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更有效?有效教學的6大面向、24個教學技巧清單

什麼是「有效的教學」?怎麼教?王永福(福哥)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整理了6大類、24種有效教學技巧的清單,讓教學者能夠有系統的盤點,自己在教學上有哪些已能純熟運用的技巧?哪些可以進一步嘗試,或者轉化、應用到自己的教學現場,創造不同變化?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在精進教學技巧的學習上,也許我們可以先仔細盤點我們的教學細節,看看在教學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做的哪些事情,是有用的、是可以幫助學習的?而哪些事情,又可能是無效的,對學習沒有影響的。當我們越清楚這些教學細節,我們才越有機會能逐步修正,朝向更好的地方前進。

而想了解這些事情,也許就要回到最開始的地方──也就是「學生」!

回到最開始的地方:學生

訪談學生,是了解教學是否有效最簡單,但也最困難的方法。怎麼說呢?

首先,從學生的回應,老師能夠得到最直接的回饋。畢竟,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不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做了多少事,學生的反應才是最終的成果。因此,直接訪問學生,是了解教學最簡單的一種方法。

但這個方法「最困難」的原因在於──到底怎麼定義「有效」?因為我們想了解的不是只有教學方法,而是「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當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對學生的學習真正產生影響的方法,我們才會稱為「有效」

但什麼是有效?是成績、表現,還是記憶、印象?不同的課程,可能有不同的有效標準。還有時間也是一個變數,隨著時間的經過,課後的反應也會受到時間影響而淡化,「剛上完課」與「上完課一個月後」,有時差異可能很大。也許學生透過死背,在考試中拿到高分,但一個月後就都忘光了,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嗎?或是一門課後高度滿意的課程,但學生只是覺得開心,認知或技巧卻沒有任何改變,這樣的課程有「學習成效」嗎?從學生的角度,老師應該怎麼教,才能讓學習更有效呢? 

從「做得到」到「我知道」

有趣的是,雖然我「做得到」讓學生有學習,但我卻不一定能說「我知道」該怎麼做,因為這些教學技巧哪些有效、哪些無效,我並不完全清楚。譬如說:跟學生們互動問答,真的對他們的學習有幫助嗎?讓學生做小組討論,真的會讓他們對討論的主題印象深刻嗎?還是這只是浪費時間?或是像是示範與演練,在上完課一個月後,還能讓學生們記住嗎?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最多只能說我有一個模糊的理解,但沒辦法精準地說清楚、講明白。

所以,我決定想辦法讓自己更明白,搞清楚教學的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也就是我開始研究的初始,我想要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看台上的老師,讓學生自己來說,他們感受到教室裡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不同的教學技巧,又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所謂的「有效教學」,我們就要藉助上一章關於「基模」的解釋,也就是如果教學技巧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後,產生認知基模的長期改變,這個我們才稱為「有效的教學技巧」。

更白話地說,學生在上課前不會,透過上課後學會了,並且這個印象一直持續1~2個月,學生所學的內容都還在,這時我們再回頭去看,是老師當初做對了什麼事,用了什麼教學技巧,才能讓學生留下這麼深的印象。這些造成長期改變的教學技巧,就是我們想找到的「有效教學技巧」。

有了上述這些基礎觀念後,就能了解接下來關於教學技巧的研究結果。以下是從15位企業學員,總共60次、合計30萬字的課前課後訪談中,經過研究淬取出的「有效教學技巧」,共有24 種。為了方便說明,我再把這24種技巧區分為六大類,並在引號中直接引述學員在訪談中的原話,還有我自己的補充。大家也可以從這些整理中,看到學員對不同教學技巧的感受,也許我們可以發掘許多以前知道、甚至以前不知道的事。

一、教學傳達

以下這四個方法──講述、結構化、教學呈現、強力開場──都與教學傳達有關,也就是老師傳遞給學生資訊的方法,這也是教學時的基礎要求。

  1. 講述

    講述當然是教學傳達的基礎,只是從學員的意見來看,「傳統教學就是單方向地講」,「假如說上課整天都在聽,那也很容易不專心」,「很容易無法聚焦」。所以看起來從學生的角度,只是聽講真的很容易就無聊失焦了。

  2. 結構

    把教學的內容分段切割,整理得更有邏輯順序。有學生認為「這樣的結構化會幫助記憶」,像是在教學時把簡報開場區隔成3P,也就是目的(Purpose)、過程(Process)、好處(Payoff)。也有學員認為「三個段落,3P 那個部分,我覺得那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或是在教便利貼方法把流程區隔為:發想、分類、排序、重點切割等四個流程,學員也覺得「可以用公式去套」,都是把知識或技巧轉成結構化的應用。

