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國中小陸續開辦雙語學校,桃園、新竹正式開跑

位於中壢、平鎮交界的桃園市義興國小,107學年度起正式為全市第一所公立雙語國小,每週有1/3的課程用全英語授課。由於第一年上路,選的是體育、生活、綜合等科目融入教學,目的是先讓國小學生聽到英語不害怕、看到外國老師敢開口,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用英文,而且覺得英語...

▲ 桃園市義興國小低年級學生,正在上英語課,這所學校是公立的雙語國小,每週有1/3課程用英語授課。王韻齡攝

▲ 桃園市義興國小低年級學生,正在上英語課,這所學校是公立的雙語國小,每週有1/3課程用英語授課。王韻齡攝

過去,雙語學校等同於私校專屬配備,要付出高額學費才能接近。如今,公立國中小看準這項少子化時代的招生利器,也陸續開辦雙語學校。他們如何突破經費與人力限制,在市郊或偏鄉,展開一場雙語教學實驗?

位於中壢、平鎮交界的桃園市義興國小,107學年度起正式為全市第一所公立雙語國小,每週有1/3的課程用全英語授課。由於第一年上路,選的是體育、生活、綜合等科目融入教學,目的是先讓國小學生聽到英語不害怕、看到外國老師敢開口,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用英文,而且覺得英語學習是件「好玩」的事。

義興國小校長馮立縈表示,校內具英語教學專長的專任教師有9名,再加聘外籍教師3名,師資足以因應全校29個班的英語授課時數。未來除了國語之外,每一科都能用英語授課,低年級數學在下學年起也可以加入。

這樣的英語融入教學模式,正在六都之一桃園市,展開一場全新的實驗。馮立縈校長不諱言,過往家長會送孩子考國小英語資優班,但畢竟只有少數學生能考得上、享有外師教學等豐沛資源;如今在市府經費挹注下,陸續開辦公立的雙語學校,「百分之百是招生利器」,今年義興國小一年級就增開了1班,有不少學生從中壢、楊梅越區前來就讀。(看更多:政院推2030雙語國家政策 國中小英語、部分科目全英文授課

雙語行銷有利招生,桃園市輔導公校轉型

桃園市政府從105年至今,陸續輔導4所國小試辦、轉型為雙語學校,這4校有的是位於殯葬區附近,招生困難;有的是要分攤鄰近的熱門學校過多生源,必須創造亮點;共同之處是家長一聽到「公立雙語國小」會眼睛一亮,在擇校時列入優先選單。

「雙語行銷有利於學校招生,何況是用公立學校的收費標準」,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國小教育科長鄭凱仁分析,接近高鐵站的青埔國小,已從一個年級4班,爆增到10班,超過學校負荷,為此教育局趕緊在同學區內規劃另一所青園國小,也是走雙語路線,來滿足家長需求,未來兩校共可招收最多72班學生。

雙語學校這招牌雖然好用,但也有兩大難關必須克服,分別是:

1. 雙語授課門檻要達到1/3

也就是說,除了英文科之外,至少還要有3、4個科目以全英授課,多數學校會先從體育、音樂、美術等藝能科開始。這也表示原本的任課老師要加強英語能力,必須協同外師教學和參與共同備課;而外師在雙語學校不能只教英文,要培養第二專長才行。

2. 原校任教的本地老師要願意投入配合

外師所領的薪資較高,平均是本地教師的1.5到2倍,因此目前各縣市政府多以專案方式聘請,且有名額上限,不可能長期、無限制的聘請外師。協助雙語課程規劃的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說,本地教師必須願意配合與增能,不只是在課堂上替學生翻譯或擔任助教的功能,這項計畫的長期目標是在外師如同「輔助輪」的陪伴下,逐步讓原任教老師接手,未來也可以用全英語教授各科內容。

如何克服這兩大難關? 在目前已上路的每一所雙語公校背後,都需要大筆的經費支持,和從校長到老師,希望改變、留住學生的危機意識。

以桃園市為例,專案通過的這4所國小,市府都訂有「至多可請外師4名」的上限,一名外師年薪約150萬元,換算起來一校每年最高可申請補助600萬元。這樣的預算雖無法和私校相比,但在公校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且要由市府逐年審核,同時展開本地教師的密集培訓,不能長期依賴外師做雙語教學。

