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我絕對不要成為一位老師!

長期投入 PTS 教育的緯中老師,撰寫過一則又一則陪伴孩子成長的暖心故事,現職開平餐飲學校關懷老師的他,其實也曾有過一段對教育體制失望的過往。然而,從信誓旦旦地發下豪語「絕不當老師」,到中年轉行踏上「非典型老師」的教師之路,是什麼樣的契機和生命經歷,改變了他?

圖片提供:吳緯中老師

圖片提供:吳緯中老師

就算拿所有人來交換你,我也不願意 

小學一年級時,我喜歡坐在爸爸野狼機車前方的汽油箱上,衝著沁涼的風,得意地像自在的飛鳥。那大概是自我意識初期萌芽的階段吧。當時的我被優異的堂表兄姊們圍繞,開始注意到彼此的差異和特性。我彷彿預見了幾年過後,他們在台大、師大、清大傑出的表現。 

「表姊成績常拿全校第一名;表哥打電動永遠打敗我;堂哥常說出一些很聰明的話。爸~如果⋯⋯可以拿我去交換一個堂表兄姊們中的一人,你會選擇誰?」 有一天,我努力組織有限的言語,稚氣地詢問爸爸這個現今想起極盡天真,卻也略顯世故的問題。 

「你就是你,你是我的兒子。就算拿所有人來交換你,我也不願意。」坐在身後的爸爸,頂著獵獵的風,好像一座高遠蒼鬱的大山,用聽起來滿不在乎的口吻回答我。 

我沒有回頭,怔怔望著遠方,繼續陷入自己的若有所思,似懂非懂地咀嚼爸爸的話。 我想,那天如果我轉向爸爸,也許我會看見他的神情有一絲顫動、一些不安,腸枯思竭地尋找適合的語句,嘗試安撫那多愁善感的兒子纖細的神經。 

那天,一顆信念的種子埋入了我的心底:我,是無法取代的;我,有我自己的價值,我,不會是個多餘的存在。 

但這些年來,在教育的第一線,我聽見了許多孩子們酸楚的真實心聲:

  • 我找不到每件事的意義⋯⋯
  • 我是孤獨、落單的邊緣人⋯⋯
  • 我是不被喜歡、被霸凌的⋯⋯
  • 我不知道怎麼和別人互動⋯⋯
  • 我是多餘的⋯⋯
  • 我是壞孩子⋯⋯
  • 我找不到目標⋯⋯
  • 我沒有力量改變⋯⋯
  • 我不值得活在世界上⋯⋯

每個聲音,都是一個生命無望的呼喊。價值感、目的感、意義感、成就感,在這一代的孩子身上被大大地遺落。

在學校教育一路的成長經驗中,我發現自己也有同樣的心聲。我在學校中找不到學習的意義、自身的價值,反而是在學校外的許多體驗,和畢業後的跌跌撞撞做中學,才讓我緩緩站穩身軀,並讓小學一年級落下的那顆種子有機會發芽、茁壯。

畢業後,我絕對不要成為一位老師!

高中畢業時,我說不出來自己的目標、夢想。但我很清楚一件事,我這一生,如果可以讓我選擇,我絕對不要成為一位老師。

經過了小學、國中、高中12年的校園生涯,我如同被壓榨枯乾的作物。終於熬滿畢業後,回頭面對學校的心情,就好像《阿波卡獵逃》中逃離瑪雅文明禁錮的一家人,只想不顧一切地奔離校園。我不想要面對如此多受到壓抑的年輕臉龐,在最應該綻放青春和熱情的時候,受到最多的填鴨與限制。

然而,踏入社會幾年,在做過幾年網路行銷、社群媒體經營、編輯文案後,工作內容漸漸與真實的人群斷線,我突然覺得茫然、若有所失。

33歲那年,受到開平餐飲學校招募老師的文案吸引,字字打入我的心坎。上頭寫著,除了本科的專業之外,學校在尋找「非典型的老師」。所謂的「非典型」,我看到下方簡單的說明:「是願意和學生建立關係,並花時間陪伴孩子,與他們對話的老師。」 

