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是課本說的算!」一種由「我」出發的好奇心課程

讓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教導」,精心找出各種資料,告訴他們世界是什麼;另一種是透過「體驗」,孩子從自身出發,用五感摸索週遭的世界。

▲ 吳緯中提供

▲ 吳緯中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讓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透過「教導」,精心找出各種資料,告訴他們世界是什麼;但那個「世界」,是大人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學到了大人對世界觀的翻版,甚至因為教學傳遞上的吸收落差,孩子真正得到的,只剩下打了折的仿製品。

另一種是透過「體驗」,孩子從自身出發,用五感摸索週遭的世界,再就著他們的好奇,形成一個個探索的主題,並啟程為自己尋找答案。

前者,很容易執行,也的確在傳統教育中被執行了千萬遍,而我們都曉得它的成效如何;

後者,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為不知道這條路會帶孩子到哪裡,但可以掌握的,是每一分知識的收成,都會是扎實、穩健的。

由「我」出發的課程設計,召喚孩子的好奇心

這學期,我接了一個高三班級的一門「創意思考」課程。因著種種因素,這個獨特班級的孩子們對學習的欲望較為低落,缺課率也偏高,若用一般站在台前向台下授課的方式,最終必定會像是我在喃喃自語,無人理會。

為了讓這些孩子們重新感受學習的樂趣,召喚每人生來便俱足的「好奇心」,我引進了風行歐洲百年的耶拿教育(Jenaplan)(註1)中的「世界探索課程」(World Orientation)(註2)。

世界探索課程嘗試探究的核心問題是:「小孩在成長的過程,如何建立起對世界的想像?」

而耶拿教育認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從自己出發,去探索這個世界。對每個個體來說,「我」就像是無垠知識同心圓中的圓點,依序向外擴展;由自身到家庭、社區、城市、國家、世界,靠著親身經驗的體會,累積對世界的理解。

在現今耶拿教育最為盛行的其一國家—荷蘭—來說,耶拿教育協會的負責人Jaap Meijer就曾舉例,整個荷蘭皆位於海平面以下,因此,世界探索課程能讓荷蘭的孩子有機會親自走入社區、城市,運用五感深切理解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困境,與人民內心始終存在的危機意識,讓學生們的知識不是僅存在腦中,還能真實地被運用、實踐。

第一階段:親身體驗一個情境,引發好奇心

在課程的一開始,我就讓孩子們跳脫原先慣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走出教室,到一個對他們來說也許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區—富錦街。

富錦街雖在台北,卻有點不太像台北,它是民生社區內一條綠意濃蔭的街道,出自60年代的規劃,擁有獨特的歷史紋理。整齊寬敞的街廓,水泥灰牆的樸實四樓公寓,它沒有繁忙的商業紛擾,卻充滿人文與自然之美,吸引了低調高雅的咖啡店、藝品店、工作室在這裡進駐。

然而,起初我沒有給學生任何關於富錦街的資訊,我寧願讓好奇心成為他們學習的起點。

集合完,在出發之前,我對他們說:「有人說,富錦街是台北最美麗的一條街,或說是台北的小歐洲。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說?」

我設計了一個「五感事件簿」學習單,讓孩子們用四個步驟,重新啟動感官經驗:

  1. 改變觀點,把自己當作是外國人,甚至是外星人,首度造訪這個地區;
  2. 放慢腳步,讓自己慢下來,感受到每一次的踩踏;
  3. 停下3C,拿掉耳機,讓自己沈浸在當下,融入這個城市的步調;
  4. 相信直覺,讓好奇心成為嚮導,帶領你的下一步路。

並用問題引導孩子們走訪街區時,可以觀察的方向:

  • 我身邊有哪些顏色,有什麼值得我注意的地方?
  • 我在哪些地方看到字體,這些不同的字體和文字本身的意義有關嗎?
  • 人們如何擺放植物,植物的功能為何?
  • 觀察周遭的設施,有哪些是對人友善的設計?
  • 花點時間,注意身旁的建築物,我注意到哪些事物?
  • 看看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他們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有趣的行為?

第二階段:將好奇心轉為可研究、可實現的主題

對知識的好奇,好像潘朵拉的盒子,開啟之後,不曉得會跑出哪些驚喜。富錦街的校外教學,只是世界探索課程的起點,接下來,我規劃四個段落的課程,讓孩子們能夠將自己的觀察慢慢轉成可以向下深探的主題。

1. 列出所觀察和注意到的事

回校後,我們玩了最傳統又不會失手的大風吹,喚醒當日印象,再進行即興的藝術圖文創作,讓孩子們回想,當天注意到哪些吸引自己的事?

