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成的階級再製課:從投籃遊戲,思辨階級的命定

「學思達教學法」能廣為教學界運用,「學思達臉書社群」的成立功不可沒,而郭進成正是催生此社群的人。因為在乎班上學生的學習眼神,促使他不斷向外看,揉合學習共同體與學思達的教學,結合「海螺計分表」和「大聯盟選秀分組法」,讓有心效法的老師也能按表操課。

【創新教學30+】郭進成的階級再製課:從投籃遊戲,思辨階級的命定。沈益丞攝

【創新教學30+】郭進成的階級再製課:從投籃遊戲,思辨階級的命定。沈益丞攝

公民課程與現實公民生活習習相關,這堂課可以上得無聊,也可以討論熱烈,端看教師的引導與提問如何激起學生的思辨能力,以產生豐富的對話和談論。

由於網路上分享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一名老師只用了紙屑和垃圾桶,便教會學生一個最重要的人生智慧〉 。文章裡的老師利用一個小活動讓學生去體驗什麼是「階級再製」,讓我很有感觸,於是我也利用一堂課進行這個活動體驗,同時設計了課程引導問題,希望學生能透過這些問題進行對話與思辨。

投籃遊戲:誰投中的機會高?

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紙,讓他們揉成紙團,大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投籃,誰能將紙團投入教室前方的籃子裡,誰就能成為「上層階級的人」。

玩過一輪,有人投中,有人投不中。我開始發問:

  1. 請問剛剛的活動中,哪些人比較容易成功?這些人,有哪些共同點嗎?(先簡單詢問學生的觀察)
  2. 遊戲規定能坐在自己位置上將紙團投進籃子裡的人,就可以成為上層階級的人。請學生想想看,將紙團投進籃子裡的行為大概等同現實世界的什麼行為?讀書?考試?奮鬥?(請學生積極聯想)
  3. 有一些人雖然坐在後頭,但還是投籃成功,這代表什麼?代表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嗎?或者有其他意涵?坐在後頭的人容易投籃成功嗎?還注意到什麼值得分享的事?
  4. 請後座的同學想想看,為何你們投不進?是你個人不夠努力嗎?
  5. 前座同學投中的人數很多,這又代表什麼?

換位思考:前後對調再投一次

討論進行一個段落後,我提議把籃子放到後面,大家再投一次。這時,我直接將透明籃子從前面講台拿到教室後方,結果換前排學生個個唉唉叫,直呼不公平,說根本看不到籃子在哪裡,但是剛剛他們根本不曾注意後座同學也有類似的困難。

於是,投籃完畢我繼續發問:

  1. 請大家思考一下,你座位的前後位置對應在現實世界代表什麼意思?
  2. 如果,你是分配座位的人,你希望怎麼安排座位,比較能看出個人的努力與否?比較公平?有沒有什麼想法?
  3. 我請各組討論:對應現實世界來說,這些座位的安排代表什麼意思?同樣的,你是被安排座位的人,又該如何做來改變自己的處境呢?
  4. 鼓勵學生分享其他想法或感受,例如:這個活動讓各位聯想到什麼呢?現實社會中的許多弱勢或不公義現象的存在,真的全是因為個人不努力所造成的嗎?如果不是,我們個人該做些什麼,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呢?只是去做慈善嗎?或做公益嗎?只能有一個籃子嗎?對照現實社會,所有人都在朝同一個目標前進時,會有什麼問題呢?

進一步思辨:這個世界公平嗎?

我請同學想想看:

  • 活動裡的座位安排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嗎?還是被老師決定的?
  • 這些座位安排直接影響到你的投籃表現與加分機會,請問對應現實世界,你有沒有什麼聯想或看法呢?
  • 如果學生沒有進一步想法,教師可以提示,貧富差距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嗎?還是因為有些人坐在前排?
  • 另外,老師請學生分組討論看看,現實生活中,哪些人可能是屬於坐在後排的人呢?如果有人不能成功,會不會並非他們不夠努力,而是一開始,他就坐在後排去了呢?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我們該如何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像這樣的公民課,透過活動設計與問題討論讓學生體驗,進而引導學生學習與深入思考,一直是我設計公民課的主軸。先製造一個具體情境,得以讓國中生較能體會與理解,之後再藉由小組討論與師生對話達到「一起思考」的效果。這樣的多元課程往往也能吸引許多班上的「客人」,令他們更願意參與學習,在我的班級裡,就讓兩個原本比較會放空的學生因為參與這個活動而開懷大笑,甚至延續到這節課的後半段小組討論都能積極參與,讓人印象深刻。

練功前的準備

接納失敗,接受有效教學

學生的狀態與學習氣質、模式多元歧異,學習失敗也是很多學生經常會面對的常態,那麼身為教師能如何協助他們呢?只有教師自身也願意從教學歷程中思索如何改變、思辨教學有何不足、甚至願意接納教學失敗、一一修正後再實施時,才有可能更加理解學生在學習歷程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他們遭受到什麼樣的學習阻礙,進而給予相應支持。

祕密武器:最好的老師要持續實踐

教師的備課,包括「教學前的備課」以及「教學現場的備課」,也就是備課必須直到結束一堂課時,才算告一段落。採取學思達教學法,教師無法完全預設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反應會如何?學生會如何答題?只有在教學現場透過實際的操作,根據學生的反應與回答,進行提問的微調與正向引導,才能讓師生彼此共同投入學習當中。

 

延伸閱讀

郭進成 郭進成

郭進成

高雄市苓雅區英明國中班導師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現任高雄市英明國中公民教師,及學思達核心講師。自2014年開始向薩提爾對話模式推手李崇建學習薩提爾對話,並運用於師生間的對話。2018年底,受李崇建鼓勵,舉辦「學思達與師生對話工作坊」;至2019年,已帶領超過50場工作坊,參與教師逾2千人次。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