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地球日!教孩子愛地球的3「要」與3「不要」

地球日的歷史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了,它對孩子們的意義也與時俱進,從環保倡議跟教育,變成切身經歷的考驗。但是孩子們的環境教育與參與落實的行動機會卻相對有限,哈佛教育研究所為此召集各方人士,提出了建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今天的地球日,跟過去有什麼不同呢?

422地球日始自1970年,到現在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了。在過去,這或許比較像一個提醒大家要愛護環境、減少污染的日子,多一些看似理論、擔心未來會發生的事。但在今天,我們講到氣候變遷,早已不只是自然科學教育,而是孩子們已經親身經歷的衝擊,以及他們躲不掉的未來難題。

不過,針對孩子們(尤其是幼兒)的環境教育教材較不常見,孩子們可以實際投入的活動,也比較少。而且,談論未來有多悲慘的時候較多,讓孩子知道他們現在就能夠盡一份力、未來還可以發揮更大影響的討論比較少。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就特別提醒老師、家長、孩子的照顧者,得要找方法幫孩子對付現實的問題,而且在一年之計的新春,邀集各界舉行研討會,討論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學校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孩子預見未來的挑戰,並且開始投入打造一個永續、韌性與公平的社會。

培養地球戰士 從小做起

哈佛的副教授麥考依(Dana McCoy)與畢業生暨教育工作者藍博(Keya Lamba)也發展出針對11歲以下孩子的環境教育教材「地球戰士」(Earth Warrior),讓環境意識與努力從小扎根。

另外,還有22名教育、環境、年輕學生與公民運動的領導人,成立了中小學氣候行動委員會(K12 Climate Action Commission),也提出了教育界如何帶領社會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以下整理各單位的建議、提出的「要」與「不要」,幫助孩子建立讓環境更永續的心態與習慣,也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能有所貢獻,匯聚成更大的改變。

  • 平時就「要」培養孩子愛護大自然的愛心,但「不要」捨近求遠,從孩子身邊的環境開始,會更有感。

例如,可以教孩子體會與感恩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他們想要愛護地球的動機。這不用很難,只要帶孩子觀察校園裡的花、草、樹木,坐在草坪上曬曬太陽、在陽光下奔跑玩耍,或是到鄰近的公園、自然步道走走,孩子就會很有感。而且因為這些環境跟他們有關聯,而更能體會環保對他們的重要性,想要好好愛護它們。

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帶孩子從事環保活動的老師們,只要環顧學校一周,很可能就會找到機會。例如,在投票的選舉季,可以告訴孩子怎麼透過民主程序支持環保政策,以及這些政策的內涵運作方式,像是潔淨能源、綠色交通。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落實的機會,像是午餐的選擇、不浪費食物。

在教材上,則可以多鼓勵跨領域的老師們合作,讓環境教育更普及、完整且可行。

  • 「不要」對孩子隱瞞環境惡化的實情,但「要」讓他們知道,很多人正在努力,只要我們願意付諸行動,還是可以好好保護環境。

可以想像,很多大人希望保護孩子、不要他們擔心未來或被嚇壞了。但環境威脅其實已經在他們的身邊,像是極端氣候、森林大火等。要讓他們知道真相,他們才不會狀況外,並且願意落實與倡議氣候問題,有信心,相信還有機會可以改善環境惡化的情況。

  • 「要」跟當地社區多連結,「不要」讓孩子以為他們是孤軍作戰。

讓孩子從周遭的環境來認識環境問題。例如,在美國,就有十萬所中小學,共有48萬輛校車,是公共能源耗用最大的體系之一。所以,光是在學校就有很多事情可以改變,像是減少浪費食物,校車採用綠色能源等,積少成多,可以促成很大的影響。

孩子希望大人把他們看成重要的成員,也希望他們的環保行動能帶來改變,所以要讓他們知道身邊的環境有哪些環保上的問題,以及可以做什麼,勿以善小而不為。

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人在努力,而且可以串連,他們不是孤軍作戰。「地球戰士」教材中,就提供學生虛擬的筆友計畫,在線上對談,跟遠方的學生互通有無,討論彼此的作為,也互相鼓勵。

 (資料來源:哈佛教育研究所請問教育專家論壇k-12氣候行動地球戰士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