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聆聽自己與他人 聲音工作坊教練的「對頻溝通術」

聲音教練魏世芬在翻轉教育 Podcast《機智教師日常》中分享「老師護嗓修復術」,傳授如何以聲音的高低變化、長短、輕重來營造聲音表情、吸引注意力,也教導大家藉由聆聽自己、同理他人,開啟「對頻」好溝通。

右圖為魏世芬老師。左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右圖為魏世芬老師。左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親師溝通、師生溝通、講課、親子對話⋯⋯這些是幾乎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會面對的情境,在當中如何拉近關係、有效溝通?如何增添聲音的吸引力,讓學生更想聽你講話?

聲音教練魏世芬曾任多部音樂劇、首席歌唱的詮釋指導,也受邀擔任鼎泰豐、星巴克、信義房屋等上百家企業的聲音教練,眾多表演者和職場經理人,都曾受益於魏世芬的訓練。她也曾擔任中小學老師,十分了解老師的需要和所面對的難題。

翻轉教育 Podcast《機智教師日常》「老師護嗓修復術」第1集、第2集中,魏世芬分享了如何保養喉嚨、省力發聲的訣竅;而本篇文章來自同系列第3集、第4集,她進一步說明,如何藉聲音的高低變化、長短、輕重來營造聲音表情,也教導大家藉由聆聽自己、同理他人,開啟「對頻」好溝通。(請參考:老師講課如何省力不傷喉嚨?向聲音教練魏世芬學「護嗓修復術」

機智教師日常EP.3|老師護嗓修復術|為聲音上妝,抓住聽眾的耳朵

機智教師日常EP.4|老師護嗓修復術|聲音「對頻」帶出好溝通!

在聲音的高低、長短、輕重、速度做變化,提高你的「收聽率」

魏世芬在節目中現場示範,發聲時,使用高音、中音或低音,聽起來會有十分不同的效果。

高音能帶來劃破氣氛的感覺,想讓氣氛比較熱絡、開心,就可以使用高音;當要講述道理或比較專業性的內容,可以多使用中音;低音則是可以用在想說服人的時候,或是想讓孩子知道我們是站在同個立場,傳達「我與你同在」、「請你放心」的感覺。

每個人有各自的發聲習慣,有的人會無法發出高音、或只能發出高音。魏世芬坦承:「我是天生就是高音的人,講話快、個性急,以前我發現在工作我很急的時候,身邊的人會一副耳朵痛的感覺,好像我的聲音讓他們很有壓迫感。」現在的她講話時會刻意讓自己的聲音多一些胸腔共鳴、不只有鼻腔共鳴,經過刻意調整以及年紀增長,現在她的聲音平穩許多。她也提醒,運氣平緩的中音給人專業優雅的感覺,是在都市中工作時適合的音高。

除了音高以外,聲音力道的輕重或速度也是關鍵。她表示,如果說話太輕,會讓人覺得沒有份量;要強調某些部分時,可以用輕重去突顯或是緩和。速度快慢也很重要,「快的等速」和「慢的等速」一樣沒人想聽,所以說話要有快有慢,不重要的字就快一點、重要的慢一點,突顯出重點。

這些聲音的高低、長短、輕重、速度、情緒等,就是「聲音表情」,可以用在教學上。就連聽眾和自己之間的距離長短,也需要考慮進去。講話時每個字都各自有它們的「線條」,有長、有短、有直、有彎,而且表情各自不同。比如說,如果把字的線條刻意拉扁或拉直,聽起來會讓人有在下令的感覺。

深度聆聽自己和他人,打造信任感

老師的聲音分兩種:一種是「對內」的聲音,一種是準備好「對外」的聲音。「對外的聲音」氣息比較穩,音高可以自由變動,是充滿表情、是歡迎人的。當這樣的聲音一出來,就能聽出來這個人準備好跟大眾溝通了。

老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還有很多任務,魏世芬提醒,很多剛入行的老師,遇到壓力會容易僵住,聲音整個也很僵,可能隨著老師壓力的狀態,不自覺跑出刺耳的、線條比較扁或比較刺的聲音。

相反地,受人喜歡的聲音有些特性,包括使用中音、發聲時把每個字的母音拉長,氣息平穩,輕重速度合宜,聽起來是比較有同理心、有邀請性的聲音,比如:「可以唷~」、「謝謝~」

