨一科。

然而,日前有家長反映,有些非本科老師,憑他取得的第二專長教表演藝術課,都在放表演影片;上本土語課,只能教語言,不會教文化,顯見專業度不足。門檻更低的次專長,對應的教學品質更堪虞。

家長:專業養成需要時間,不宜趕鴨子上架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東原以雙語次專長為例,指雙語、跨領域教學,都符合時代需求,但現行政策形同逼迫在職老師,趕鴨子上架反而有損學生學習品質。

「人才養成需要時間,」他建議把培育多元專長教師的資源,聚焦在職前教育,也就是師培大學,扎根未來教師的跨域能力。

家長團體「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同樣直言「專業科目,還是需要專業的老師來教!」他舉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疫情開啟在家遠距學習模式,家長因此更了解教學實況, 並體會到老師也是人、需花時間學新事物。即便只是線上教學工具,也要慢慢熟練,更何況是涉及艱澀知識的專業科目?

再把親師間討論範圍擴大,進一步發現,專業科目、硬知識,並不是家長最希望老師教會學生的事。

「未來選擇太多,孩子不知道如何規劃生涯,遇到問題不知道可以找誰,父母能給的又有限,」王瀚陽點出許多家長認為最重要,學校卻沒教的事。

家有高中生的他,舉高中教育為例,提到108課綱新增「課程諮詢教師」陪學生選課、聊未來,但每位老師要照顧100名學生,負擔龐大以致難做到位,很可惜。

民眾:最期待老師協助學生探索自我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去(2022)年底發表「教師的社會聲望民意調查」結果,全台共5,568名15歲以上民眾填答問卷,最後發現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民眾最期待老師鼓勵學生探索和適性發展(73.9%),其次是培養面對和解決問題能力(60.2%)。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林崇熙也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協助學生不斷探索和了解自己;一所優秀的校園,要能讓學生遇見啟發一生志業的人事時物。若把學生放對位置,他就是能適應變化的人才,放錯位置則是災難。

美國國際生涯發展學會(NCDA)台灣及東南亞區總代表廖郁菁進一步指出,相比過往,未來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大幅提升。連人工智慧 ChatGPT 都能回答那麼多問題,老師更該從指導者變成觀察者,在學生旁邊,發掘他們的天賦。

她觀察,台灣的教育太重視能力養成,但興趣比能力更重要,因為興趣能驅動一個學生自己學習,自然而然克服能力低落等困境。

但廖郁菁坦言,西方國家生涯教育發展較早,常談「I have a dream」鼓勵孩子追夢;換到東方,多數人惦記「I have a family dream」,家庭對孩子生涯發展牽絆較重。

探索自我這項家長最期待學校教的事,不能只靠老師,家長的觀念也得跟著轉骨。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