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的背後有憂鬱:別輕忽青少男的心理健康

有淚不輕彈、有苦說不出,青少男遇到的情緒風暴與自殺風險,一點都不輸給青少女,而且可能一生都更憂悶。但男孩的憂鬱現象跟大家的認知完全不一樣!如何觀察青少男的異狀?挽救他們的心理健康?

暴躁的背後有憂鬱:別輕忽青少男的心理健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暴躁的背後有憂鬱:別輕忽青少男的心理健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佩爾潔是位專業護士,她知道自己對於憂鬱症的徵兆瞭解得夠清楚,而且在大兒子有情緒困擾時,還曾帶他求助諮商。當她的第二個兒子泰勒進入青春期,對她常常惡言相向時,她以為只是叛逆和對她不滿,從沒想過這種失序行為跟憂鬱有關。沒想到,泰勒在十七歲時,無預警地自殺了。

佩爾潔在《華盛頓郵報》分享,她自此理解到、也認為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對很多男生而言,易怒、暴躁,其實也是憂鬱跟焦慮的徵兆,不只是「那就是男孩」、「那就是青少年」而已。

泰勒的故事,正是許多青少男們不為人知的辛酸與風險的標準寫照。

男孩一生中 自殺風險是女孩的4倍

人們在提到青少年憂鬱、情緒困擾時,多半想到青少女。但是青少男的煩惱,並沒有比較少。《華盛頓郵報》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統計指出,從2020年到2021年,男性自殺率大幅提高,其中最大的增幅就是來自15~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增加了8%。

而且,就自殺而言,「身為男性就是最大的風險因素」,美國男性的自殺人數是女性的四倍。若在男孩的一生中,自殺風險是女孩的四倍,在青少年時期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心理調適能力,避免憂鬱因子累積,對於一生受用很大。

男孩們的憂鬱容易被忽略,為什麼?

《華盛頓郵報》整合諸多研究與專家的看法直指,人們缺乏足夠的研究與認識、並且誤解了社會與文化如何影響男孩的身心健康與情緒表達。時至今日,男孩們仍被期待要堅強與獨立,被制約成不要輕易表達感受或求救,沒有被教導如何承認情緒困擾、求救等能力,不太會說自己傷心、難受的事。

憂鬱的徵兆:青少男生氣、易怒、對嗜好失去興趣

此外,年輕男性其實很寂寞。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全國民意調查顯示,18~23歲的男生中,有15%沒有可以談心的密友,只能默默面對遇到的挫折。

不能、不知如何、或沒有對象可以抒發的青少男,無法用言語宣洩的心情就表現在行為上,像是生氣、攻擊性強、易怒、疲倦、對上學或嗜好失去興趣、或是與原來的社交圈疏離、反而急著交新朋友。但是,在許多調查、了解憂鬱傾向的問卷上,只有問是否感到悲傷,卻沒有上述這些選項,人們也就無從得知男生心中正醞釀的風暴。

更糟的是,他們的這些行止可能會讓大人會錯意,覺得他們只是青少年叛逆,而忽視他們,或是覺得他們太不像話,而引發更激烈的管教反應或雙方衝突。

針對這些原因,專家們也提出了建議。

花時間陪伴,認同他們的存在:有助男孩說出心裡話

首先是了解與關心男孩的心理健康狀況。例如,在相關調查與量表中(目前只有悲傷感覺類的),加上暴躁、易怒、退縮、生活作息或習慣不尋常、交友情況改變等。而且也要在教育方面,降低男生得堅強等刻板印象,鼓勵男生互相關懷的文化。

對於男孩子的易怒則需要更加回以關心,不要直接懲罰或責備他們。佩爾潔也呼籲,當孩子爆氣時,大人千萬別跟著怒氣沖沖,立馬祭出禁足令或搶走他們的手機之類的激烈反應。她建議先讓他們離開現場、靜一下,再回頭問他們怎麼了、出了什麼事。

大人除了看到孩子行為的警訊,還要想辦法釐清心中的疑惑與擔憂、了解孩子的心緒。當然這並不容易。專家們建議,可以從盡量多花時間陪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開始,而不是對孩子長篇大論地說教、指責、逼迫他們做什麼。

雖然青少男看起來酷酷的,但是父母對他們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認同他們的存在,像太陽一樣持續地照耀他們,給他們溫暖,他們會慢慢地感到安全、放心、說出心中的話。

在美國,專家們還提醒要進一步預防極端行為。因為青少男比較晚熟,比較容易衝動、展現出暴力傾向,所以家中若有危險物品,像是槍枝或容易導致自殘的東西,應該上鎖,不要太容易被他們拿取。

另外,有些比較積極的政府、例如華盛頓州,已經在眾議院討論立法、成立針對男孩與男性的委員會,要更徹底完整地了解並增進男性的心理健康。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美國人生活調查中心一美國人生活調查中心二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