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驟,危機化轉機,不把孩子的問題行為當敵人

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若抱持著將問題一網打盡的想法,恐怕會幻滅!一位老師分享處理孩子問題行為的3步驟,聚焦「A(前因)、B(行為表現)、C(結果)」思考,策略不必很高超,符合孩子需求的就是好策略。

3步驟,危機化轉機,不把孩子的問題行為當敵人。圖片來源:蘇仟雯

3步驟,危機化轉機,不把孩子的問題行為當敵人。圖片來源:蘇仟雯

本文重點摘要

問題行為的存在,不單單只是問題行為本身。

就像頻繁感冒的孩子,除了針對感冒就醫、服藥,面對身體發出的警訊,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有哪些先前因素導致感冒?有可能是生活習慣、飲食或居家環境,清楚知道問題所在,再做整體的改善,方能治標進而治本。

問題行為的處理也是一樣。

在處理孩子問題行為時,通常會在行為發生當下處理。事後檢討,很容易只聚焦問題行為本身,忽略了發生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因此可試著用功能性行為評量的角度來處理。聚焦「A(antecedent)、B(behavior)、C(consequence)」三個關鍵點來思考。以下三個步驟,依循ABC的脈絡來掌握孩子的問題行為。

步驟一:釐清最需要改善的問題行為

若抱持著將問題行為一網打盡並使之消滅的想法,恐怕會幻滅,而且也可能會讓自己與孩子籠罩在焦慮中。因此,一開始,找出最顯著、確實影響著教室或家裡的問題行為來優先處理。

步驟二:找出行為的A、B、C

以某位剛入學的小一孩子為例,問題行為是:上課中突然坐到地上。老師當下會要求孩子回到座位,但容易故態復萌。因此,除了顯而易見的「行為」,還需針對引起坐在地上的先前因素、以及坐在地上的結果一併分析,了解孩子上課中坐地上到底為何而坐。

步驟三:給孩子正向行為支持

針對ABC三個面向,給予策略,進行問題行為的改善。

A 前事控制策略:

前事控制是要「預防」問題行為,列舉出來的前事因素若未正視,可能會有破窗效應,進而產生其他問題行為,因此針對孩子的需求,提出策略來改善。

  • 睡眠充足

孩子因睡眠不足,間接影響情緒。針對睡眠的部分,家長配合改善。

  • 調整書寫空間的大小

孩子書寫的字體較大,若需要寫較多字時,會為了將字塞進去而苦惱,因此另外準備大張的便利貼,提供孩子書寫空間不足時使用。

  • 精細動作訓練

因精細動作發展較慢,握筆運筆較費力,因此在早自修,安排精細動作訓練的任務(例如:夾彈珠、磁筆吸鐵球在軌道運行)。

  • 訂定行為契約

依照孩子的能力、特質訂定,擬定後與孩子討論,孩子也認可該契約。

B 行為訓練策略:

  • 練習新行為以替代問題行為

讓孩子知道坐地上無法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教導孩子適當的表達方式,舉手或是使用協助卡求助。

C 後果處理策略:

  • 執行行為契約

在策略執行的過程中,成效尚未完全發揮,問題行為還是會出現。因此在問題行為再度發生時,根據與孩子訂定的行為契約來執行問題行為發生後的後果。

問題行為的出現,若一味責備、懲罰孩子,只會消磨彼此之間的信任,無法真正改善問題行為。家庭成員之間、老師之間需要取得共識,共同討論處理策略。處理策略一致,孩子才不會無所適從。

策略不是特效藥,無法馬上解決讓大人頭痛的難題 ;策略不必很高超,符合孩子需求的就是好策略。只要用心,給孩子正向的環境、正向的引導,就算孩子一時之間還是困在自己的問題行為裡,只要有大人相伴與等待,孩子就是幸福的,幸福的孩子,最後一定能長出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模樣。

延伸閱讀

蘇仟雯 蘇仟雯

蘇仟雯

台中上安國小

孩子在哪,老師就在哪裡, 世界就從我們的掌心開始茁壯。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