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清大教授:學習歷程檔案是新一波軍備競賽,還是探索自我的歷程?

在疫情升溫下,大學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的審查也正如火如荼展開,面對首屆上路的學習歷程檔案爭議,清大副教授林文蘭從大學端,提出學檔存在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方。

投書》清大教授:學習歷程檔案是新一波軍備競賽,還是探索自我的歷程?

投書》清大教授:學習歷程檔案是新一波軍備競賽,還是探索自我的歷程?

本文重點摘要

根據大學甄選委員會的統計,111學年度「個人申請」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考生有67,616位,比例達83%,創7年新高。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的審查資料上傳已於5月5日開放,考生在疫情升溫之際正如火如荼地準備,針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諸多爭議將面對真正的挑戰。

究竟它會讓高中生重視歷程甚於結果、探索自我和適性發展、帶來反思和壓力減重;還是帶來新一波的軍備競賽、徒增教學現場與審查過程的壓力、深化階級不平等與城鄉差距。整體而論,學習歷程檔案存在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方如下:

一、如何緩解學生的學習負荷 提供充份的學習裝備

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的改革重點,它的立意良善,期待藉此反映學生的個人特色和學習軌跡,展現學生的多元化學習成果和核心素養能力,也能協助學生探索自我和學習定向。

然而,許多學生遭遇的處境則是:學校資源欠缺或無法開設專業選修課程、教師分身乏術或指導能力不足、自主學習淪為自力救濟、蠟燭多頭燒和準備時間不足。

即使招聯會公布「三重二不」原則,希望藉由分散準備過程,避免學生到高三才急就章的造成學習干擾。實際上卻未必能夠緩解學生在高三階段整理備審資料的壓力,反而讓焦慮蔓延到每學期或每學年的截止期限。

多數同學甚至期待學校師長提供公版格式或標配模組,讓學習歷程檔案成為照表操課或樣版化的作品,缺乏異質性和個人創意,只求在期限內上傳交差。更有不同科別老師希望同學都要做學檔,衝刺教學業績以免落居人後,導致高中生呈現學習疲乏的狀態。

無庸置疑的,從課程學習成果的多樣性,可以看見學生多元化的潛力和創造力,更能彰顯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素養導向式的學習更能引領學生探索方向,甚至在團體分工過程中學習傾聽、對話和協作,練習更有效率地規劃時間。

但倘若未能適度引導同學認識學習歷程檔案的精神,學校也無法提供健全的諮詢機制、學習支持和專業培訓。那麼,家庭背景的差異仍將反映在學習歷程檔案的品質良窳。

二、如何增能和提供教師奧援 強化課諮師的功能與協作

近幾年由於參與高中教師的探究與實作工作坊、自主學習焦點團體、到各校分享的經驗,許多高中教師均提及:有心投入者面臨到孤軍奮戰、資源不足且節數過多,無法回應學生和家長的期待。新進、年輕或單身教師則表示承擔重任與壓力,難以扭轉既有的校內教學和行政結構。

此外,過往的社會關係更促使教師社群難以形成和協作。多數老師甚至對於學校組織不平等、社區資源不足和城鄉差距擴大的局面感到憂心忡忡。

輔導學生建置學習歷程檔案是全體教師的責任。如何結合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產出作品和進行檢核,則展現出教師專業能力的差異。而學習歷程檔案的教師認證作為把關機制,可以避免代作的疑慮,確保作品的真實性和提升公信力。

當不同科別的老師礙於壓力而期待學生踴躍上傳作品時,反倒讓學生落入趕工遊戲的牢籠,無助於培養學習熱情、能力特質和學習定向。

此外,無論是在不同專業科目、探究與實作、自主學習課程,當學生拿著五花八門的檔案,尋求老師指導和提供建議時,高中教師更落入過勞的案犢文書工作,更遑論需要兼顧家庭「第二輪班」的教師們,總在學生壓死線上傳的前夕,還在加班奮鬥與苦苦掙扎是否退件。

前線教師的甘苦談需要被完整傾聽和妥善回應,透過在職專業培力、降低授課鐘點、招募新老師、減少代理教師和流浪教師,增加教學專業人力是確保108課綱理念不會質變的基石。

從108學年度起,每所高中均設置「課程諮詢教師」,從新生入學開始宣導和進行選課輔導。課諮師的任務是協助編輯選課輔導手冊,向學生、家長及教師闡述學校課程計畫與學生進路發展的關連。在選課期間,可參考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提供學生個別或團體諮詢。

