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偉瑩:設定「關鍵理解」引導孩子掌握事實背後的原理

父母與老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陪伴者,更是重要的提問者。藍偉瑩老師舉例:透過提問,能讓孩子更仔細探索自己的好奇,思考現象背後的意義。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2022教育年會|為幸福而教
9/24 藍偉瑩x佐藤學跨國連線演講主題「學習共同體 為幸福而教」 免費報名

提問不僅是要取得答案,更要取得有意義的答案。掌握好每一次提問要發展的「關鍵理解」,才能讓提問不流於發散,不只是停留在事實的理解,更能聚焦在深層的意義。

提問也要有次序的引導孩子思考,不僅有助於孩子進行探究,更間接培養起嚴謹的思考習慣。

關鍵理解 是什麼?

為了便於溝通,我將老師在思考過單元特性與學科本質後,設定學生於該單元將習得的抽象度最高、涵蓋性最大且可遷移的意義稱為「關鍵理解」。

使用「關鍵」一詞,代表學習內容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理解」一詞,則是表示真正能掌握與運用事實後的原理原則,並能辨識出符合這個原理原則的事實。

有一次,我陪一位老師分析一篇課文〈孫悟空借芭蕉扇〉,這篇文章不僅描述孫悟空與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的緣由與經過,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文章中標示出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與第四幕。

每一幕開始都有一段描述,描寫著事情發生的地點與相關人物,並在每個人物的名字後方都注明其表情、動作以及對話內容。很明顯的,這篇文章不是故事,不是小說,也不是單純的記敘,而是劇本。

分析課文時,我問老師:「如果是劇本,在國語文課程中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學會什麼? 掌握什麼意義? 為什麼劇本需要寫這些? 誰需要讀劇本? 這樣的表達要達到何種功能?」

很多老師經常疑惑:「在規劃這樣的課程時一定要讓學生們演戲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你如何設定「關鍵理解」。

如果是掌握劇本的表達結構與溝通功能,那麼或許不用演戲,更能符合學習的目的。例如我們可以安排學生一起讀劇本,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旁白,有的人是負責道具與布景的,有的人是負責催場與控場,有的人是演員。大家透過讀劇本,確認自己所負責的部分,一起實際走一次流程。

因此,重點不在演戲達成的效果,而是了解劇本為何會是這樣的表達方式,又能促成了什麼溝通的意義,進而了解到,每一種應用文,都用於不同的情形與需要

學生如果能產生這樣的體會,未來就能遷移與延伸到將來學習其他種類的應用文,能夠更有效的思考與了解到課程背後的「關鍵理解」。

如果能夠掌握課程單元的「關鍵理解」,不僅讓各種重要內容間的關係更清晰,也更知道這些知識的學習最終要引導至何種發現,形成什麼樣的理解,那麼教學流程的邏輯將會更加順暢。

關鍵理解 如何決定?

既然「關鍵理解」的存在對於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這麼重要,那麼該如何決定呢?

  • 一種方式是分析該學習階段學生應該要掌握的意義,以及這個單元最能夠實踐的是哪個部分。
  • 另一種方式是分析這個單元在學科的定位,涉及哪些學科的知識、技能或態度,以及在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下,這個單元需要實踐的是哪個部分?

前者出現在相對依賴文本或以能力學習為主的學科,而後者則是知識結構較強的學科。

「關鍵理解」不能只是用一個名詞來代表,我們常會遇到能記住與說出專有名詞的孩子,還能背出老師提供的定義,但卻無法在真實情境中發現這個「關鍵理解」的存在,甚至在解決問題時,也無法判斷出應該運用這個「關鍵理解」的意義來選擇策略、安排步驟、預期與評估結果。

因此,「關鍵理解」必須是對於意義的一段完整說明,不是由老師提供,而是由學習者綜整探究的發現,並以他們的語言層次做的說明。

關鍵理解 常見的決定方式

方式一:由上而下

對於文本或概念的掌握清楚,可直接決定「關鍵理解」後,再分析習得「關鍵理解」的過程需要習得的具體事實、抽象概念等。

比如說,綜合領域在國小階段談壓力的自我覺察,有些老師在還沒有閱讀課本與課程綱要的資料之前,便依據經驗決定「關鍵理解」是從情緒反應找出引起情緒的人、事、物,並釐清人、事、物對於自己的影響。

當定下「關鍵理解」後,便可以開始設計課程,安排教學活動與提問。

方式二:由下而上

先對文本或概念進行分析,再藉由具體事實與抽象概念的分析,提取出抽象度最高、可遷移的「關鍵理解」。

同樣以國小階段的綜合領域課程為例,有些老師會在閱讀完教材中所呈現的事實與課程綱要的資料後,思考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決定「關鍵理解」為覺察與辨識自己情緒的變化,並以正向態度與思考來面對。

「關鍵理解」的決定取決於學科的專家思維與學生的發展階段,多數情形下,我會建議運用方式二,透過前面提出與解析「關鍵理解」,才能避免因為自己的自動化或是習慣,而框限了發現其他結果的可能。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藍偉瑩 藍偉瑩

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科學教育博士,曾任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現帶領瑩光教育協會走遍全台校園,協助老師發展課程與教學知能,也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