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教完」還是孩子「學完」?學思達的差異化教學法

老師在教學上一定會遇到孩子的學習速度有快有慢,常見「跑得快的人,等跑得慢的人」,跑得慢的人常落在後頭,跑著跑著就跑不動了。如何啟動孩子的學習動機,讓教室內長存的問題被看見?Super 老師劉繼文設計了不同版本的學思達講義(文內有下載連結),用「差異化教學」解決這個困境。

▲天下文化提供

▲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是「教完」還是「學完」?

我常常在演講一開始的時候問聽眾一個問題:「有參加過跑步比賽,或是看過跑步比賽嗎?」

接著再問:「賽跑的時候,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對吧?」

然後又問:「如果,槍響時所有人一起開跑,最後大家同時到達終點,你覺得可能嗎?」

大家幾乎都搖頭,覺得不太可能。我繼續追問:「如果我要求槍響時所有人一起開跑,而且最後大家同時到達終點, 要怎麼跑?」

有人說:「綁在一起跑。」 也有人說:「跑得快的人,等跑得慢的人,就像龜兔賽跑的兔子等烏龜趕上來之後再一起跑。

想想看,現在的教學現場是不是就像這個樣子呢?

學習速度有快有慢,但不管學得快還是慢、跑得快還是慢,開學時大家同時起跑,段考前大家一起抵達終點。

跑得快的人無法繼續向前,必須等待其他人跟上,也許等著等著就睡著了;跑得慢的人除了要追上前面的人,還要跟時間賽跑、跟自己賽跑,也許跑著跑著就放棄了。

很荒謬嗎? 目前教學現場的現況就是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老師該怎麼辦呢?

有的老師說:「在終點前等其他人。」(段考範圍讀完了以後就開始等其他人)

有的老師說:「跑得快的人背著跑得慢的人。」(強帶弱、小組合作⋯⋯)

我的想法是:A 咖跑外圈,B 咖跑內圈,C 咖跑中間(原地繞一小圈)。

A 咖跑外圈,給他多一點、深入一點的資料。
B 咖跑內圈,以課本習作的範圍為主。
C 咖跑中間,減少內容,以「學會」取代「教完」。

真實的面對現場的狀況和學生的實際狀態來處理。重點是「學」而不是「教」!

「鹽酥雞」的教學啟示

你看過老闆炸鹽酥雞嗎?這些食材是一起下鍋炸嗎?絕對不是!

慢熟的鹽酥雞、米血糕、甜不辣先下鍋炸,接著才是玉米筍、四季豆、小黃瓜, 最後在起鍋前放下九層塔,起鍋後再撒上蒜頭、胡椒粉。

如果一起下鍋炸會有什麼結果呢?有些可能還沒熟。有些蔬菜就老了、乾了。

原來炸鹽酥雞也要差異化!

常常在演講時提到這個例子,大家都會心一笑。

在一個常態編班的班級裡,一般老師通常會以中等學生(B 咖)的程度來講述課程內容。對於優秀的 A 咖學生而言,他已經會了,但還是要「裝乖」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對於比較跟不上的 C 咖學生而言,他聽不懂,但還是要「裝懂」坐著放空。B 咖學生一開始還很認真,但一段時間過後,其實專注力已經降低,還是要假裝很認真。老師有時候會問:「有沒有問題?好的,大家都沒有問題,我們進入下一個單元。」 老師也在假裝!大家都在假裝,這個課堂的學習效果怎麼會好呢?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差異化教學就是:大家都不要再裝了!

真實面對學生的狀態,會的就繼續向前,不會的就放慢速度,從不會的地方開始。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切換模式,抓回學生的專注力。整體目的就是要讓「課堂的真實效率」有效提高。因此,我慢慢的摸索,根據班級屬性的不同,從「單軌學思達」發展出「兩軌學思達」、「三軌學思達」等差異化的做法。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兩軌、三軌?是老師刻意「炫技」嗎?

為什麼這一班是兩軌,另一班卻是三軌?並不是我「刻意」要這麼做,而是這個班就長這個樣子。這一班沒有超強的 A++ 學生,也沒有落後的 C 咖學生,分成快、慢兩軌剛剛好。另一班學生差異比較大,分成三軌比較適合。

為什麼要差異化? 不是「刻意」,也不是「炫技」,就是「遇到了」。遇到的班級就長這個樣子,差異化是最適合學生學習的做法。

三軌學思達的兩個關鍵

一、翻轉「老師」的定義

和大家分享差異化教學的時候,我常問一個問題:「教室裡有幾個老師?」

教室裡最老的是老師,事先設計好的講義是老師的分身,講義裡的 QR Code  連出去的影片也是老師,而講義裡面提到「請看課本第70頁」,課本也是老師;請上網查一下資料,網路也是老師。小組討論的時候,同學是彼此的老師;上台分享表達的時候,學生覺得自己的表現很棒,或是還需要改進,下次想要怎麼做?自己也是自己的老師。

