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ing the Code

老師對什麼在行,對什麼有興趣,想跟學生分享什麼,就從哪方面著手。自由度更大,延展性更強。單字句型成為「附屬品」,課本變成「工具書」,一切都是要⋯⋯認識世界,解決問題,讓英文跟生活真正結合。——英文課不只學英文,重點是關心自己和旁人,師生關係更進一步!

Seeing the Code

Seeing the Code

"You take the blue pill, the story ends. You wake up in your bed and believe whatever you want to believe. You take the red pill, you stay in Wonderland, and I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goes."

―Morpheus to Neo, The Matrix (1999)

我們都在母體裡。我們都是還沒吞下藥丸的Mr. Anderson,我們都習慣這種辦公室生活,我們都被制約了。

但你想不想從「就算不是千篇一律,也重覆模式到翻白眼的單字句型文法閱讀教學之中」解放?你想不想吞進那顆 red pill,重新看清課本各單元之後的世界?你想不想當自己和孩子的救世主?

(這篇很長,因為吃個飯,腦子突然燒起來⋯⋯請耐心看完~ :))

 

有沒有想過:

參加研習得到很多動力和靈感,但一回到學校熱情就被澆熄了?
買了一堆繪本,甚至已經變成收藏癖,但用到的機會微乎其微?
迷上桌遊,但不是每一樣都能改編在課堂裡,卻又迫不及待跟孩子分享?
喜歡流行歌曲,但怎麼跟課程結合讓孩子高歌?
很想寫出什麼劇本給小朋友演,但單字句型都教不完了,怎麼會有時間讓他們練習?

可是同時,你一樣看電影、去旅遊、滑手機、關心時事新聞,轉貼「有用」或「好笑」文章影片和照片⋯⋯因為教學和你的生活是分開的。

如果我們把兩樣東西結合起來呢?如果我們打破單元的界線呢?如果我們拒絕讓出版社或編審牽著鼻子走呢?

放心,我的意思不是說丟掉課本,學紐西蘭不用教科書。我是說,課本反而是很讚的「議題來源」。 

是的,議題來源。

我們天天在考慮晚餐要吃什麼,假日去哪玩,早上出門該穿什麼,同學會到現場要聊什麼,電影要選哪一部,書會不會買太多,國民黨黨產什麼時候還給國家,Trump 到底會不會選上,天氣怎麼越來越熱,奧運誰又得金牌了,Pokemon Go 又讓哪些笨蛋受傷了⋯⋯這些可不可以更深入,可不可以在英語課裡教?用什麼點切入?什麼角度?如何帶領學生討論?怎麼跟課程結合?

先看看五年級的某個句型: 
How's the weather? It's sunny. We can go fishing.

請問我們真的會問人 How's the weather 嗎?這問句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實用吧?但是It's sunny. We can _______. 倒是一個開啟話題的initiative。

那我可不可以在課堂一開頭,用PPT或學習單說:

We will have a week off. And we're going to Rio to see Olympics. Not online, not on the news. We're going to see it LIVE. So how's the weather there? Where are we going to stay? How can we book the plane tickets and hotel?

當然你要繼續問:Is there any game you really want to see? Or just games that Taiwanese players are in? 更棒!這幾乎可以延續好幾星期的熱度,或幾個月甚至整個學期了~

我不相信透過圖片、短片、手勢、和這些簡易關鍵字,小朋友不知道你在問什麼。

這時候,「How's the weather?」就變得有意義了. 你也許得先解釋 Where is Rio? Where is Brazil? 然後讓大家了解南美洲跟台灣氣候的差異,巴西有什麼特色,要吃啥玩啥看啥?

「萬一我對奧運一點興趣都沒呢?」你會問。 

沒關係, "Do rainy days make you sad? Why?" 來個心理測驗. 先找資料, 翻成簡單英文, 看晴天陰天雨天颳風天到底給大家帶來什麼心情上的影響. 或 "It's sunny. Let's go catch some monsters! Pokemon Go~~~ Wait... it's rainy now??? What can we do now?" 然後心情轉變, 替代方案, 雨天能做的活動, 馬上problem-solving 一下.

