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珍貴的失敗課】郭進成:「空無一人的教室」教會我的事

明知學生的堅持是個錯,即使提出建議也未能被採納,該如何看待學生堅持犯錯的「挫敗」?郭進成老師教學生涯曾出現「教室空蕩蕩」的狀況,經過多年自我探索的學習,分享「看待犯錯」的內在變化,避免陷入自責的泥沼。

郭進成提供

郭進成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前不久,指導國二學生撰寫小論文,沒想到連引註資料的格式要求,學生都沒做到,當我提醒學生該如何修正時,一位學生嘻皮笑臉的回我:「我堅持我的堅持!」

我深呼吸了幾秒鐘,再次說明該如何修正小論文後,發現他依然堅持不改,我就收下這份作業了。

很欣賞自己的應對姿態,我做到自己該做的,但也平心靜氣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然而這樣的改變真的……好難啊!

直到如今,這樣的師生互動仍然不斷出現在課堂中;不同的是,以往我會比眼前的學生還要堅持,甚至會對他大聲咆哮,直到他認錯為止。

曾經我認為學生的錯就是老師的責任

以前我在指導學生的課業學習和生活常規,總是認為每個學生都應該依照我的觀點來學習,如果沒有依照我的指導來學習,那麼我內心深處就認為他失敗了。

換句話說,每一次一看見學生犯錯,我的大腦就會警鈴大作,彷彿有讓人恐懼或令人憤怒的威脅出現在我眼前,我會不由自主發抖並將快淹没自己的情緒一股腦發洩在學生身上。

我相信,身為老師的我有責任去指正學生,讓學生不再犯錯,無論錯誤大小,我都該盡一切努力去改變學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就是失敗的老師。

直到好幾年前教學生涯中出現了「空無一人的教室」事件後⋯⋯

當該在教室裡的孩子都不知道去了哪裡

當時,我對一位學生愛之深責之切,學生卻一再犯錯讓我失望不已,直到有天他帶著班上好多人一起作弊時,爆發強烈憤怒的我要求家長必須幫孩子轉學;沒想到全班一聽到他確定要轉學後,在當天的午餐時刻,集體消失!

沒有一個人在教室。

這件事帶給我很大的衝擊,我發自內心想了解自己怎麼了?我真的不希望再發生類似的事。

從此踏上好幾年自我探索的學習之旅,一直到今天還是跌跌撞撞的在學習。也因此,當我讀到李崇建老師的這段話時,深深觸動不已——

你的期待是改變孩子。我的期待不是,我的期待是跟孩子內在貼近。

所以,面對學生的犯錯,現在的我漸漸可以有好幾個選擇:

例如,我可以先深呼吸,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就好。

我也可以先心平氣和去試著了解學生,他怎麼會這麼做?怎麼會在課堂出現這樣的行為?

我還可以堅定的告訴學生怎麼做才是適當的,如果講一遍不夠,那麼我可以再深呼吸,堅定的說二遍;如果講二遍不夠,那麼我再深呼吸一次,堅定的講第三遍。

甚至,我也可以選擇心平氣和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並由衷期待學生有一天會遇到他自己的貴人,接受這位貴人的幫助和指導。

我,可以溫暖的陪伴他一段時間就好。

但是一直到現在,有時還是覺得好難。

真的,好難啊!我常常回到原本的慣性中,一再犯錯而自責。有好多時候,會陷溺在深深自責、沮喪的情緒中。這時,我總是想起達賴喇嘛的一段話——

我們每天總是有機會對人表達慈悲的。

我在想這個人,有沒有可能就是自己呢?

試著練習「自我慈悲」

就如同這幾年在各地分享,在分享最後的問與答,許多老師常常會提問如果學了「薩提爾的師生對話」,和學生相處時,又破功了,怎麼辦?或者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回到慣性呢?

我的回答是,對自己慈悲一點。

當我們願意正視自己的內在框架和強大慣性,也願意決心改變自己和學生相處的方式,期待自己身為一位老師未來可以用比較慈悲、溫暖正向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時,我們能不能也先這麼對待自己呢?先提醒自己時時刻刻都能這麼溫暖正向的幫助自己。

畢竟我們給不了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如果我不懂得對自己慈悲,又如何對學生慈悲呢?

那麼當我們又陷入自責的泥沼時,我們最該做的是對自己的「自責」不再自責。

接下來呢?

「覺察」自己正在自責就夠了。

這份覺察是很珍貴的,發現自己想改變,卻一再的回到過往慣性當中,不就讓我們更能同理學生犯錯的無助和無力;許多學生會不會也和我一樣呢?他們一樣也知道自己錯了,但很難改過來。如此一來,我們自然而然就更貼近學生的內在了。(責任編輯:鍾清堯)

小檔案|郭進成

1973年出生,48歲。高雄市英明國中教師,《學思達與師生對話》一書作者。

點擊圖片或連結,進入《一堂珍貴的失敗課-老師篇》專題主頁

延伸閱讀

郭進成 郭進成

郭進成

高雄市苓雅區英明國中班導師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現任高雄市英明國中公民教師,及學思達核心講師。自2014年開始向薩提爾對話模式推手李崇建學習薩提爾對話,並運用於師生間的對話。2018年底,受李崇建鼓勵,舉辦「學思達與師生對話工作坊」;至2019年,已帶領超過50場工作坊,參與教師逾2千人次。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