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新課綱首屆高三生控「有大學要求勿用學習歷程」顏聖紘提5點回應

青民協揭有新課綱首屆的高三生指出申請入學時「多所大學審查資料指引不符規定,有教授要求用舊制勿用學習歷程」 ,對此中山大學副教授顏聖紘整理出5點脈絡,找出高中、大學端資訊不一的可能原因。

圖為政大商學院面試,僅供示意,非文中提及關係人。黃建賓攝

圖為政大商學院面試,僅供示意,非文中提及關係人。黃建賓攝

本文重點摘要

有關「多所大學審查指引資料不符規定」一事,我來談談我對此事的理解。

1. 考生需對照大學各科系和大考中心資訊

各大學科系都已經因應111學年度的考生公布採計項目與準備指引,但是校系分則由大考中心公布。也就是說考生應該要仔細比對這兩邊的資訊。看起來的確很複雜。

2. 大學各科系會列出需審查的項目資料

審查指引資料有些問題的原因很多。首先,在108學年度時候,教育部就因大學招生專業化作業的要求,要求各大學盤點與整理因應108課綱新制二階申請入學所需之參採項目與準備指引。中山大學在108學年度其實就已經這樣做了,也就是說每個科系都會列出他們要審查學生那些項目的資料,然後建議學生怎麼準備,還有教授審查的重點為何。

3. 二階段審查成績比重大學各科系各有標準

如果各位留意新制度的規範就會知道,在第二階段審查中,學習歷程檔案加口試(假如該系有口試)在全部成績所佔比重為50%,然而各科系的標準不可能一樣,各科系本來就會有自己的考量。

這是大學端的教學與學術自主性。此外這些參採項目與比例在各學年也未必相同,因為各系都可能根據前幾屆的新生表現與招生狀況來動態調整。至於細部的評分尺規依規定是不會公布的。

4. 108課綱官網的學檔「6大部份」vs. 教育部要求各系修改「準備指引」

108年度時各科系都是先依據學習歷程檔案的「6大部份」進行評分項目及其比重的調配,而衍生的準備指引也都是根據「6大部份」進行準備。

但是在2021年的時候,教育部要求各大學學系再調整一次採計項目與配分比重。而這個過程可能就是某些科系出狀況的環節。

教育部先前告訴各大學科系不可「統統採計」。所以每一個系就得開會重新挑選參採項目,而且只能挑「5小項」。然而可挑選項目的名稱與內容又令人困惑。

舉例來說,108課綱官網上提到說學習歷程檔案包含「6大部份」:

  1. 基本資料
  2. 修課記錄
  3. 自傳與學習計畫(後改為學習歷程反思)
  4. 多元表現
  5. 課程學習成果
  6. 其他資料

但是2021年教育部要求各系修改準備指引的時候,可參採項目變成如下幾項:

  1. 修課紀錄(A)
  2. 課程學習成果(B、D)
  3. 多元表現(F、G、M、N)
  4. 學習歷程自述(O、P、Q)

看到這邊大家可能已經感到暈眩。對,我也覺得暈了。但因當時教育部要求大學端儘速回報,所以有些科系很可能在勾選的流程與討論上,就會忽視高中端與大學端對資料名稱、項目與內容認知落差的狀況

好比說大學端在當時勾選了「修課與學習表現」,但高中端認知的「修課記錄」與「學習表現」(可能包含多元表現、課程學習成果)是兩個獨立項目。所以大學端認為自己可因為如此勾選而審閱到高中生的特定檔案;高中生也以為自己如此上傳,大學端就能看見自己的檔案。

所以當部份科系在公布「準備指引」前未查覺問題,高中生又覺得和自己準備的檔案搭不起來。就可能誤會大學端不重視考招變革、大學端故意不採計某個項目、或是大學端故意找高中生麻煩,其實不是這樣的。

5. 問題可能在「高中大學接收指令落差」或「採計項目間名稱的混淆」

根據我的了解,等到高中生在五月都上傳完所以檔案以後,大學端的承辦人將會獲得權限看到所有檔案,各系也都有機會再斟酌如何得到最多的資訊來衡量學生的學習表現。也就是說,就算我們已在簡章上公告只採計A、B、C、D、E,我們若願意多看一些檔案,還是可以全部勾選讓委員看見高中生上傳的所有資訊。

簡言之,高中生現在若發現有些科系的採計項目、需繳交資料、或指引說明有什麼在搭配上有些不一致的地方,有可能是該系在行政作業時沒留意到高中端認知與大學端所接受指令間的落差,也有可能是沒留意到「採計項目間的名稱很像,但內容不同」的問題。

總結

我認為這些問題應該被盤點修正,但不需要被解讀成大學端的故意與惡意。此外,教育部、大考中心、受委託執行單位產出的建議、大學科系還有高中端對整套系統認知的落差,也應該要在高中生上傳完成之前被說清楚講明白。

延伸閱讀

顏聖紘 顏聖紘

顏聖紘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台灣的昆蟲學家,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鱗翅學、昆蟲系統分類學與演化生態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