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園霸凌低齡化成警訊,小二生成霸凌高峰群

「同學把我當空氣,像是根本沒有我這個人一樣。有時會把我的東西藏起來,到處造謠,謠傳一些我根本沒說過的話。當然偶爾也有拳腳相向的暴力行為,但更常出現的是這種無視我、惡作劇的霸凌,它隨時存在,根本無法擺脫。」 曾在國小二年級被霸凌、現已活躍於電競產業的永...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今年三月份,日本傳出國中女生失蹤,最後被發現早在二月即凍死在零下17度的雪地裡。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背後,是殘酷惡質的校園霸凌。近年來,日本校園霸凌事件持續增加,甚至出現低齡化趨勢,年幼天真的學童,為何難逃霸凌傷害,甚至成為加害者?

「同學把我當空氣,像是根本沒有我這個人一樣。有時會把我的東西藏起來,到處造謠,謠傳一些我根本沒說過的話。當然偶爾也有拳腳相向的暴力行為,但更常出現的是這種無視我、惡作劇的霸凌,它隨時存在,根本無法擺脫。」

曾在國小二年級被霸凌、現已活躍於電競產業的永田大和,在接受日本《不登校新聞》總編輯石井志昂訪問時,透露上述自身的遭遇。

《不登校新聞》是日本專門報導校園霸凌受害者經驗、採訪「不登校」(拒學)學生成長歷程的媒體。報導中,有不少案例是從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即因為同學的言語霸凌、排擠,而「不登校」放棄上學。

相較於暴力霸凌,透過人與人的溝通聯絡,來進行霸凌的「溝通操作型霸凌」,有著「不容易被發現」的特點。其攻擊性和帶來的傷害,難以留下客觀明顯的證據,但對受害者卻足以造成深刻的心理痛苦。

小學低年級 輕度霸凌好發高峰

這種陰沈晦暗的霸凌方式,過去被認為較常發生在正值青春期的國中階段,但近年來,連看似天真可愛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也開始出現這樣的霸凌。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即台灣教育部)統計,2019年度全國61萬件校園霸凌通報案件中,數量最多的前3個年段,分別出現在小學一到三年級。與10年前高峰期集中在國中一年級的趨勢明顯不同。而國小最常出現的霸凌行為中,口語嘲弄、威脅占6成以上,假裝在玩卻趁動手打人的霸凌約為2成、刻意排擠則有1成左右。

日本教育界對霸凌低齡化的趨勢,分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因為2013年起通報案件的定義改變,排擠、惡作劇等輕微案件也被列為須通報案件,因此人際互動仍處於摸索、不穩定階段的國小低年級,通報件數激增。

另一個原因在於,現代孩童所承受的壓力正大幅加劇。「會對較弱的同儕出手霸凌的加害者,未必是個性很壞的孩子,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是從小就累積了過多壓力。」關注學生霸凌長達30年以上的兒童福利工作者西野博之指出。

好孩子也成為霸凌加害者

低年級孩子的壓力何來?原因指向「早期教育」。許多家長迷思「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從幼稚園階段就為孩子提早安排過多學習課程,讓孩子毫無喘息的餘裕。

加諸於現代孩童身上過多的約束管理,也是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例如,為了班級秩序管理,許多老師明定多項班規,採取違反者計點、連坐等罰則,讓孩子備感壓力。從小就被規則嚴密束縛的孩子,卻可能出現反效果,表面上是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私下卻會對同學霸凌。

萬一自己的孩子成了被霸凌對象,父母該怎麼辦?石井志昂提醒,父母一定要避免自己先入為主地判斷「只是小孩子在玩!」「不需要大驚小怪吧!」他認為,父母最重要的對應原則是,優先確保孩子身心安全。

父母的3個觀念 保護孩子身心安全

日本精神科醫師井上祐紀,在《東洋經濟》中指出,萬一孩子因霸凌等因素,拒絕上學,給予孩子「休息」的空間,是保護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要務。

井上祐紀解釋,當孩子感冒生病,家長必定會讓孩子在家休息,但當內心生病了,外表卻看不出來,家長很容易會傾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請假?」「不要抱怨了,自己要多努力,不要那麼懶惰」等想法,輕忽了孩子也有需要休息的時候。

在追探拒學原因時,井上祐紀提醒,家長切忌一開始就質問「為什麼不上學?」因為這種帶有批評的口氣,很可能讓孩子選擇噤聲。井上祐紀建議家長先向孩子表態3個觀念,慢慢引導孩子卸下心防,說出內心的煩惱。

觀念1: 家長明白孩子不去上學,可能有著難言之隱,而非只是怠惰偷懶。

觀念2: 家長所擔心的,是孩子在校時的身心安全及健康,是否受到危害或威脅。

觀念3:父母隨時都願意聆聽,提供必要的協助。

當孩子理解了父母的擔憂何在,以及父母可能會採取的協助,才有可能吐露真相,父母就有機會協助孩子遠離校園霸凌的傷害。

延伸閱讀

施逸筠 施逸筠

施逸筠

親子天下記者

親子天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