正因為在課堂中有很多老師的分身,才有辦法做到差異化。這裡要注意的是:並不是丟一塊平板給學生,他就有辦法自學。學生必須會解讀課本、解讀影片,才有辦法自學。講義必須先設計過,才能成為老師的分身;學生必須有表達能力,才能成為其他同學的老師。

二、「同質分組」是要點

同質分組的意思是:A 咖一組,B 咖一組,C 咖一組。

有些老師問:「劉老師,您說同質分組是要點,但為何我同質分組之後,卻遇到很多問題呢?」

「你遇到什麼問題呢?」
「有些學生會一直問我:『這題答案對不對?』」
 「那就附答案哪!」
 「有些學生不會,要我教他。」 「那可以附上 QR Code,連結教學影片。」

「沒錯!只要把這些問題都解決,就可以做到差異化的『三軌學思達』模式。」 兩個大問題是:

1. 同質分組就不能每組都用同一本講義,必須設計 A、B、C 三個版本的講義。
2. 如何才能在一節課裡,同時讓 A、B、C 三組學生在各自的軌道前進?

接下來和讀者具體分享,我是如何透過4個階段的操作,一步一步帶領學生進入三軌並行的學思達教學,這4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心智圖+單軌學思達
第二階段:影片公播+單軌學思達
第三階段:影片自學+單軌學思達
第四階段:兩軌或三軌學思達(第二、三、四階段,講義中會留空間讓學生畫心智圖)

三軌學思達的運作模式

學生在課堂上存在許多差異,我看見的至少有3個向度:學習速度、學習能力、和學習主體性的差異。學習速度的差異就是有的孩子學得快、有的孩子學得慢;學習能力的差異是有的孩子能處理較困難的學習材料、有的只能完成基本的內容。而學習主體性的差異則是指,學生是不是能主動積極的處理自己的學習,有的孩子很主動,不太需要老師提醒;有的孩子比較被動,需要老師時常提醒鼓勵。

我開始思考如何處理這些差異,讓學生能在每週4至5節的數學課裡,真實並且最大程度的參與學習。教材的差異化處理,是我第一個想到的方向。每個老師都希望每個學生可以成為 A++,但是往往在老師的期待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之間有落差。老師常常在「讓學生再往前一步」和「避免學生受挫」兩者之間掙扎, 如何取得平衡點很重要。當然這個平衡點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智成熟而有所改變。

一開始,我只做一個版本的學思達講義,會要求學生先寫基礎題,再寫一般題, 最後才寫進階題。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自己評估能寫到哪裡,這時候可以很清楚看出學生在學習速度上的差異。一段時間之後,我會要求 A 咖學生整本都做完、B 咖學生不必做進階挑戰題、C 咖學生做基礎題即可。就像是賽跑的時候,A 咖跑外圈、B 咖跑內圈、C 咖跑中間。

曾有一位學生跟我說:「一般題和進階題我都覺得太難,但我還想多寫一點基礎題,可以再多出一點基礎題給我嗎?」這時候,一個版本的講義就會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對 A 咖而言,基礎題只要寫幾題就夠了,大部分時間會放在挑戰進階題。但對 C 咖而言,基礎題的練習量必須增加。這讓我開始思考將講義分成2個版本或3個版本的可能性,並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與能力選擇版本。依據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同,再將選擇 A 版本的學生分成 A1(主動性高)、A2 (學習者中心),選擇 B 版本的學生為家教模式。這是初期兩個版本講義的三軌學思達模式(參見表9)。

*免費下載:劉繼文老師設計的學思達講義

*看見教室裡群星閃耀—教育部亮點教師計畫,劉繼文老師上課影片:劉繼文-學思達-三角形的內角與外角

▲ 初期兩版本講義的「三軌學思達模式」。天下文化提供

後來,我又以林國源校長開發的「閱讀為本」教材為基礎,改編成第三個版本,因此,在教材的差異化處理上,就做出了三種版本,來支援學習能力的差異。我要特別感謝江翠國中的朱惠冠老師以及當時的實習教師李彥廷, 沒有他們的幫忙,光靠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三個版本的講義。這些講義都公開放在均一教育平台所開發的 ShareClass 網站上,歡迎下載使用。網站上同時也提供了 Word 檔,老師們可以依學生的需求做增刪。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讓大象動起來》,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劉繼文 劉繼文

劉繼文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