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與實作.觀念篇】明年學測納入自然科考題,沒有固定課本該怎麼考?

新課綱上路後,高中社會、自然領域各自新開一門「探究與實作」課程,社會科放在「加深加廣選修」,算是社會組必選課程,自然科則拉高層次放在「部定必修」,表示每一個高中生都要修,且明年起大學學測就要納入考題。

▲ 全台高二生不分自然、社會組,本學年同步開始上「探究與實作」課程,體會生活中找出主題、深入研究與驗證的樂趣。高雄市鼓山高中提供

▲ 全台高二生不分自然、社會組,本學年同步開始上「探究與實作」課程,體會生活中找出主題、深入研究與驗證的樂趣。高雄市鼓山高中提供

108課綱將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帶入課程中,「探究與實作」課便是其一。全台高二生,今年首度接觸全新的「探究與實作」課,設計此課程背後的理念為何?希望讓學生學到什麼能力?探究與實作沒有教科書,由各校規劃,111學年度自然科探究與實作將正式納入學測考試,會如何評量?

新課綱上路後,高中社會、自然領域各自新開一門「探究與實作」課程,社會科放在「加深加廣選修」,算是社會組必選課程,自然科則拉高層次放在「部定必修」,表示每一個高中生都要修,且明年起大學學測就要納入考題。

當年負責草擬108課綱的自然領域召集人、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陳竹亭教授回憶,2014年起召開的領綱會議中,與會委員多希望改變長期以來的「片段式學習」,在課程中加入一點理性論述的空間,因此決議先要有探究(內含提問與表達),再來實作,但層次要比現行的實驗再拉高,且要讓老師有更多的彈性來設計課程、學生有更多機會動手做(learning by doing),於是正式將探究與實作寫進課綱

至於為何要納入大考?陳竹亭略顯無奈的說,探究與實作本不該有教科書,也不應由考試來檢核,但教育部、大考中心堅持,依規定既然放在「部訂必修」就要列入考試範圍,這也是為何自然科要考,而社會科不考的原因

「探究與實作」試考、模擬考 讓準高三生暖身

為讓老師、學生都能適應這項新的教學與考科,因此大考中心宣布,今年七月底會辦一場大型的「探究與實作」試考,讓全國準高三生做個暖身準備,新北市政府更提前在三月底舉辦全國第一場模擬考,由自然領域教師組成「跨校跨科命題小組」,開發出新題型紙本測驗,目的在「降低教師與學生對考試的焦慮」,考後做專業解題分析,則可提供各高中後續教學及命題的參考指南。

雖然重視考試的文化在台灣社會根深柢固,但對於認同教育應培養學生提問、表達、印證問題能力,第一線推動探究實作課程的核心教師來說,有沒有納入大考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能否藉由這次新課綱的政策宣示,帶動課程改革並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遷移到其他各科的學習方式上。

國教署「探究與實作課程北區推動中心」執行祕書,也是師大附中地科老師洪逸文,這一年來為了協助高中老師認識什麼是探究、這門課怎教?至今辦了三十多場工作坊,還有「不計其數」的研習宣講,特別是在都會區,各場都爆滿到要求加開場次,可見在高中教師界是個強需求。

沒有既定課本,大考如何命題引起各界關注

針對探究與實作入題,各界最常問的是:「每所學校上的課程、主題都不同,大考如何統一命題呢?」,洪逸文總跟高中老師們強調,自然科探究實作有4步驟:發現問題、規畫研究、論證建模、分享表達,大考中心曾於去年舉辦試考,就以「論證建模」這方向來命題。

洪逸文說,家長不用擔心小孩課堂上沒學過的內容,考出來怎麼辦?只要掌握論證的邏輯就夠了,「就像你一旦了解腳踏車的原理,不管哪一款車都會騎。」

「這堂課之所以和傳統課不同,在於傳遞的是素養、能力和過程,學生要有一種帶著知識、態度去探索的能力」,洪逸文舉例,觀察「蠟燭燃燒後,水位上升受到哪些條件變化影響」?學生要自己設計實驗流程,操作蠟燭的長短、粗細、數量等不同變因,才會真正了解當初的假設是否可被驗證,而老師只能扮演協助者角色,即使覺得設計不合理,也要忍住不下指導棋,而是想辦法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這才是素養教學

