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課最重要的事:教導「生活技能」以補「心」

這樣的考量不是沒有道理。不僅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提醒,學生要身心安適,融入新的環境,才能安穩地打開學習的天線,接收各種學業新知。孩子們的調查,也證實同樣的心聲。

可以透過家庭、或是孩子生活中會遇到的社區成員,一起在互動中演練相關的經驗,進行社交與情緒學習。shutterstock

可以透過家庭、或是孩子生活中會遇到的社區成員,一起在互動中演練相關的經驗,進行社交與情緒學習。shutterstock

匆促停課後回到學校開學的學生們,此時最需要的不是補「課」,而是補「心」!但是該怎麼補?OECD 和美國智庫的調查與研究,找到了父母和學校可以一起努力的方法。

馬上下載!3種讓實體/線上課更活潑的教學資源

各國學校已經陸續開學、復課,不過,師長們此時最關心的,不是怎麼追上落後的課業進度,而是守護學生的心情與心理健康,幫助他們重新適應回到學校的生活與種種挑戰。用現在流行的關鍵字來說,叫做「社交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這樣的考量不是沒有道理。不僅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提醒,學生要身心安適,融入新的環境,才能安穩地打開學習的天線,接收各種學業新知。孩子們的調查,也證實同樣的心聲。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青年真相」(YouthTruth)2021年針對美國19個州、585所學校、超過20萬學生的年度調查,去年有49%的學生表示,他們的身邊有個大人可以深談,但今年只剩39%學生;有老師能夠伸出援手的孩子,也從去年的43%降到今年的28%。這樣的現況導致4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造成學習的障礙,比去年的39%明顯增加。

社交情緒需求 大大影響學習成果

但是,心理健康或情緒與社交學習的概念很抽象,範圍也很廣,從社交能力、情緒管理技巧、應付周遭的環境變化與事件、到負責任得做決定、與人建立關係,都是近期被納入這類議題的內容。要怎麼幫助孩子,才能讓心理更健康?

因為疫情而常常一起宅在家,近身觀察孩子一年多的父母,有明確的新解。

非營利機構福特漢姆研究所(Thomas B. Fordham Institute)針對家有幼稚園到12年級學生的2,000名家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家長們認同,孩子們必須先滿足社交與情緒等需求,才能夠發揮學業上的潛力。

但是他們不喜歡「社交與情緒學習」這個詞。因為爸媽們雖然了解這些觀念,對這個新興流行的詞卻不太熟悉,甚至覺得有點故弄玄虛。

在父母的腦海裡,明明都是在講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適應與生存法則,但他們希望聽到更具體且廣泛的描述,也才知道老師究竟期待什麼,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怎麼做,自己可以如何配合、幫上忙。

社交情緒教育 等同學習生活技能(life skills)

調查問了父母,他們喜歡、或是肯定那些用詞、覺得具有正面的意義來形容這些孩子們的人生需要的生存能力。爸媽們非常務實地選擇了「生活技能」(life skills),也高過大家熟悉的 EQ、品格教育、正向發展、全人發展等詞彙。「社交與情緒學習」只比一樣虛無縹緲的「軟實力」(soft skills)好一點,而且兩者都被父母們負面看待。

在調查中,爸媽們也明確表達了,他們眼中的孩子,在心理發展上需要的生活技能,包括:設定目標、樂觀地面對與接受挑戰、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控制情緒。

福特漢姆研究所的報告還指出,父母們不喜歡「社交與情緒學習」這個詞,也因為它常常被政治化,變成泛政治貼標籤的工具,任意指責人們對特殊少數族群歧視,傷害他們的感受,甚至導致社會分裂。

而事實上,孩子們非常需要這些教育。父母們被問到,對孩子們最重要的學習領域有哪些時,前十名有一半屬於社交與情緒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理解和解決問題、對自己的行動負責、溝通與人際相處技巧、自信心、以及自我激勵,它們跟技職教育、閱讀、科學、電腦科學等領域一樣重要。很多人都是做了這些調查,才恍然發現,原來社交與情緒學習的範圍,遠遠超過「社交」與「情緒」!

健康校園文化 用教育對抗寂寞 

這份報告因此提出建議方向,讓老師和家長們合作,在新學年、疫情威脅猶在的脆弱時刻,一起守護孩子的心理發展。

過去,學校比較重於傳授知識,當孩子有行為或心理的問題時,很多老師會把問題直接轉給家長,認為這些問題多是來自孩子的成長環境和過程。但事實上,教育的確是化解心理問題與寂寞、焦慮的好方法。OECD 的「用教育對抗寂寞」(How can education help fight loneliness)報告指出,因為教育把各種不同的人帶到學校,讓大家互動,學習社交技巧,並且接觸到一些對一生都有意義的活動。

福特漢姆研究所的報告建議,除了目前常見、具體的輔導計畫和課堂討論,也要使用間接的方式強化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免偏廢其他學習的課堂時間,招致家長的疑慮。例如,置入在學校的規範、教學政策中,或透過閱讀、活動等方式,讓孩子了解行為規範,練習這些技巧。

OECD 的報告也舉例,學校可以提供增加互動的空間、支持學生的社交活動。除了看到個別學生的問題,還要看到整個文化與背景,讓學校強調社交、幫助孩子交友的文化與做法。

另一個助力是老師,因為老師們也看到孩子的健康問題,所以不要把老師只當成是教學業的資源,也可以教老師如何輔導孩子,鼓勵孩子說出感受。此外,還要讓老師在學校彼此互動與交流、合作,因為老師的工作通常是獨立完成的,很多老師通常也各忙各的。當老師間有好的交流和合作,示範好的社交與情緒技巧,才能給學生好的榜樣,從觀察中學習。

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家庭、或是孩子生活中會遇到的社區成員,像是運動教練、同儕、孩子間的領導人物,一起在互動中演練相關的經驗。

延伸閱讀

黃敦晴 黃敦晴

黃敦晴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特約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