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媒體識讀課:從疫苗謠言看網路假消息成功的5個原因

【曾多聞專欄】新聞常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致死」的消息,但這些訊息究竟可信度高不高呢?旅美專欄作家曾多聞從疫苗謠言為例,分析了網路假消息容易成功的5個原因!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美國於本月初開始對5至11歲兒童施打COVID-19疫苗,網路上立刻出現了許多關於兒童打疫苗後死亡的假消息。事實上,目前並未有施打疫苗致死的病例,據美聯社調查,社群媒體上流傳甚廣的一支影片,影片中的孩子事實上是在2020年的肯亞暴動中被踩踏重傷致死,並非謠傳的接受疫苗注射後痙攣而死。

儘管如此,許多家長對這些假消息深信不疑,住在新墨西哥的26歲年輕媽媽克里斯蒂娜(化名)就說,自己會「不惜發動戰爭」來阻止孩子施打疫苗;住在北卡羅萊納的40歲媽媽菲比(化名)也強烈反對讓孩子接受疫苗注射。繼加州政府率先宣布公立學校學生必須注射疫苗才能返校上課以後,北卡州政府考慮跟進,菲比表示如果州政府通過疫苗令,她就會讓孩子休學。

克里斯蒂娜和菲比有許多共同點:她們都很注重孩子的健康,參與社群媒體上許多主張自然療法與健康教養的社團,並且在社團裡被說服疫苗對人體有害。克莉絲蒂娜坦承,雖然有時候也覺得網路上一些消息難以置信,但這些消息仍然令她產生焦慮情緒,而情緒往往是沒有邏輯可言的。

專家指出,許多網路上流傳的假消息,都有強大的心理學根據,能對閱聽人的情緒產生重大影響,即使相信科學的人也難免被迷惑。

作為一個數位時代的網路公民,我們需要教育自己、也教育孩子對網路假消息的運作有所認識。為什麼網路謠言總能說服特定人群?觀察疫苗謠言,就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鼓勵懷疑權威

許多網路謠言的製造者首先會挑戰傳統權威(例如政府、醫療專家、主流媒體)的可信度。在一個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專家、不相信媒體的社會裡,人們自然就會去尋求其他消息來源。但大眾在心理上仍然需要權威引導,這時候網紅就取代專家成為新權威。

自我標榜為真相的追尋者

在瀰漫著不信任氣氛的社會上,許多網路謠言製造者自我標榜為真相的追尋者,甚至會製造自己長期被主流權威消音的假象。主張疫苗致命的美國網紅 Heather Shields 就貼出自己嘴巴被貼住的照片,聲稱「像我這樣的人都被消音,因為我們才是真實的聲音」。

把科學證據自論述脈絡中除去

數位時代的網路公民不是笨蛋,許多人都很關注最新科學的發展。但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很多人其實跟不上,一句話的語氣甚至比這個研究是否有做到3期、是否經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還來得更有說服力,這時候網路謠言製造者就可趁虛而入。

投閱聽人所好

反疫苗社團會聚集愛好自然療法的人群,自然療法沒問題,反疫苗是反科學,但兩者之間只有混沌模糊的一線之隔。競選期間針對特定候選人攻擊的假消息也會吸引有特定政黨傾向的閱聽人,離譜的消息在反對情緒的催化下也變得有說服力。

建立社群感

相較於傳遞乾巴巴事實證據的傳統機構,充滿謠言的網路空間反而讓社團成員覺得自己受歡迎、被重視。例如在幾個最大的反疫苗社團裡,很多人都被一種開放的氣氛鼓勵著,跟其他社團成員分享自己採取哪些另類療法來取代疫苗,厚厚的同溫層就這樣形成了。

延伸閱讀

曾多聞 曾多聞

曾多聞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旅美教育記者,曾任職美國國家廣播電台、洛杉磯第18頻道,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用繪本學STEAM素養》、《記者媽媽的數位教養力提案》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