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未來的自己」點燃青少年的動機

對人生與世界感到迷濛的青少年,要如何激勵他們參與無趣的學習或事物呢?研究發現,「未來的自己」最能點亮青少年的動機,讓想像中自己未來的形象,為現在的自己引路。同樣給力的,是相信自己能幫助別人,促進更好的世界。

圖片來源:Shuttert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t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在美國芝加哥的史密斯小學(Smyth Elementary School)一個六年級的教室裡,輔導老師韓德森(Stephanie Miller-Henderson)正在教學生怎麼計算成績。

這個年紀的孩子、尤其是在弱勢社區中,其實對成績不是很有興趣。但是當老師把這件事跟孩子心中「未來的自己」掛勾時,故事就不一樣了。這一天,老師在解釋請假跟翹課的不同。請假時沒有考試或缺交作業,不會被算成零分,但是翹課就會使沒有考到的測驗、沒有教的功課變成零分,以及這對整體成績的影響。同樣的是,未來的自己、長大後去工作,請假是情有可原、甚至符合權利的事情,但是翹班、無故缺席,就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這是非營利組織「邁向成功」(Success Bound)幫助青少年了解未來大學與職場的一門課,旨在幫助孩子設定未來的目標,以及發展他們未來所需要技能,也讓孩子預先了解職場與機構的規則運作,幫助他們準備適應。

美國非營利教育媒體《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報導的這個故事指出,激勵青少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人常見的用成績、責任感、道德、長輩的期許、同儕壓力,都不見得有效、甚至有反效果。但是維吉尼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激勵實驗室(Motivate Lab)主任與教育及公共政策副教授胡勒曼(Chris Hulleman)的調查研究發現,跟未來發展的自我認同、被同儕接受、或釐清目標與優先順序的事情,卻很能激勵他們,讓他們十分在意。換句話說,他們很接受「未來的自己」這一套。

想像未來的自己 激勵內在動機

韓德森就體悟,「我們要讓學生了解他們為何而戰,」並且把這點放在最前面、最重要的位置。她總要學生在六年級開始時,就去想十年後、當他們21歲時,想要在哪個學校,或是想要擁有什麼樣的工作。這麼一來,就打動了學生,讓他們想像未來的自己的樣子,與目前的自己連結起來,願意設下目標,明確地思考具體的形象,怎麼從現在走向十年後的自己,實踐計畫、身體力行。

當學生在心中把自己的現狀跟未來的自我認同連結起來,也自然會比過去更在乎、將成績放在這條路上一起檢視。對未來的渴望會讓他們在學業與社交上都提起動力,並且有所收穫。

再更深入、進一步研究,胡勒曼指出,這是一種基於身分認同(identity-based motivation)的激勵動機理論。這個概念來自南加大教育與心理學教授歐瑟曼(Daphna Oyserman)曾跟同事設計過實驗,發現把學業成就與學生的自我認同連結,並且讓他們看到,在學校的投入如何能幫助他們完成想像中未來自己的版本的樣子,能夠激勵孩子們現在的自己。

除此之外,在這些研究中,當學生用未來的自己與認同激勵現在的自己時,不但讓孩子更有動力學習,還得到更好的成績,並且降低了學生在紀律與行為方面的問題。

連結興趣驅動青少年學習

除了未來的自己,還有哪些因素能神奇地驅動青少年呢?

胡勒曼的研究發現,讓學生把現在的學業努力跟自己的興趣連結,一樣能促進學生具體地思考與投入目前所學。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副教授葉格(David Yeager)則發現,當孩子相信自己所學能夠幫助別人、讓世界變得更好時,也願意在讓他們感到無聊或重複的事情上持續努力,包括在校勉力學習。

 (資料來源:Education WeekChris Hulleman 演講)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