偏鄉學校人口流失,更需要創造亮點

在都會區之外,教育資源相對欠缺的偏鄉,也希望透過雙語教學,讓學生有能力走出家鄉,看見更寬廣的世界。

新竹縣峨眉國中位於偏遠山區,居民多從事傳統製茶業,人口長期外流之下,各年級都只剩1個班,全校學生大約只有50人,已經轉型為公辦公營實驗學校。但新竹縣非六都,預算有限,即使今年編入109年預算審查通過,也只能補助50至100萬元,為此峨眉國中只好自籌經費,向企業、校友等募款。

峨眉國中校長陳姿利說,偏鄉沒人也沒錢,只能靠一群有熱血、想改變的老師,先放下自己對開口教英文的恐懼,和學生一起邊做邊學,「老師開放的心胸,是這個模式能成功的重要因素。」(看更多:【讀者投書】偏鄉教育大冒險,峨眉國中雙語新生訓練開幕

考量國中有升學壓力,峨眉國中的雙語課從家政、體育和表演藝術等科目著手。在7年級體育課上,外師Roy教學生運球時,原本的體育老師就協同教學,同時也觀摩外師的教學技巧和運動術語,學著如何用英語教體育。「學生一開始聽不懂也沒關係,藉由肢體語言和觀察其他人的動作,他慢慢可以理解,也發現英文是真的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這樣就夠了」,陳超明這樣向老師們說明。

一位家政老師剛開始要協同授課時,想到自己大學畢業後幾乎沒說過英文,如今卻要在教授和團隊面前被觀課,嚇得直發抖。陳姿利明白校內老師們的掙扎,在朝會時向全校老師公開喊話「大多數老師都不是英語專長出身,但我們有自己本科的專業,只要有心,可以和學生一起共學與成長」,陳超明也形容,老師們等於是30歲之後才開始真正「學英文」,顛覆了過去只會考英文,不會說英文的概念,放膽說出口,「即使一開始很容易卡住,想不出正確的文法是什麼,但只要敢講、亂講,能和外師達成溝通就夠了。」

在這樣自在的氛圍下,學生也拋開課本束縛,開始看老師推薦的簡單英文小說、電影;每逢週一、三、五有外師駐校,學生經常會主動跑去找Roy聊天,有時心中想的說不出來,就比手畫腳也覺得很有趣。

新竹縣教育處長劉明超說,峨眉國中近3年來在全縣英語競賽中屢創佳績,107年分別得到7、8年級的英語朗讀和對話組優等及特優,以偏鄉國中來說實屬不易,可見這樣生活式與浸潤式的學習,更能讓孩子學好英文。

一年5千元學費的公校,也要辦出有如50萬元的效果

桃園市青埔國中是一所位於高鐵站附近的新學校,103年才開始招生,校內4/5的老師是來自其他學校的「被超額」老師,但也由於年輕、資歷淺,較容易激發出一顆願意改變的心。校長林挺世表示,教育局期許加入專案的學校,「即使一年只收5千元學費,也要辦出像私校那樣,一年50萬元學費的效果」。

要達成這樣的效果,除了政府撥款補助,從校長的整合力到行政體系的支援,都非常重要,也關乎著這項專案計畫的成敗。林挺世明白,國小階段沒有升學壓力,家長多希望小孩在玩樂中學習,教學實驗的空間較大;但到了國中,各學科壓力加重,雙語教學的成效如果無法具體反映在成績上,無法得到家長認同,操作難度會更高。

國中雙語試辦成效,將以入學3年後的會考成績來驗證;至於國小端,桃園市教育局科長鄭凱仁說,除了市府自辦的小四、小五學力檢測,108年起還將針對試辦的4所國小全體小二生,舉辦前後測檢驗機制,並與市區其他國小對照成效,證明雙語是公校也可以給學生的能力;而且要辦就從小一起全年段實施,打破過往只有少數學生才能享有英語資源的精英色彩,讓英文成為生活中自然使用的另一種工具。

行政院曾經喊出,2030年台灣要成為英語國,國中小要做到全英語授課,但被評為不切實際,引起基層教師反彈。如今在市郊與偏鄉,有心的校長、老師和大學教授,默默展開一場教學實驗,他們信心滿滿,希望在爭議不休的雙語教學中,開創出一條新的、可行的路。(看更多:陳超明:台灣的雙語政策是孩子的福氣,還是夢魘?

 

延伸閱讀

王韻齡 王韻齡

王韻齡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對教育政策觀察、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以「一日媒體人,終生媒體人」為榮。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