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嫌孩子好動!下課認真「玩」,上課更專注

小學生們都覺得做一些戶外活動讓他們精神更好,尤其是在強度中等的戶外隨意散步或跑步15分鐘之後⋯⋯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孩子升上國小、國中後,課業難度增加,不少爸媽煩惱,孩子上課總是不專注,老師講的話左耳進右耳出,時不時東摸西摸,看向窗外發呆,究竟有什麼方式,能夠提升孩子學習的專注力呢?

善用下課 15分鐘,大大提升學習能力

許多孩子利用下課10至20分鐘的時間,到操場或是戶外打球跑步,你可能會好奇「難道不會變成下課一條龍、上課一條蟲嗎?」不過事實上,比起乖乖的坐著,適當的活動,可以提升學生下一堂課的學習表現。

以大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運動能夠讓孩子大腦有更多的血流量,增加不同腦區之間的連結,活化大腦前額葉,提升大腦認知力。心理學家莫蘭(Colin Moran)、布魯克斯(Naomi Brooks)以及布斯(Josie Booth)曾進行一個研究,想要進一步了解運動會如何影響學習。

他們從全英國的小學裡招募了11,613位小學生,並在實驗正式開始進行之前,請他們先回答一些覺得自己快不快樂或是精神好不好的問題,並透過電腦先完成一次專注力及記憶力的測驗。接著請這些學生分別進行「三種」不同強度的戶外活動,分別是:

  1. 強度最高且最累的折返跑
  2. 強度中等的隨意散步或跑步15分鐘
  3. 強度最弱的坐著或站著15分鐘

完成這些活動之後,小學生再做一次專注力及記憶力的測驗,這樣一來,便能知道完成這三種強度不一樣的戶外活動,會對這些小學生產生什麼不同的影響。

結果發現,小學生們都覺得做一些戶外活動讓他們精神更好,尤其是在強度中等的戶外隨意散步或跑步15分鐘之後,而進行折返跑的效果也還不錯;但如果只是在戶外坐或站著,卻不會讓精神變更好。

之外,更神奇的是,相比折返跑與坐著的學生,在戶外隨意散步或跑步15分鐘的學生,專注力變得更佳,且能記住更多的單字,學習情況也變好了!

 

運動要有效益,得留意「時間長度」和「運動強度」

那麼,若是運動能夠正向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我們應該如何掌握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呢?大多數人會認為,只要運動的時間越長、強度越強,就能帶來越好的運動效果。但事實上是,如果選擇不適合的運動形式,反而會讓認知功能表現下降,甚至帶來反效果。

就時間來說,運動的黃金時間集中在10至30分鐘,少於10分鐘帶來的效益不大,超過30分鐘則效益稍減;就運動強度來說,就運動強度來說,「中等強度」的運動則最為建議!亦即學生若能利用下課10至20分鐘的時間,搭配中等強度的籃球或是跑步等,就能有效促進大腦認知能力,更專心的吸收下一堂課的內容。

至於什麼是促進大腦的「中等強度」運動?這可用從事某項運動的心率來看。假設孩子10歲,先用220減掉10,再乘以65%到85%,得到136到178,也就是說,10歲孩子從事某項運動達到每分鐘心跳約136至178下,就是個「中等強度」的運動。(備註:「中等強度」運動的心率計算公式為「(220-年齡)x0.65到0.85」)

 

透過運動提升專注力,是最省錢、有效的方法

現今許多國中小的體育課都融入了健康體適能的概念,教導孩子如何正確運動,但孩子卻不會主動去了解:什麼強度的運動,會為自己帶來什麼樣的效果。

相較於被動的吸收與學習運動知識,若是能夠培養孩子擁有覺察運動強度與效果的能力,不僅能夠讓孩子更認識自己,也讓孩子意識到:運動是提升學習能力最省錢、最有效的方法。

(文字整理:曹舒涵)

 ❋一週要運動幾次?一次要多久?做什麼樣的運動對孩子才有幫助呢?

9/17(六)線上講座【給爸媽的通識心理學】邀您參與。
親子天下特邀《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
攜手三位專家:張育愷、吳相儀、黃瑽寧一同開講。

活動BN 

延伸閱讀

蔡宇哲 蔡宇哲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顧問。 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所博士班,專長為睡眠、意志力研究。

張育愷 張育愷

張育愷

大學教授

國立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