也因為那些年在教會中陪伴青少年,喜歡那種與孩子真實的連結,帶來意義與改變的過程;我便毅然轉換人生跑道,決心離開辦公桌,不再和「電腦」打交道,而去與真實的「人」打交道,成為了菜鳥老師,也就此開啟了一場絕妙的教學旅程。 

我想,在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太少被看見、被陪伴。成為老師,也是對過去無奈的學習生涯的一種反叛吧。 

菜鳥老師的震撼教育:「你不許教學生!」 

第一個月當老師,是我教師生涯中最挫敗的時期。 

每夜下班回到家,就認真預備教材到凌晨,太太都戲稱我是「備課漢」,但隔天當我帶著睡不飽的身子、熱血的精神進入課堂,振振有詞地開口上課時,孩子們的眼神卻個個空洞渙散。睡覺的、滑手機的、聊天的,教室成了露天的菜市場,喧囂滿天。

我愈拚著命準備,孩子愈是麻木。他們對課程沒興趣,對我的滔滔無感,我和他們之間隔了一層穿不透的薄膜。一間教室,兩個世界。

在我快要撐不住,懷疑自己是否不適合當老師時,有一天夏創辦人(PTS 教育創辦人夏惠汶)找我們那一年的新進教師吃飯。在他面前,我們這些老師也都成了學子,親密地喊他「夏杯」。 

在微笑輕抿嘴唇,聽我抱怨完苦水,覺得自己沒有做好後,夏杯沒有安慰我,而是火上添油,補一句:「是的,你一定會做不好。」

看著我狐疑的臉,他問我:「緯中,來到這裡,你想當個學習者,還是表演者?」夏杯說,重點在於心態,若你是學習者,就會從每次的經驗反思、成長;若你是表演者,事事都要求要做滿做好,一個瑕疵就會將你打敗。

接著,他給了我一個「功課」。 

「你必須忍住好為人師的欲望。從今天起,你不許教孩子。如果學生都沒有準備要學,為什麼你要教他呢?」夏杯漸漸收起笑意,認真、嚴肅地說。他頓了一頓,又說:

「學校沒有教答案的權力,
只有支援小孩學習的權力。」

這句話如雷貫耳,我在腦中快速反覆思考這句話。當時的我似乎捕捉到一些什麼,卻又說不出來是什麼。

「如果老師都不教,那學生要怎麼學,他們要學什麼?」我開始向下探問。夏杯回我:「老師的『不教』只是表象的手段。在『不教』的後面,老師其實做了很多。」他臉上的表情舒緩下來,在他看見人真的想學習時,他總會露出這樣溫和慈藹的面容。他說:

表面上,PTS 教育(PTS Education)的老師看起來一點都不忙。因為學生都會說,事情都是我們做的、都是我們自己學會的,老師什麼都沒有做。但就像湖面上鴨子划水,水面上的身子不疾不徐,優雅地向前滑行;水下腳上 的蹼卻來回翻攪,絲毫不休息。

在這樣的教育下的老師,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教,而是營造學習的氛圍。當學生不想學的時候,老師要透過對話、陪伴,「引誘」他想學。當孩子想學東西時,他就自然會長出力量,找到方法學習。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吳緯中 吳緯中

吳緯中

台北市私立開平餐飲學校國際部關懷老師

非典型教師、創新教育一線玩家,近年來致力於發展並開發國際教育、雙語教育的新可能。過去對體制失望,曾立志「這一生絕不當老師」,成了老師之後才發現,真正的教育不在於準備一個個完美的課程,而是全心面對一位又一位的孩子。著有《合作課:從我到我們的團隊練習》、《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啟動學習的9大關鍵字》、《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