  3. 教學呈現

    利用教材、教具或投影片吸引學員的目光。學員覺得「印象深刻的⋯⋯是用圖片來吸引人」、「PPT,或者是教學過程的引導」,當然整個呈現的方式不能只是花俏或漂亮,而是要做到言之有物。

  4. 強力開場

    在最短的時間建立老師與學員的信任關係,從學員的角度也覺得很重要。譬如學員認為:「一開始先做一個自我介紹」、「開場的時候,就覺得跟一般的講師開場不太一樣」、「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因此,如果可以在一開始簡單地建立與學員的連結,並且很快抓住大家的注意力,這對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印象強化

除了教學傳達的基礎方法,我們也可以在教學時舉一些例子、故事,或是播放影片,讓學生留下更強的印象,我們把它整理為以下第二大類的範疇。

  1. 案例

    如果只是講道理或理論,其實是很難消化的,「拋幾個實際的案例」,並與生硬的理論進行連結,學生覺得「案例,先有一個印象」,這可以藉以強化。另一種方法是:用案例研究(Case Study)做為教學討論的主題,先提供案例,然後讓學生思考解決方案,這也是案例的不同應用。

  2. 故事

    學生覺得「運用故事⋯⋯才能夠打動人心」、「故事很實用,因為大家會比較有興趣」,由此可知,「用故事性的方式去帶入」,也是老師可以運用的技巧之一,會讓學生更專注於課程學習中。

  3. 影片

    在教學時,有時再多的形容,學員可能還是無法想像,這時「先放一下影片,然後講解」、「知道呈現出來的效果是這樣,你就會很有感覺」,影片可以「幫學員節省那個想像空間,馬上進入狀況」,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當然,影片運用於教學上,可能就需要有更多的事前規劃。

三、建構教學

在學習理論的不同派別中,「建構理論」認為,知識不能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要經過學習者消化吸收,才會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因此老師在上課時,安排讓學生實務操作及演練,這就是建構式教學的一種。特別是企業訓練的環境,更強調知識技巧的轉化吸收,希望上課後能馬上應用,並發揮成效。因此,「演練」就成為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不過,要做好演練,不能只是叫學生「開始動手做」,還得與其他方法相互搭配,才能有最好的練習成效。接下來是圍繞著演練的四種教學方式,我稱之為建構教學類別的教學技巧。

  1. 示範

    演練前要先示範!這是許多教學者操作演練時,經常會疏忽的地方。學員重視的是「老師有示範」、「從頭到尾演練給我看」、「有很多示範」、「一直在示範,更容易了解」,可見示範對學生而言很重要。當然,示範做得好不好,也考驗教學者對於教學主題或技巧的功力。前面提到的「影片」教學,其實也可以做為示範的一環。

  2. 演練

    馬上教、馬上練,趁印象深刻時吸收,「直接練習⋯⋯會加深當場的印象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台上講,會讓我們更投入學習,更想要表現最好的一面」、「有完整的參與,和你憑空想像是有差別的」。一個好的演練也需要仔細規劃,例如應用前面提到的「結構化」,把演練的流程區分為不同步驟,並且做好示範,如果可以的話,再搭配分組教學及遊戲化的競賽方式。在完整的安排下,演練才會到位!

  3. 觀摩

    不管是老師的「示範」或學生的「演練」,都在提供其他學生一次「觀摩」的機會。「細看別人的表現,就會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會這樣子」、 「從他的身上,我可以自省」,觀摩別人的表現,當然也是學習的一環,而塑造「示範」、「演練」及「觀摩」的機會,正是建構教學的重點。

  4. 即時回饋

    在演練之後,不管是表現好或表現還可以更好,老師都應該試著「當場給一些反饋」,因為「被老師點出來一個很重要的點需要改善⋯⋯覺得很有幫助」,像這樣的回饋如果即時且正確,會在學生心裡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即使課後一個月,學生也會說:「點出來我這個缺點,我覺得印象是蠻深刻的,其實現在對當下那個情景我還有感覺⋯⋯」,這也顯示出即時回饋的重要性。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上面說的三大類共11種教學技巧,有許多都很基本,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花招,就是按部就班地把課教好。不過,如果你仔細地盤點,可能會發現,雖然這些教學技巧都很基本,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卻不一定能完全展現!