課諮師的角色能夠強化課程諮詢服務及輔導,讓學生透過與課諮師的討論,再參考輔導室的性向及興趣測驗、大專院校進路建議的選修課程,進行完整的生涯輔導。目前各校課諮師的遴選方式包括:學科推薦、教師自薦、處室推薦。

然而,教育現場遭遇的挑戰則是:教師遴選意願不高,課諮師人數過少,安排缺少彈性,導致任務重疊或功能不彰,課諮師非任課教師跟學生不熟。

此外,作為高中生的學習推手,課諮師、導師及專任輔導老師構成「課程諮詢鐵三角」。課諮師如何與導師和專任輔導老師進行橫向聯繫和分工協作,如何扮演學生端和行政端的開課溝通橋樑,仍是無法迴避的挑戰。

三、如何調和社區和城鄉差距 降低學校組織的不平等

從近年來的高中現場可以清楚發現幾項教學特色:創立教師社群,落實校內跨領域的共學共備共授機制,甚至研發學校特色課程,藉由微課程、跨校選修、地方學、縣市群學、組成區域聯盟。

此外,透過推動與大學的大手牽小手計畫,或引入家長和社區文史資源,培養學生接地氣的胸襟,關懷在地議題和切身實踐,或是發展雙聯學制和交流見學,積極培養學生具備全球化的視野。

我們更可看見學生的澎湃活力展現在結伴同行、發展社團、舉辦多元講座,認識家族系譜、尋根之旅或文化踏查,例如:嘉義竹崎高中的阿里山青年大使、大屏共讀、彰化溪湖小子、馬公高中的獨木舟跨島航行、台南女中的校園轉型正義、桃園跨校環保社團的藻礁生態保護……等。

更多精彩的多元學習案例

高中生不再是被動接收課堂上的靜態知識,而是透過主動積極的提問,來回應他們的生命經驗、困惑與好奇,與社區和公共議題發生碰撞,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學校層面的行政領導風格、學校組織的整合、教師社群的活力,是推動各校學習歷程檔案的關鍵角色。

而各校置身的社區脈絡、資源多寡和學習條件組成更是千差萬別。如何透過積極差別的扶弱政策,有效地支持條件不利的學校,甚至優先拔擢社經與文化條件不利的學生,仍然是教育正義的核心課題。

四、面對108課綱下的學習主體 大學端如何因應

學習歷程檔案帶來的教學改革浪潮,即將席捲大學教學現場,首當其衝的是幾週後登場的書審和面試關卡。過去的備審資料並未在數量上設限,今年則透過限制參採項目,希望扭轉為作品重質不重量和弭平考生社經地位的落差。

不過,許多大學臚列在審查資料的參採項目 A-T 項仍然洋洋灑灑,深怕掛一漏萬未能拔擢合適人才,這也造成考生在整理備審資料過程中的龐大負荷,連帶的將會出現在審查委員眼前的則是:多樣化的課程學習成果、爆量的多元表現、限制字數的學習歷程自述、在108課綱下受到疫情衝擊的學生。(看更多:投書》新課綱首屆高三生控「有大學要求勿用學習歷程」顏聖紘提5點回應

由於高中課程架構調降必修、增加選修、適性差異化課程、自主學習課程,申請入學的比例大幅提升。因應的大學招生專業化則在人員培訓、審查評量尺規、差分檢核、作品抄襲防弊、審查共識機制上有許多優化選才的措施。

而教育部為了銜接108課綱下學生進入大學後的學習,更推動「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又稱探索者計畫,XPlorer計畫),希望引領各校培育新世代的人才,打造跨領域的創新社群。

這項小規模的試驗性計畫如何逐步發展為各大學的學習創新模式。而大學教授是否瞭解秋季入學新生在新課綱下已經具備的素養能力,從而調整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以回應新生的學習期待,將是每個大學課堂上與實驗室中將遭遇的衝擊。

適性揚才和提升素養是未來教育的核心。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育改革,勢必造成學習模式的改變與諸多適應上的不便。

然而,上述的種種挑戰正是新型態教學模式的發展契機。如何讓學習歷程檔案發揮綜效的協同效應,讓學生的學習軌跡留下印記和展現素養。如何從過去原子化的學習者和單一教學者,轉變為網絡化的共學者和支持社群。

眼前即將來臨的,不僅將是翻轉教育現場的學生、也是大學選才和育才的新方向。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延伸閱讀

林文蘭 林文蘭

林文蘭

國立清華大學教職員

台灣的社會學家,現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社院學士班、運動科學系合聘副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訪問學人。研究興趣包括:社會階層化與不平等、教育社會學、運動社會學、勞動社會學、原住民當代處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