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孩子學校而居的現代蒙古包家庭,不放手且全控式的愛

【李淑菁專欄】過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為了生存,現代蒙古包家庭的父母逐孩子的學校而居,背後部分來自於「不放手」,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恐懼的靈魂,因恐懼而想控制的一種「全控式的愛」。

逐孩子學校而居的現代蒙古包家庭,不放手且全控式的愛。圖面來源:Shutterstock

逐孩子學校而居的現代蒙古包家庭,不放手且全控式的愛。圖面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 重新思考「愛」的型式與內涵
  • 全控式的愛,背後藏著恐懼的靈魂
  • 不讓愛成為控制,還可以怎麼做?

有家長從孩子很小時,就暗暗決定孩子去哪兒,他們就要跟著去哪,大學填哪個學校、志願序都是家長決定,全家跟著搬到孩子就讀的大學附近,還計畫跟著孩子出國讀書。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為了生存,現代蒙古包家庭的父母逐孩子的學校而居,孩子去哪裡讀,父母就要跟著移過去,頗有「孟母三遷」的樣子。但不一樣的是,孟母的考慮是孩子的學習環境,特別是在青春期之前,「境教」讓孩子的學習有好的開始;而現代蒙古包家庭則部分來自於是家長的「不放手」,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恐懼的靈魂,因恐懼而想控制的一種「全控式的愛」。

翻轉教育訂戶專屬

NT365元/年

享受無限的文章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下載、教育研習活動。

立即訂閱

已是訂戶?用以下方式繼續

延伸閱讀

李淑菁 李淑菁

李淑菁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社會學博士,曾任自由時報財經記者、NPO工作者、松山家商夜間部社會科教師,現為政大教育系副教授。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