接著,我讓孩子們分組,用便利貼彙整他們當日所觀察到的事物,並貼成心智圖。

  • 關於建築物,他們觀察到公寓牆上的鐵窗形色不一,分離式冷氣機的外部侵佔整棟樓的外牆,甚至有著許多爬滿管線、雜亂無章的牆。
  • 關於店家,他們觀察到招牌設計中字體和店名的關聯,也觀察有些店家善於用很美的植物佈置在店外。
  • 關於植物,他們觀察到此處的公園異常密集,樹木似乎和這裡的居民共生,人們十分享受和植物的互動。
  • 關於食物,他們觀察到水果竟然也可入菜,即使不習慣味道,卻也是十分新穎的嘗試。

2. 把引起注意的事轉化成想探究的問題

在這些所有引起孩子們注意的事情中,我先讓他們區別出「已經知道的知識」,然後才進入他們「想知道的知識」。

例如,他們已經知道鐵窗是台灣人特有的文化,是為了防範竊賊,即使到了今日治安相對穩定的社會,人們還是習慣裝設鐵窗,製造出一種心理的安全感。

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選擇鐵窗背後是有著某種審美觀點的,甚至有著獨樹一格的鐵窗文化。

所以,這就是世界探索課程中最精華的部分了:「孩子對那些事物感到好奇?」並從引起注意的事情,轉化成問題,讓孩子養成提問的習慣,透過發問,找到他們真正想要了解的事物。

我詢問他們:「在那天的街道踏查中,大家對哪些觀察到的事物感到疑惑,想更深入了解呢?」

然後,孩子們的問題一個個被拋了出來:

  • 「富錦街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咖啡廳?咖啡文化是怎麼影響台灣人的生活的?」
  • 「字體和店名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設計吸引客人的招牌?」
  • 「植物對人生活品質的影響?」
  • 「公園中的植物和佈置店家的植物有哪些差別?哪些植物會讓一間店顯得很『文青』?」
  • 「為什麼建築物牆上常暴露著各式各樣的管線?難道當初沒有被納入建築的考量嗎?」
  • 「好的城市設計是什麼?糟糕的城市設計呢?」

3. 將眾多的問題萃取成有品質的好問題

耶拿教育中,有一套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問題製造機」,透過七層的過濾,讓孩子們自我檢核這些提問是否為一個好問題。

  1. 這問題和主題有關嗎?(所有的問題都必須盡可能緊扣課程的主題)

  2. 這問題可以在書本或網路上找到解答嗎?(若太容易找到答案,就不是個好問題,因為問題要激發出後續研究的行動)

  3. 可以從這個問題學到東西嗎?(孩子必須捫心自問,若探究出這問題的答案後,對自己是否真的有學習?)

  4. 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重要嗎?(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必須是重要的)

  5. 這是「一個」問題嗎?(不將兩個或多個問題放在一個問句中)

  6. 它問得夠明確嗎?(一個問句必須夠具體,沒有模擬兩可的解釋空間)

  7. 孩子們有能力能找到答案嗎?(對應到課程的時間與資源,對孩子們來說實不實際?)

4. 架構問題網,將零散的問題形成有系統的主題

最後,將這些精萃後的問題分類,架構問題網,從一個主問題開始,延伸出多個子問題。

其中,架構問題網秘訣是,問題要夠小、夠具體,能被聚焦,而不是空泛的提問。例如,「老鷹」就比「鳥類」這個主題更為聚焦。

孩子們將問題彙整成四大類後,漸漸地,全班主題的輪廓浮現出來,無論是什麼類別—都市更新、生活型態、建築物、植物和公園—都圍繞著一個更核心的提問:「一條心目中理想的街道,該是什麼樣子?」

於是,我們創作了一面佈滿著問題的海報,命名為「共創一條理想的街」。而課程後續的時間,就是開始各自尋找答案的驚險旅程了。

第三階段:設定目標,開始尋找答案

主題和問題網架構出來後,接著就是各組孩子依照各自的主題,設定尋找答案的方式,並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軸。

訪問職人?到圖書館尋找資料?透過網路搜尋答案?回到富錦街詢問相關的人?孩子需要自己規劃學習的軌跡,按照自己學習的步調,解開自己內在的疑惑。

我們從台北的一條街道出發,激盪出大小不一的問題,並進行網路與圖書館的探究,最後延展到世界不同國家,看看各國街道的可能性。

焦點,早已不在富錦街本身了,而是孩子對一條理想街道的想像。

做完了一輪調查,這場知識的冒險旅程終於接近尾聲,我們回到原點,自我反思:「所以,一條理想的街道,到底該長什麼模樣?我喜歡自己居住的街道嗎?我會想要生活在什麼樣的一條街?」

