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輔導時間變「逃課」:學生心情差,一定得立即輔導?

「立即輔導」不僅常讓老師們的計畫被打亂、無法休息,也有機會成學生變相的「逃課藉口」,短時間看似有益,實則反而有害!心理諮商師林維信分享了4個訂定輔導時間的大原則,告訴大家哪些情況需要「立即輔導」,才是對學生真正有益?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學生哭喪著臉來,搞不好眼眶還泛著幾滴淚,囁嚅地說:「心情很難過,下一節課沒辦法上,老師我可以現在跟你談嗎?」遇到這種狀況,會燃起一些輔導老師心中的天人交戰。

「他現在很難過,要逼他去上課是不是太殘忍了?」

「我想他是很信任我、很信任輔導室才鼓起勇氣前來的吧。我現在拒絕他,他以後會不會就不再求助了?」

當你出於關愛,撥冗陪他談一節課,還特地為他跟那節課的老師請公假。卻發現某幾個特定學生,越來越頻繁地「心情不好,一定要馬上跟你聊聊」。

不僅你自己的計畫常常被打亂,無法休息,連其他任課老師也在抱怨學生是不是趁機逃課。

「可是,他看起來心情真的很不好,我該怎麼辦?」變得在學生和同事之間左右為難起來。

面對類似難題,其實我們在心裡最要把握的原則是:

「怎麼做,對這個學生是最有幫助的?」

換言之,某些情況立即跟學生談,短時間看似有益,實則反而有害。
以下我想分享幾個訂定輔導時間的大原則:

1. 學生頭一次主動求助,至少跟他談10分鐘

這10分鐘是用來短暫接住他情緒,讓他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或困擾是有人重視的。對某些兒童、青少年來說,鼓起勇氣向師長求助,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些難以啟齒的議題(而許多重大議題往往難啟齒,例如:被性侵、家暴)。如果師長在忙、請他下一節課再來,或許他就不再求助了(他會告訴自己:「我的難題沒人會在乎!」)。

所以面對主動求助的生面孔,我們都會提高敏感度。即使短暫的10分鐘,學生可能還不會揭露他真正想談的議題(他可能先丟一些小問題來測試老師是否可以信任)。但我們留給他「關心學生」的印象,他就有更多再次求助的勇氣,我們就會減少很多漏接的可能。

如果你判斷學生的議題有危急性(特別是兒少保護通報事件),就排開下一節課跟學生直接晤談;如果非危急,在這10分鐘裡我們不多問問題(問越多,情緒會走越深,平復情緒的時間會花更長),僅做情緒同理,簡單了解他要談的是哪方面的議題,並表達:「我想跟你約一個可以好好晤談的時間,能不被其他外務打擾、專門屬於你的時間,我想跟你一起面對你的難題。」直接約好往後可以每週固定晤談的時間。

接下來用幾分鐘的時間靜靜陪他平復情緒,再送他回課堂上課。(上述做法適用在有固定課表的國中小,有些高中或大專院校,可能會先進行初次晤談 Intake ,在此不贅述。)

2. 第二次晤談就要開始固定時間

這個原則不只對輔導老師有用,對導師或其他想幫助學生的教職員一樣有用。為了學生好,也為了自己不會耗竭,以固定時間作為界線對彼此都是重要的。

如果老師常不固定時間跟學生談話,學生也會在心裡反過來要求老師:「在我想談的時候就立刻談,在不想談的時候我就不來」。如此,學生當然會挑他不想上的課才來。而且抱著這樣的心態談話,投入程度也差。甚至演變成想休息下課就擅自結束晤談,想繼續聊就不肯回去上下一節課。

因此,每周固定約哪一節課來談,有明確的鐘聲做起迄,就能明確讓晤談變成規律,大幅減少踩線的空間。學生在其中也能學習尊重約定承諾,學習遵守時間和人際界線。老師才有辦法計畫自己的時間,安排適當的間隔休息,避免耗竭。

3. 學生不肯去上課,按照學校規定處理

這種情況就如同學生在操場遊蕩不進教室般處置。如果老師勸告不聽,就只能請學務處協助。當我們明白告知學生上課鐘響,五分鐘內就要趕快回教室,學生不從,我們可以這樣對學生說:「因為這節課不是你的晤談時間,依照課表你得回教室上課,不然我們就會違反學校的規定。即使我是老師我也不可以違反規定。規定上會由學務處處理不進教室的學生。我希望你明白我很想跟你談,但得要在約定的課堂才能請公假。」

不用擔心學生會恨我們。如果他真的把輔導時間當成逃避課堂,由於學務處介入讓他一段時間不想再踏進輔導室,未必是壞事。只要我們在平時仍主動保持對他的關心,當他準備好接受固定時間的規定時,他會再次走進輔導室。

倘若他是因為一些問題而被其他老師要求來輔導,那也由不得他說不。到了約定的時間堅持不來談,就請學務處協助帶他來(因為晤談,在課表上也算是一堂「課」,雖然輔導上會盡量少給規定多給彈性,但不代表他可以「逃課」)。如此被帶來的學生,勢必會臭臉相向,但只要我們標準一致且是真心關心他。時間一久,他能越來越配合約定的時間。

4. 什麼樣的情形可以破例讓他不上課?

(1)情緒崩潰

像是大哭。偶一為之的大哭可以讓他待在輔導室平復。但頻率太高就要去判斷學生是否有情緒疾患的問題,或是身處於太高張力的環境(例如:校園罷凌、家暴)。得根本從生理醫療、環境改善去積極處理問題。

長期性的憂鬱,除非有自殺風險,不然還是讓學生回教室。但可以協助溝通任課老師給予學生彈性,給他時間在自己的位子上平復情緒,而不用馬上跟著班上做課堂學習。如果有很高的自殺風險,該考慮的已經不是待在輔導室,而是住院治療。

因為待在輔導室也無法全天候有老師盯著,即使輔導室都有老師坐鎮,也難保高風險學生一個箭步就去做危險的事情。在這種極端的情形下,透過住院才能有周全的安全。

(2)情緒暴走

這類學生此刻需要的也不是晤談,而是需要讓他冷靜。冷靜空間亦不宜設在輔導室裡(看更多:什麼是校園「冷靜區」?收起大道理,這樣擁抱孩子的壞情緒)。

最好在無人、無雜物的空教室讓他冷靜(但要有人陪同),沒有東西讓他破壞、給予刺激,他只能學著跟他的負面情緒共處。這個空間最好不要太舒適,否則他會很想常常來此「冷靜」。

學生頻繁不照約定就想用正課談話,還是要從其根本的行為模式去改善。

從觀察裡思考:

他為什麼不想上課? 
他有沒有逃避責任的慣性? 
他是否想吸引我的注意? 
如果造成老師之間的矛盾,他是否能從中得利?
像是某老師一罵,他就心情不好「不能」上課,是否能給別人「該老師太嚴格」的印象?
如果他能藉此待在輔導室,是否會讓別的老師對輔導室有怨懟,最終導致被禁止來輔導,就可以顯得他很可憐、在學校得不到善待?

以上的狀況雖能從固定時間來減少學生可以操作的空間。

但倘若在晤談中能直接處理他這種想被關注的需求,並在學校系統中讓多數老師更了解他這種行為模式(透過個案研討之類的會議),就能從根本減少「把學生從輔導室趕回教室」的衝突場面,最終就能將晤談時間回歸到輔導本質上。

畢竟,學生真能從輔導時間裡獲益,才是一直以來我們最大的初衷。

*本文轉載自林維信心理師粉專文章為作者提供內容,不代表親子天下立場

延伸閱讀

林維信 林維信

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