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撐起了傘,他還是濕透了?」走進孩子內心的情緒調頻練習

【彭川耘專欄】當你走進教室,看見全班同學仍鬧哄哄地跑來跑去,忍不住想破口大罵時,是否曾經想過,真正讓你生氣的是學生的吵鬧?認真備課卻沒被尊重的失落?又或是對於班級情況失控感到的不安與焦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孩子在你面前不爭氣地掉下淚來,哭訴著最近遇到的麻煩,你聽著他的難過,遞上衛生紙說:「加油!一切會好起來的。」、「你長大後就知道這沒什麼。」、「不要哭,勇敢一點。」、「別讓情緒控制你的人生。」句句出自善意的關心,可能讓孩子慢慢止哭,但也許你不知道的是孩子的世界仍然在下雨。

「明明你撐起了傘,但為何孩子還是濕透了?」或許關鍵點在於「你們同在嗎?」

「語言隱藏著需求」,當你說出一句話時,裡頭就富含著你對這件事情的觀點、需要,聽者也會因這句話,產生自己的詮釋,進而引發感受。「加油!」、「這沒什麼」、「不要哭」看似安慰的語言,其實傳遞著「你還不夠努力 / 好,所以要加油。」、「哭是糟糕的」、「不生氣才是好小孩」。以為在照顧孩子需求的大人,其實是孩子順應了大人心裡的觀點,而練習收起眼淚,慢慢地在這個社會中,壓抑或疏離了貼近自己的情緒而長大。

不要再問我「你還好嗎?」

第5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瀑布》裡頭的媽媽,最後對女兒說:「答應我,以後不要再問我『妳還好嗎?』,我會想辦法好起來。」裡頭就是很深沉的疲憊與釋放。當別人詢問「你還好嗎?」,我們似乎背負著一種「必須好」或是「我沒問題」、「我可以」的回答,但明明自己的內在狀況就是很虛弱、無力,卻不捨讓對方感受到這樣的負擔而選擇隱藏自己的脆弱,長久下來,被忽視的內在,自然就生病了。

當一個老師走進教室,看見全班同學仍鬧哄哄地跑來跑去,或還沒做好上課準備,忍不住破口大罵的行為裡頭,可能隱含的是對於自己認真備課卻沒被尊重的失落,又或是對於班級情況失控感到的不安與焦慮。但這些其實都不是學生的需求,或許他們剛剛上一節課被拖到下課時間,才剛休息一分鐘,又或是教室廣播壞掉,學生沒聽到鐘聲,突然因老師的怒氣大發而受到驚嚇,產生被誤解、煩悶的情緒。雙方就在不清楚自己內在受波動的狀況下,認為是對方無理取鬧,而衍生後續的衝突。

「當大人無法貼近自己的內在情緒時,就需要小孩成為大人來照顧你。」孩子討好、順應大人的觀點,壓抑了自己的感受;大人指責、無力外在的失控,忽略了對自己情緒的悅納。比較好的作法是在一段對話中,都能貼近、梳理並照顧彼此內在需求,或至少能做釐清與核對,就如同站在不同星球的兩個人,都可以被平等地關照到。這樣的功夫,我稱為「調頻」。自己為「1頻」、對方為「2頻」。

練習「調頻」

以上述老師進教室的例子來說,在老師要大罵學生的當下,先深呼吸一口氣,貼近自己的「1頻」,問問自己怎麼了?現在有什麼情緒?哪一個觀點或先入為主的判斷引發了情緒?然後用「表達感受」取代「責罵學生」,例:「我滿難過的是踏進教室時,沒有看到大家準備好,讓我覺得有些失落。」,然後一定要緊接著「2頻」的詢問:「所以你們怎麼了嗎?」「剛剛有發生什麼事,讓班上好像還沒準備好?」透過提問,可以讓情緒被如實地呈現,也能讓雙方的觀點有機會沉澱、思考或被提出。

「當我覺得傷心、難過、生氣時,其實是和自己內在的觀點有關。」任何情境當下,互動的雙方都有自己內在狀態,即使是三歲小孩,也有他們面對事情的感受與想法,只是,我們有沒有提供機會,讓孩子有機會說出來。還是,我們忽略了1頻的自己,也更看不見2頻的需求,讓兩顆星球就一直在漆黑的宇宙中黯淡?

你上次好好說出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是什麼時候呢?登入別人的星球也需要有意識地調頻練習,唯有願意時時接觸自己內在線索的老師、父母,也才能允許孩子該哭就好好哭,能生氣就練習適當紓發情緒的表達。當內在穩定了,生活反而就沒有那麼卡關了。

延伸閱讀

彭川耘 彭川耘

彭川耘

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

108課綱高中生命教育教科書作者,設計桌遊、牌卡,以活潑生動的方式,推廣生命教育。在矯正中學的跨縣市共備、小學生命教育志工培訓不遺餘力,並以人格九型的內在探索,陪伴每個需要的大人,解讀對話的流動,傾聽自己的心聲。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