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獨立思考!不只談方法,更要喚起「我」的存在

在3C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多以「表情符號」簡短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事物缺乏長時間的思考。臺北市興雅國中國文與閱讀教師陳珮汝,以自己和孩子的對話為例,說明如何讓孩子做全方面的考量,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現在孩子真難教,自我意識很高,聽不進別人的話。」
「我的父母很難溝通,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每次我說什麼,他們都⋯⋯」
「這群孩子的程度實在⋯⋯,我怎麼教他們都聽不懂,唉!」
「老師教得很難,我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好無聊喔。」

熟悉的對話、類似的情境,總是出現在自己的腦海中、生活中,揮之不去是嗎?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所以當上述情境發生時,到底陳述者有沒有進行思考呢?

每天在多重身分的切換中學習與成長,而孩子們就是我最棒的共學夥伴。

經常在聽到大人們的「陳情」後,我多半不直接回應,而是以「我了解一下」作結。我要了解的是孩子們的感受、孩子們的反應,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穩定的狀態下,打開未曾思考的面向, 幫助他們瞭解自己是如何看待與解讀,進而有意識地改寫自己的認知模式。

「這樣的結果/狀態,實在讓人好無奈啊。」適當的同理,避免過度詮釋而失焦問題。

「如果難溝通/好無聊是個結果,那麼你們想要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他們可以聽我們說完、他們可以不要只用自己的經驗、他們可以教些好玩的⋯⋯」孩子們表達時的主詞都是「他們」,但先讓孩子藉由這個機會將情緒丟出來。當他們停下時,我提醒他們:「如果主控權在『自己』,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唯有「我」的意識存在,思考才開始。

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更要讓他有「意識」思考。孩子們此刻一片寂然,我也耐住性子陪伴他們。等待的長度與留白的寬度才能創造有意識的思考。

等待是磨練自己的心性,留白是創造改變的機會。

透過「慢思考」 引導孩子考量全方面

數位時代帶來便利、快速,卻也放大了人性的不安與焦慮。「快思」帶來的往往只是反應式的思考,其實根本沒有思考,只有「情緒表現」。經常使用 3C 的世代,對於自己的想法多半用「表情符號」替代,這些符號的設計,簡化了人複雜的情緒表現,更弱化了人應有的多樣性思考。要打破慣性,又要避免淺碟思考,適當時機的等待與提問,是心境修練的藝術。

接住對方的心,心緒定了,腦門才有機會打開。而腦門的打開,要像開啟禮物盒般,有四種以上的面向。如果學生擁有主控權,就該從「自己」開啟,之後想到「他人」,再從身邊的他人想到「眾人」,最後更要考量「道德觀」與「價值觀」,這樣的多面思考有助於個體建構合宜的「自我觀」。

以剛才的對話留白來看,孩子在有意識的思考後,會有較全面考量的想法與說法,如:「我們可以等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先試探⋯⋯,再聽他們⋯⋯,然後把自己的想法⋯⋯,最後取得平衡/共識⋯⋯。」、「他們有自己的責任與壓力,我們也有自己的責任。我可以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先⋯⋯然後再看看是否可以幫忙⋯⋯,等到⋯⋯,最後再⋯⋯。」每個嚴謹的想法,都需要「慢思考」的琢磨與拋光,而我們的引導,才能幫助個體做出有意義的行為與行動。

慢是沉澱心情,慢是咀嚼想法,慢是內化知識與修正認知,慢更是智慧的體現。

 

曾經在一次的夥伴交流中,我問:「我們是用心思考,還是用腦思考?」

現場的每個夥伴都有各自的解讀,每個解讀都是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認知。在各自表述中,我挑出一個共同點,請大家思考:「思這個字,在造字法則中,為何『心』比『田』(其實是腦)還要大?」

這個問題背後要引導大家思考的是,當我們忽略心的感受、身體的感知時,所有的理性溝通就是被架空的狀態。所以當我們自己在陳述一件事,若帶有情緒的表述時,我們自己是否能覺察自身狀態?如果能接住自己,我們才能幫助自己往問題的本質探討前進。

以大人自己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我常叩問自己:「這個狀況是我要的嗎?如果是,為何要有情緒?如果不是,我該修正的是什麼?是哪個環節錯了?我為何堅持?我自己心中卡住的關鍵到底是什麼?我能坦承自己的不足、弱點與愚昧嗎?」對自己的思考與提問,才是最好的修練。

將自己的已知套在他人身上,造就侷限。知道自己侷限讓出舞台,就能開展無限。

從日常生活練習   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以母親的身分來看思考,生活對話就是練習大人自己讓出舞台,給孩子在思考中展現「自我」的最好時機。

記得大兒子在小班入學就讀的前六個月,我和外子就陪孩子有意識地思考「選擇學校」,我們希望他先為自己的學習做些心理準備。

那段日子,我們帶孩子參觀三所幼兒園,兩所公托,一所私托。由於公托需要抽籤,所以私托是我們為孩子安排的備案。孩子參觀每一個環境,都是不斷「探索」與「詢問」,他會問:「為什麼有那麼多間教室?」「這間教室是做什麼的?」「這有什麼好玩的?」「哥哥姊姊們都在做什麼?」「老師是保母嗎?」我和外子則是和老師們聊聊課程規劃,了解教學理念。每參觀一所幼兒園,我們都會和兒子聊他「看到什麼?」「吸引他的是什麼?」「如果選擇這裡,他希望在那裡學到什麼?」

他參觀完三所學校,我們陪他比較分析每所學校的特色,再請他根據討論的內容排出優先順 序,最後他的考量是:公托 A、私托、公托B。我們好奇地問他如何決定呢?他分析:「公托 A 好大(因為和小學共用操場,空間大)、好多好玩的東西、老師很好,他喜歡這個地方,但是如果抽籤無法選中,他就選私托。私托雖然不如 A,但也很有趣(他看別人的作品及上課活動),老師也好,而且離阿公家很近,如果你們下班太晚,阿公來接我不用走太遠。公托 B,環境和 A 一樣優,但是距離好遠,阿公不方便, 而且有一個大馬路(馬路是四線道),很危險耶。」

最後,他沒有抽中公托,他去了私托,他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就如自己的期望與設定,而這件事也深深影響他日後發展自主學習的關鍵。哥哥的模式,我也就「複製」在小兒子身上,選擇學校由我們陪孩子一起討論決定。打破「名師與名校」的迷思,為自己的學習做出有意識的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每個學習都是自己的責任。讓孩子成為自己心中的「明師」,為自己的學習承擔,為自己的學習「成師」。真正的自主,就是「我思,故我在」「我在,所以愛」「有愛,學無礙」。

心為身之主,智為行之果。陪伴每個孩子,從「我」的個體「思考」,開展多元面向的視角,在人我的對話與探索中,幫助自己能深思,更能熟慮,並在行動中得到自性的圓滿與安在,此是「我思,故我在」的生活實踐與生命創價的體現!

 

延伸閱讀

陳珮汝 陳珮汝

陳珮汝

台北市興雅國中老師

國文與閱讀教師。​​​​​​​​以「越讀不可思議」帶領上千名孩子從自主學習到跨領域的天賦探索。此系統性課程,從小學至高中已分享上百場。希望幫助國高中師生,在有限的時空下,各自開展終身學習的探究之路。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