老師對什麼在行,對什麼有興趣,想跟學生分享什麼,就從哪方面著手。自由度更大,延展性更強。單字句型成為「附屬品」,課本變成「工具書」,一切都是要⋯⋯認識世界,解決問題,讓英文跟生活真正結合。——英文課不只學英文,重點是關心自己和旁人,師生關係更進一步!

這樣看起來, 是不是準備課程會更有勁兒? :)

 

等於是你看到這些單字句型, 你想到的是它的前因後果, 它的情境, 它的實際用途, 而不只侷限在"喔~ 這可以套什麼桌遊!" "有OO網站的學習單很好用, 直接copy拿來用就好!" "這單元都教到爛了, 我要參加什麼研習才能找到新梗?..." No need. You can save yourself (and others too). You ARE the one. You are set free from the boundaries/bondage of textbooks.

"Once we were blind. Now we can see!"

 

底下我列舉了依然是五年級的句型, 你想到什麼議題了嗎? 什麼時事新聞了嗎? 什麼心理測驗或生活常識了嗎? 看到這些句子, 是不是腦子更停不下來了? 是不是更覺得備課更新鮮有趣了?

I feel very thirsty now. May I have some water? (醫院? 餐廳? 速食店? 朋友家? 考試時? 逃難時? 外星人入侵時?)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It's on the Blue Street. (抓寶可夢? 做期末報告? 買文具? 跟人相約?)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watching TV in the living room. (準備吃水果了? 準備玩桌遊了? 作業寫了沒? 看什麼節目?) 

Do you want to eat hot dogs? Yes, I do. (可不可以教更常用的Yes, please. / No, thanks. 什麼情境用到, 除了餐廳?)

How does she feel? She feels sad. (有哪些可能原因? 做什麼活動可以解悶? 會不會影響周遭的人? 如何避免落入這樣的情緒? 一定要快樂嗎? 快樂的定義是...?) --> 甚至可以到哲學的討論.

It's seven o'clock. Time for dinner. (亞洲各國晚餐的比較/不吃晚餐或不吃早餐, 你選哪個?/我們這縣市有什麼特別的食物可以吸引觀光客?)

What day is today? It's Wednesday.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 那到了Rio, 我們玩到第幾天了? 還有什麼賽事?)

 

這需要老師備課的紮實功力, 搜尋資料, 整理資訊和自編教材的能力. 所以如果要朝這方向開始改變, 平時這些功夫就要培養. 可能更需要具備剪接, 編輯... 等技巧, 然後課程範圍就不僅跟英語教學有關, 更要涉獵資訊, 影音, 戲劇, 心理學, 哲學, 或國語備課相關知識.

 

等於是重生.

 

你囤積的繪本, 桌遊, 各種知識技能, 你關心的議題政策現象, 自己社團裡的轉貼文章照片影片, 終於有機會用到, 而且大辣辣地用. 你自己設計課程, 你主宰方向!

 

再來, 分組不再以能力, 而是以學習經驗理論分成劍客、弓箭手、鍊金術士、吟遊詩人四種角色, 或是以性格和自由度分成製作人、藝人、經紀人、贊助者等團隊成員, 學生的表現可能會有全然不同的發展!

 

我使用Ace, Helpers, Lucky Star好幾個學期, 看到學生的進步, 也看到部分無奈: Lucky Star (程度最需要加強者) 就算從不及格進步到70, 80分, 月考後重新分組, 依然是被安排Lucky Star的角色, 因為90幾100分的太多了! 與其讓他們一直當最需要幫忙者, 何不來個RPG的轉換, 讓每個人的職責都很獨特, 每次上課都在完成Mission: Impossible呢?

 

這樣看起來, 是不是備課起來更廣, 更深, 更多東西可以玩兒了呢? :)


有沒有人要一起玩兒呀? <3

延伸閱讀

Fatbat Fatbat

Fatbat

安興國小教師

用情緒卡和戲劇,挖掘課本對話的言外之意,也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繪本跟議題結合,情節有趣反映生活,開放討論也導正觀念;單字猜謎小活動,讓孩子更多觀察,對事物更敏感度;小組討論上台發表,涉獵各科,結合流行文化,培養自信與互助;流行歌曲結合表演藝術,心靈抒發美感進階;桌遊改編訓練邏輯和反應,當然也有決策力和民主風度;Fun & practical. Simple as that.

肥蝙蝠fanpage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