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鬥大仙課文爭議:愈低年級的國語文課文,愈不好寫

12月初, 選用翰林版的小二生上的《門、鬥大仙》國語課文,被作家張大春批評為「弱智淺語」,引起了各界不同的討論。長期關注素養與學習的台東大學特教系教授曾世杰也為文以課文設計、閱讀心理歷程的角度分析。

圖片翻攝自翰林國小國語2上課本。

圖片翻攝自翰林國小國語2上課本。

編按:去年小二生上的《門、鬥大仙》國語課文,被作家張大春批評為「弱智淺語」,作者林哲璋提告妨害名譽的判決結果也在近日出爐。檢察官調查後認為該篇文章收錄於小學課文中,與國家教育息息相關,屬公益性質、可受公評之事。比對前後文意,「弱智淺語」是指林哲璋信奉的「淺語藝術」,並非出於辱罵或否定本人,故處分不起訴,林哲璋不服提起再議,但高檢署認為認為全案調查完備予以駁回,林不服向法院聲請交付審判,再遭法院駁回。本文為曾世杰教授寫於去年(2021),以課文設計、閱讀心理歷程的角度分析國小國語文課文的看法。

翰林的一篇課文最近(2021年12月)被張大春指著罵,那篇課文的確有待改進之處,但我這帖子要說明一下,該文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文章的意義,而是幫助初習讀寫的幼兒識字解碼,這樣的課文難寫,提建議OK,這帖子裡也有我的建議,但張大春罵街式的語言,就請省了。

課文有識字學習目標,也需要兼顧文章的意義性

翰林的這篇課文的目標生字有「門、悶、問、間、閒、闊、開、閃;鬥、鬧」等,出場的角色有門大仙、鬥大仙、心大仙、人大仙、日大仙、月大仙等,可以看出本課的是主要教學目標是「識字」與「部首」,應是想達成108國語文領綱在第一學習階段的4個學習表現。

把部首(或部件)相同或類似的漢字放進課文裡,讓學生可以成串習字並發現部首(或部件)的功能,這種教學方法叫「集中識字法」。

四川、黑龍江和香港的部分語文教材,使用集中識字法教材已經幾十年,在台灣,集中識字法零星散見在民間(如永齡基金會)編製的敎材及學者的教學實驗研究,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教學法有助於兒童發現漢字的組字規則(orthography),識字教學效能佳。這樣的教材,除了識字解碼的功能,最好能顧及文章的意義,但很可惜,因為重重限制,許多集中識字法的課文難以兼顧文章的意義性。

編寫低年級國語課文的挑戰

低年級教材的設計要考慮小朋友口語詞彙及識字量有限、注意力短暫、先備經驗不足。因此,理想中的課文,教學目標字要查常用字頻、要儘量讓前幾課的目標字在課文中重複出現、要教字音字形字義,課文內容必須是兒童熟悉、覺得有趣、具教育意義。而且理想上,教學目標應層層相扣、語意連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要達成這麼多目標,還只能用極短的篇幅(通常在150字以下)達成,對寫課文的人是一大挑戰。如果再要求「文學性」,就難上加難了。

我從中文閱讀心理歷程的角度來看,翰林這篇課文最大的問題在於「內容陌生」及「語意不連貫」,這造成了讀者「工作記憶負荷過重」,因而可能產生閱讀困難。

如果文章不熟悉的概念太多,我們閱讀時,就會發生理解困難。就好像最近的一篇報導充斥了了太多元宇宙、狗狗幣和區塊鍊之類的科技詞彙,我居然無法讀完一樣,「大仙」並非小朋友的日常詞彙,連續出現六個以部首為名、沒有具體意像的大仙,小朋友讀不懂並不意外。讀不懂,學生字時,「兒童對文章的理解」就難以對「識字」有所助益。

嘗試「集中識字法」課文值得鼓勵 也待改進

另外,課文第一段課文說,鬥大仙和門大仙在鬥嘴,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第三段鬥大仙突然就帶水果向門大仙道歉,這裡的轉折太過突兀,也會造成理解困難。看起來,作者為了想多介紹幾個生字和部首,顧此失彼,把文章的可讀性犧牲掉了。「善用先備知識,加強文章連貫」,是我給編輯團隊的建議。

底下是我十幾年前為永齡基金會國語文補救教材撰寫的集中識字法課文。這篇剛好100個字的課文裡,目標部件是「木」, 32個字有木部件,由8個目標字組成(本、森、林、樹、村、棵、材、板)。文章的內容和環境教育有關。我希望這篇課文兼顧了集中識字法的優點、文本可讀性、有教育意義的內容等元素,故事意像清楚,小朋友一聽(還不識字時,先聽老師範讀)就懂,對課文裡的文字學習才能發揮提升的效益。

《森林哭了》

我們的山,本來有森林。
森林裡,本來有許多大樹。

有一天村子裡開了木材行,
人們開始上山砍樹。
大樹一棵一棵倒下來,
一棵一棵被做成木材和木板。
十棵、一百棵、一千棵、一萬棵、一百萬棵。
大樹哭了,森林哭了,山也哭了。
現在山上沒有森林了,
我也想哭了。

(作者:曾世杰)

像翰林這樣把集中識字法融入課文,應該是教育部審定國語文教材中第一次。在課文裡教部首、部件、組字規則,小朋友將來可以用這個策略認識更多新字,這是值得鼓勵的。

但如前述,這篇課文有其教學目的及兒童發展的考量,我也認為它的確不夠完美,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但張大春先生批評這篇課文「是言不及義的瘋話;也是國語文教育全面退嬰化的證據」,還用「低級無明的文章」、「弱智」的字眼攻擊,以他在江湖上的地位,幾近對教科書發展者的霸凌。張先生大概不知道美國低年級英文教材,到處都有 “ A cat sat on a mat. That cat is not sad. ” 的無厘頭可解碼課文(decodable text),從張大春鼻子高於眼睛的角度,大概也是低級文明、退嬰的證據。張先生謾罵、指摘他不懂的領域並非單一事件,遺憾美麗的語文落在他的筆下,變成潑髒水的工具。

*本文授權刊登自曾世杰臉書,請勿擅自轉載

延伸閱讀

曾世杰 曾世杰

曾世杰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理事長,長期關注素養與學習,曾深入偏鄉陪伴中小學生學習,有四年的精神科臨床心理師經驗。專長:教學研究、補救教學、閱讀素養、情緒障礙與輔導。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