譬如可能在「教學傳達」時,只有使用講述,卻沒有把知識區隔成結構化;或是在「印象強化」時,也許有些例子,卻很少使用影片;又或者在建構教學時,有規劃演練,卻沒有做好示範與即時回饋。這些教學的細節,才是讓課程變得更有效的關鍵因素。

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讓教學更精彩的另外兩大類,一是大家已經熟悉的遊戲化,但另一類也許會超出一般的想像,它是「節奏與壓力」。

四、遊戲化元素

前面幾章我們已經仔細拆解「遊戲化教學」的關鍵元素與機制,但因為是從老師及專家的角度出發,所以拆解得比較細微。現在如果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在課堂中能感受到的遊戲化元素,有以下幾個:

  1. 分組教學

    我們經常強調分組與個人的差別,這也是讓教學變得更精彩的關鍵。學生的看法是:「有小組分組的話⋯⋯就要更認真一點」、「看到大家很踴躍,我也會踴躍」。當然影響的不只是氣氛,還包含演練的操作,學生認為:「分組最好的地方就是可以集思廣益」、「各個小組帶開實際操作,我覺得這個部分很重要」、「小組先個別演練,之後再上台演練,很棒」。因此,熟悉分組教學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技能。

  2. 互動

    如果大家教的是「正常的」學生,他們會累,也會分神,因此如何透過不同互動技巧的安排,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投入課程,就是教學的一大挑戰。學生也覺得:「有互動⋯⋯跟傳統的單向式教學相比,本來就會有一個明顯的差異」。互動的方法很多,「比如說拋問題讓學生舉手回答」、「集合到前面,然後讓大家提出意見」、「經常提問,很多很多的互動」,但如何讓學生更有意願參與互動,遊戲化元素將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3. 點數

    身為老師有時不免會懷疑,像點數等這些遊戲化的元素真的有用嗎?真的會激勵學員參與嗎?從學生們的意見,就能看到肯定的答案,像是:「發籌碼,讓大家踴躍發言」、「替小組爭取一些分數,也就是有參與」,甚至有學生表示:「我就跟大家說,我要拿到10萬分」,而且「籌碼也是蠻好玩的 」。從這些訪談意見,都可以看到點數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影響,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互動。

  4. 獎勵

    先前我們討論過外在激勵與內在動機,並且提及外在與內在相輔相成,會發揮最大的效果。學生也認為:「搶答、拿到書,我覺得這是非常有用的方式」、「獎勵機制還是有它的效果,就是你會看到大家很踴躍」、「要求自己說,我一定要拿到那本書,最後也真的如願了」,而在這些激勵作用下,「內容變成我自己的東西,自然而然地去呈現出來」,看起來,獎勵真能誘發學生更努力地參與學習啊!

  5. 競爭與競賽

    先前我們提及競爭是遊戲化的關鍵要素,學員也認為:「互相競爭,各組都會想要突顯自己的小組,不想表現得太差」、「有一點競賽的感覺,卻不是說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因為競爭,大家會努力求取更好的表現,但卻在機制的設計下,不是為自己,而是讓大家「覺得是為了團隊榮譽來打拚的 」,也有學生表示:「如果組員都很賣力地搶答,自己也會被帶動起來。」因此在課程中設計競爭與競賽,也會讓學生變得更投入。

從學生角度來看遊戲化教學的這五個重點,其實和教師的觀點沒有太大差異。小組教學仍然是遊戲化的基礎,點數與獎勵能有效增加互動,讓學生更專注地投入課程。另外,如何塑造良性競爭氛圍,讓大家為了團隊榮譽前進,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但也因為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觀察,所以很多操作的細節,例如 PBL 中的「排行榜」,似乎都在訪談意見中消失了!不過這應該是好事,表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並沒過度強調排名,讓團隊競爭太過激烈。

五、壓力與要求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從學員自己的意見中,竟然會覺得適度的壓力與要求,是讓他們學習更有效的方法之一。雖然我們先前在提及遊戲化要素時,已經談到了時間壓力這個元素,但是在「壓力與要求」的類別,還有更多的細節,讓我們來看看學員怎麼說。

  1. 高標準要求

    雖然因為遊戲化教學的元素及高互動性,上課的過程蠻歡樂的,但是過程中,對學習的要求並沒有放鬆。學生就表示,「我總是想方設法達到福哥要求的成果」、「上台從頭到尾講一遍,我覺得是非常有挑戰的一件事情」。

    雖然要求高,但透過良好的教學規劃,學生應該還是會有能力做得到,如同學生說的「蠻刺激的,但是後來其實還是順利地完成了」,要求帶來成長,這也是強化學生能力的過程。前面我們談到自我決定論(SDT)時,也提及能力感會強化學習者的內在動機,但是如何在高標準要求與無風險之間取得平衡,也是老師們進階要思考的重點。

  2. 學習壓力

    這有點像胡蘿蔔與棍子,有歡樂的遊戲化教學,同時也有學習壓力的要求。如同學員說的「很有壓力,但是也激發出同學的潛能」、「帶著一點點小壓力,你會印象比較深刻」。當然,過程中學員也會有掙扎,像是學員說「人就是矛盾的,想要多學習,然後又會怕自己怯場」;當然,施壓的過程也需要安排,「負擔不會一下子變很重」。如何在壓力下取得平衡,需要老師們仔細規劃,而最終的重點,還是要幫助學員有效學習。

  3. 時間限制

    先前我們已經提過時間壓力這件事,而從學員的角度,也可以看到時間壓力發揮的作用,「因為有時間的壓力,所以專注力會很高」、「時間的壓力,就是不停不停地擠出你的實力」,所以時間壓力只是表象,重要的還是專注力與產出啊!