第四階段:成果展現,打造心目中的街景模型

於是,我們開始動手,每組負責街道的一個區段,一同共創一條理想的街。

他們拿起各種材料—輕質土、馬糞紙板、美國卡紙、廣告顏料、鋁線、冰棒棍、麻繩、黏膠—打造出腦袋中朦朧難辨,卻呼之欲出的街道原型。

當班上所有街道的區段串接一起,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那條理想的街。

街道串起來的那刻,我掩不住內心的興奮,因為我知道,孩子們不僅親自找到他們設定問題的答案,更透過多元素材,創造他們所認知之世界的模型,手腦協作以「再創造」世界,在這個「再創造」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瞭解這個為他們帶來無限驚奇的世界。

也許,這才是獲取知識更理想的路徑:

  1. 從親身的五感經驗出發
  2. 從中產生好奇的探問
  3. 各自展開尋找解答的摸索
  4. 親手打造心目中解答的原型
  5. 分享得到知識的喜悅

世界探索課程歷經兩個月,相信這樣有如偵探尋索知識的歷程,對孩子們和我來說,走過之後將永難忘懷。

 

註1:耶拿教育(Janaplan)

耶拿教育是德國教育家彼得·彼得森於1924年在德國耶拿大學擔任教授期間,在所管理的耶拿附屬學校中大膽進行的改革計畫,也是對當時教育環境(甚至現今)的另類教學法,因此也稱為耶拿計畫。

耶拿教育其實在歐洲部分地區已綿延風行了近百年,最盛行的國家在發源地德國,即彼得·彼得森所創辦之地。而荷蘭位居第二,整個國家共有176所耶拿學校。

耶拿教育由四大支柱—説話(talk)、工作(work)、遊戲(play)、分享(celebrate)—組成,四者交替、穿梭在孩子們的學習中,讓上學成了生活的延伸。對耶拿教育來說,孩子的學習應該是開心、快樂的。

耶拿教育的四大支柱:

1.說話(talk):耶拿教育鼓勵孩子說話,無論在座位的安排、課程的設計、教師的策略都讓孩子們能好好說話。說話是認識世界、關係建立、自我反思、知識形塑的重要元素。

2.工作(work):所謂的「工作」,指得是讓孩子設計、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並照著目標完成任務。除了少數的獨立作業的工作外,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在團體間完成的。

3.遊戲(play):遊戲是孩子少數會主動去做的事之一,也是孩子最初探索世界的方式。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到許多和人的互動,也是吸收知識最快的一種方式。

4.分享(celebrate):原文celebrate不僅指「歡慶」,而是共同分享。在耶拿教育中,分享不會單獨存在,而是和上述三者交融,是分享情感、工作的場合,共同享受學習的成果。因此,分享也是個整合學習的活動,在每個耶拿教育的課程中,都會以分享活動作為總結。

註2:耶拿教育的世界探索(World Orientation)課程

在荷蘭小學的耶拿教育中,皆會用完整的下午時段進行「世界探索」課程。世界探索課程融合了歷史、地理、自然學科。

世界探索課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知識需要被應用於真實生活。耶拿教育認為,「知識」不應只是拿來理解、學習、背誦的,更重要的,是要能被應用在真實的生活中。因此,在世界探索課程中,充滿了多元實作與探索的活動。

世界探索的5項重要元素:

  1. 學習來自於真實生活:學習的主題來自於可在社區或自然中找到的元素,將身處的環境視為學習的起點,重視與環境連結。
  2. 探究真實的問題:是孩子現在不知道,但內心真的想知道的。
  3. 孩子自主尋找答案:讓孩子有動力,自己選擇任務,自己動手找答案。
  4. 以小組的方式完成任務:強調自己不是孤單的,和夥伴一起找答案,完成任務。
  5. 讓孩子們展現所學:在課程的最後,讓孩子用多元的方式展現學習的成果。

想進一步了解耶拿教育的世界探索課程,可參考這支「耶拿教育 Jenaplan Groupwork」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o55f-uGxWU

延伸閱讀

吳緯中 吳緯中

吳緯中

台北市私立開平餐飲學校國際部關懷老師

非典型教師、創新教育一線玩家,近年來致力於發展並開發國際教育、雙語教育的新可能。過去對體制失望,曾立志「這一生絕不當老師」,成了老師之後才發現,真正的教育不在於準備一個個完美的課程,而是全心面對一位又一位的孩子。著有《合作課:從我到我們的團隊練習》、《丟掉課本之後,學習才真正開始:啟動學習的9大關鍵字》、《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等書。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