而跟別人溝通時,有沒有打開耳朵、聆聽到對方的聲音,也是理解對方情緒的第一步。她說,有些孩子犯錯之後,會為己辯護,聲音雖是硬的、高張的,但當老師的人可以去聽出來,這些聲音背後,孩子也覺得很受傷、不知所措。每個聲音背後的心理和外面投射出來的意思,有的時候是相反的,「當老師的可能要更能包容去看到他裡面最原始的心情,才有辦法去找到如何化解這個硬的聲音。」魏世芬說。

聲音百百種,也有些人的聲音是非常憋的,可能是想保護自己、或是反抗;比較虛的聲音,可能代表身體不舒服或不擅長表達;也有人講話常會斷斷續續、沒辦法講出很確定的話,這樣的人可能小時候在學表達的過程中,周遭環境比較沒有給他鼓勵。魏世芬說,當老師的要發現這些事,聽孩子說話時多去支持、而不是批判。

而除了支持他人,很重要的也是學習聆聽、支持自己。她建議大家常做反思:現在的我狀況如何?很累嗎?壓力很大嗎?

她以自己的經驗舉例:她有2個女兒,以前每到週日晚上8點、隔天要準備上學,如果孩子還在鬧或家裡很亂,她就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瀕臨發作邊緣,身體出現的反應包括肩頸緊繃、眼睛開始變紅、沒辦法發出很平靜或是溫柔的聲音等。她稱自己這個狀態為「8點媽媽」。

累積經驗後,魏世芬面對這個情況的方式是誠實告訴孩子「媽媽好像快失控了」、「媽媽累了」,她發現當她表達需要時,孩子都願意來幫忙。她總結,要學習聽到自己身體不舒服的聲音,有時候需要不帶情緒的、不急不緩地讓周遭的人知道自己需要幫忙,而不是一直投射出傷害別人的聲音。

「對頻」是理解對方立場與自己不同

理解對方的立場,是對頻的第一步。老師偶爾會面對有張力的溝通情境,例如孩子發生衝突後、雙方家長被找到學校。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是被揍的一方、或孩子是出手的一方,家長的立場是截然不同的,這個事實,可以經由老師的話語提醒兩方去感受。

魏世芬表示,這就是「對頻」。當對方立場跟自己不同的時候,自己心裡有沒有辦法知道?當知道另外兩方的立場牴觸後,有沒有辦法引導他們、讓他們彼此了解?這都是老師需要練習去做的。

累積許多在企業或服務業訓練人的經歷,魏世芬提醒學員:仔細聽來賣場問你問題的客人,他的聲音是嚴肅、比較短的嗎?還是浪漫溫柔的?就可以稍微推敲出對方的性格和他的需要。

而老師在跟家長、孩子或跟其他老師溝通時,也可以去想,對方是講話浪漫溫柔的人、線條比較長,目前的情境下應該要把他捧起來、跟他對應?還是應該要把線條變短、速戰速決?這些都是對頻的方式。

在節目尾聲,魏世芬舉了一個例子,是她某位學員回饋的經歷。那名學員是浪漫、喜歡畫畫的女子,畢業自頂尖大學,但後來離開金融業,選擇跟設計相關的工作。有天她跟弟弟在討論職涯方向,爸爸從房裡出來,非常生氣地說:「不要教妳弟弟這些,本來你自己一個人敗壞就算了,應該要去某某銀行上班,現在反而做這個!」這名學員本來就一直有跟爸爸溝通的問題,一開始她不知道怎麼反應,後來她努力對頻,找到爸爸焦躁、氣息不穩的聲音,使用長的中低音去支撐,溫柔反覆地說:「爸~~不是這樣子的。」她不是用短的聲音去刺激或爭論、讓她爸產生更大的怨懟,而是用聲音去梳理他爸身上的刺。

魏世芬回憶,不只講這個故事的學員講到掉淚,她自己也聽到落淚:「我覺得單單『爸~』這個字背後,包含著『爸~不要生氣』、『爸~我懂你的意思』、『爸你不要擔心,你那個時代的經濟不好,不代表我們這個時候就會一樣』等等千言萬語。」

「老師護嗓修復術」系列以這個感人的故事作結,祝福所有人都能學會聆聽自己、聆聽別人,找到對頻的聲音,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更多翻轉教育 Podcast

機智教師日常EP.1|老師護嗓修復術|聲帶保養要注意的姿勢和習慣

機智教師日常EP.2|老師護嗓修復術|氣息順不順,影響你的形象和說服力

總編輯會客室EP.41|大坦誠: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要因為別人而覺得自己失敗

延伸閱讀

陳詩妤 陳詩妤

陳詩妤

親子天下特約記者

安靜而好動,喜歡跨足不同文化,欣賞世界的複雜與美麗。期待作一盞探照燈,帶你認識教育科技新知、國際教育趨勢。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