  4. 節奏明快

    由於時間都在精準掌握中,整個課程的節奏會很明快,學員認為「按照老師的這個節奏走,其實一直都蠻緊湊」、「從開始到結束⋯⋯,時間都抓得很準」。節奏也不僅是時間,而是教學法的切換,像是:「小組討論⋯⋯馬上就要去演練」、「老師穿插的方式,比如說才講一個觀念,馬上就有實例」,重點是學生認為「流程上很緊湊,會加深我的印象 」,這才是掌握課程節奏的目的。

以上所述,就是前五大類不同的教學技巧。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每個老師都擁有,但卻人人不同的:教學風格類別。到底每個老師的教學風格是從何而來,對學生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六、教學風格

跟教學風格相關的,有以下四種教學展現。

  1. 個人特質

    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個人特質,各有特色,無所謂好壞。但在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老師講課的態度與熱情 」,還是「講課時語氣的抑揚頓挫」,都會傳達出「老師獨特的魅力」,並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 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是一種輔助,學生們也認為「講到一個很激動或者是很重要東西的時候⋯⋯,譬如說手勢,一定會有加強的動作」、「語氣的部分,讓我們覺得有 Power⋯⋯,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老師身上」。

    但要強調的是:肢體語言僅是輔助,作用是強化及吸引注意力,並無法取代教學內容!常被提及的「55-37-8法則」,僅適用於當內容說明與肢體表現不一致時,人們傾向更相信肢體語言及語氣,但並不是指說內容說明不重要哦,這也是許多人經常會搞混的地方,後面也會有相關補充資料供大家參考。有好的內容,再加上肢體語言的輔助,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3. 教學經驗

    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僅是老師在評估學生,學生也相對地在評估老師,這個狀況在成人教育或企業訓練中尤其普遍。「老師是真材實料的,不是唬爛的」、「老師的實戰經驗真的很好」。特別是在示範及演練時,「老師隨便選一個題目⋯⋯這樣子也做得到,那這個方法就是真的,可信度蠻高的」,這樣的教學經驗不只能讓學員信服,也會吸引學生相信老師的教學內容,並加強學習意願。

  4. 以身作則

    我們都知道言教不如身教,只是有時會不小心忽略掉。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會注意老師是否有做到自己說的內容,「課堂上已經在呈現這個東西⋯⋯就已經在做身教了」、「老師製作的投影片,本身就是一個形式的範例」。更重要的是,因為老師以身作則,學生才會覺得「我應該也做得到」,相信值得自己去嘗試。因此,老師的以身作則更能帶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上面的四個教學方法,都是老師在無形中建立個人教學風格。再次強調,沒有最好的教學風格─有些人熱情奔放,有些人冷靜專業……都是好事!只要適合你自己,能夠吸引學生投入,讓學習更有成效,就是好的個人風格。

不同的做法,創造不同的變化

透過學生有效學習的角度,我們一一盤點了總共六大類、合計24種教學技巧,我把它命名為「有效教學的技巧清單」,目的是想讓老師可以從中盤點一下,哪些技巧是你已經熟悉的,哪些技巧也許下一次可以在教學時試試看。這些方法都是從實務出發,過去十多年也在高壓力、高挑戰的企業訓練、以及不同的校園教學中,被不同的老師們驗證是有效的,也許當你越能熟悉應用不同的教學技巧,也越有機會可以在教室裡創造出不同的變化,在此也提供這些可能性給大家參考。

當然,身為老師,教學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彼此交流、相互分享,以及共同成長。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擁有頂尖企業的訓練經驗後,再回到學校進修,交互驗證理論與實務,並從老師端與學生端來回觀察,仔細拆解自己及許多好老師的訓練教室,把很少被公開的訓練 Know-How 進行系統化整理,並公開分享給大家。

老師們也可以思考,如何轉化這些技巧,並應用到不同的教學現場,也許你的教室,也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好、更有效,也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哦。

延伸閱讀參考:〈肢體語言研究的誤用:談7/38/55法則與簡報技巧

*本文摘錄自商周出版《遊戲化教學的技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遊戲化教學的技術-王永福

(責任編輯:實習編輯莊蕙慈) 

延伸閱讀

王永福 王永福

王永福

著名企業講師

王永福老師(福哥)為頂尖培訓教練。協助國內超過200家上市公司,規劃專業簡報及內部講師培訓課程。著有《上台的技術》《教學的技術》《工作與生活的技術》《線上教學的技術》等7本書,除為資管博士/EMBA及工地主任外,熱愛生活及挑戰的精神,也影響了許多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