南台灣火車頭「探究與實作課程南區推動中心」執行祕書,也是台南一中物理老師何興中說,過去在高中教的科學知識,等於是學生要進大學的敲門磚,孩子們常認為「我把答案寫對就叫科學」,但透過實作卻看到學生的改變,了解科學其實是可變動、包容與接納的,也有各種不同解釋,「之所以相信這課程有效,不是領綱告訴我們, 而是學生!」

「以前沒聽過學生中午跑來額外做實驗,做完、跑出數據就沒事了,但現在不同,很多學生要求重做讓它更好」,何興中形容,腳步很快的南一中老師們已經發現這門課很不一樣,能提高學習動機,讓學生有機會在新的課堂環境下,「主動」去完成一件事。(看更多:指紋也是研究主題!南一中探究實作「實驗生活」文科生也超愛

這「神奇的改變」並不限於第一志願高中,何興中為了驗證成效,去過很多社區高中帶不同的學生,他打趣形容,麻煩的反而是老師,過去引以為傲的教法要改變,

「探究與實作課的價值在於,老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提醒了自己也有不足的部分,也需要被加強。」

目前老師們只能採取互助方式,摸著石頭過河。除了台南、高雄已形成南部社群共備,馬公、金門、花蓮也派種子教師前來取經,來自偏鄉、離島老師們為了「不讓自己的學生落後」,每月舟車勞頓來台南參加工作坊,前後就去掉兩天時間,研習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是眼前最大的難題。

社會科也要上探究與實作,可以納入學習歷程檔案

在新課綱架構下,社會組學生也必修自然科的探究與實作,但學測五選四新制,可以選擇不考自然科,沒有大考壓力,反而可以用一種比較從容活潑的方式學習

記者實地走訪高雄市瑞祥高中和鼓山高中,觀察自然老師引導學生,嘗試生活化且難度不高的探究實驗,例如: 不同面膜的飽水度實測,如何做有意義的比較?從設定研究動機、方法,到驗證假說,最後要上台報告並備詢,對社會組學生來說,等於開了一扇接近自然科學的窗

而社會科主戰場則在專屬的「探究與實作」,歸類在必選的「加深加廣選修」課程裡,大考沒有納入考題,但可以放在學習歷程檔案裡,或進一步發展成小論文參賽。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唐俊華整理招聯會公佈「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發現國立大學財務、會計、經濟、保險領域相關學系中,有七成提到可以將社會領域探究活動成果,作為課程學習成果的一部份。(看更多:學測不考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學生為什麼要學?

台南市土城高中歷史老師汪雪憬分析,社會科探究實作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與解決問題,並在老師指導下修正、聚焦,期末產出報告上台發表, 「這整個過程學生都需要學習,的確是新課綱下必須培養的能力。」

以台南市新營高中為例,結合歷史、地理科協同教學,並與成大歷史系合作,在學校周邊的柑仔店做田調,發現不少傳統柑仔店開始轉型,兼賣東南亞移工食物,學生經過討論後訂題為「如何重新定義現代柑仔店」,透過電腦查資料、文獻分析和現場訪談,最後紀錄下具體的經過和反思,在高中老師眼中就是一分合格的學習歷程檔案。(看更多:日本「文理融合」大學新科系正夯 企業高度關注

由於全國高中都是第一次實施社會科探究實作,各校也只能互相打探、彼此分享資訊。台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蘇瑛慧說,帶專題經驗豐富的汪雪憬,去年一個人就幫了十多所學校修改課程計畫,同時輔導團也一一深入各公私校,協助建立社會科教師社群,雖不可能馬上看到成果,但至少已經起步。

不管考試與否,高中老師一致認為探究與實作首度納入正式課程,重點不在考試成績高低,而在「課程學習成果」,學生不妨多思考一下自己從中經歷、發現到什麼,因而產生哪些影響?帶著知識探究的能力與態度,才會是終生受用的學習。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