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與長板理論,應用在教學現場

木桶原理又稱短板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所提出。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所以老師們在課堂教學有幾種情況⋯⋯

短板與長板理論,應用在教學現場。圖片提供:還賦於學

短板與長板理論,應用在教學現場。圖片提供:還賦於學

本文重點摘要

短板理論

木桶原理又稱短板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所提出。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有兩點推論:

  1. 只要這個木桶裏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2. 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沒有意義的,高出越多,浪費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校還是採用能力分班模式。

短版理論又稱木桶原理

短版理論。photo credit:flickr@Krissy Venosdale,CC BY-CN-ND 2.0

所以老師們在課堂教學有幾種情況:

 

一、過客型:

師生在井水不氾河水的課涯中,安然渡過。老師心想,兒孫自有兒孫福,我也盡心盡力教你們了;學生心想,有事沒事最好別來煩我。

二、拔尖型:

衝衝衝,補充再補充,考考考、練練練。教不嚴師之墮,名師出高徒,班上的火種點得和神燈一樣光亮,家長最愛,學校更愛。

如果這是個常態班級,我們可能要反思兩個問題:

  • 這對大部分的中後段學生好嗎?
  • 這樣的訓練,除了推他上間好大學以外,對他真正的幫助是什麼呢?

三、托底型:燃燒自己,成就他人。

  • 前段 16% 同學擁有強大的自學力
  • 中上 34% 同學給予適當提點支持
  • 中下 34% 同學給予反覆補救觀念
  • 後段 16% 同學支持他們燃起學習

以上因為教學現場的不同,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也沒有哪個好壞的解釋。

短板理論的效應,不只在企業中運作,其實也深植在教育現場。在一個班級團隊中,決定這一班的團隊戰鬥力並不是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反而是自己班上那群「啦啦隊」,因為,最短的木板在對最長的木板起著限制和制約作用,影響老師上課的熱情,影響整班唸書的氛圍,影響全班的班級經營。所以有老師深深地感慨,能讓低分群起色,其實就是全班的成功。

長板理論

現在的教室出現另一種風景。班級成員內,只需要有一塊足夠長的長板(學習者),以及一個有「完整的桶」的意識的老師。

當你把桶傾斜,你會發現能裝最多的水決定於你的長板(核心競爭力),而當你有了一塊長板,圍繞這塊長板展開擴散,將會得到更多的回饋,如果老師更進一步善用適合教學現場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等等教學法,將可有效補足其他的短板。

長板理論

長版理論。photo credit:flickr@Krissy Venosdale,CC BY-CN-ND 2.0

再偉大的老師也沒必要把每一塊板都做到「完美」,與其非得要花精力治癒班上的某些「頑疾」,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把全班的整體優勢發揮出來。

老師們,都期望帶出的每一屆,都是最完美的:

「頂尖」指自己班能出滿級分最好,單科滿級分也不錯(最好是自己任教科);
「多能」指多才多藝,參與各項活動競賽,又能跨界跨域;
「零缺陷」指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但前提是,要放開心胸與他人合作,小優勢透過共備,累積成大優勢。

這與應對疾病的策略一樣。先別讓自己快速致死的「急性病」(比如學習態度、品格教育、合作能力、基本的綜合能力);然後和自己的「慢性病」和平共處,(比如某些方面的天賦與技能不足)專注發揮自己的優勢。

不應該只關注學生不如意的學科,或是整天嘆息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有真的想過,學生的長才是什麼嗎?人生路還長,學會找到「做中學的 key」才是。

窒礙難行的心態

短板與長板理論,應用在教學現場

短板與長板理論,應用在教學現場遇到哪些問題?。photo credit:flickr@Krissy Venosdale,CC BY-CN-ND 2.0

一、「教師心態」

  1. 本質主體是容量(學習者為中心),而不是容器(教學者為中心)。
  2. 穩定(制度)、小格局(不易走出教室學校外)、質疑(慣性)、害怕改變(研究倫理),缺少跨域訓練與多元化的發展(真偽研習)。
  3. 封閉即是專業的象徵,為什麼要把 know how 無私分享?其實學生在知識+、Google、YouTube、均一等等……都能自學找到所要的知識。

二、「家長心態」

  1. 我們家的孩子為什麼要去救短板?浪費時間?被帶壞? 
    【註:請參考班級活動「人生拋物線」的醒思。】

  2. 考試的成敗,會決定孩子一生的成敗。 不可諱言,在臺灣現行的體制下,要短期間內扭轉考試領導教學的氛圍很難改變,只要有大考存在,就會有比序問題,只要有比序就會標籤化,為了 3~6 年的中學成績,換得 40 年不溝通的親子關係,值得嗎?失落的一代,被抹煞多元智慧的一代。
    【註:所謂多元並不是泛指創意,更不是直指知識考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多元智能理論

三、「學生心態」

  1. 沒有探索的空間,對未來沒有什麼想法,因為長輩都已經幫我決定好。
  2. 不知道升學意義何在?到大學接受訓練後,也不一定會有工作。
  3. 什麼是工作?為他人而活?還是為自己而活?
  4. 無法得到自我肯定,只好找同儕尋求小團體、肯定或慰藉。想像著公主和王子,總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改變就是現在

一、「改變教學現場」:不要學習失焦的課堂

課堂內被切割成唸書和不唸書的,歡樂、遊戲學習下卻無所穫,行動學習失控,變成全面禁止使用,「多元、快樂」教學成為學習鬆散的藉口。

有人說他們是「空白人」,但是我覺得用「平均人」來形容他們最合適,我們所有老師在學校教書目的,都是被訓練成要教出平均水平(之上)的學生,讓他們都長得一樣,並且無時無刻灌輸他們「完全合群」與「無條件謙順」的重要性,而不是教會他們「思考」、「批判」、「獨創」、「發表」,大部分的老師在校,不知道如何去「啟發」孩子們的天賦,過度強調記憶,看重成績,一路填鴨到大學,驚覺變成空白人、平均人後,才開始體驗「揮霍人生」(何琦瑜,2014)。

二、「改變對孩子的愛」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重視他的心靈健康遠大於成績,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了解他的感受思維遠大於分數,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給予他的具體讚美遠大於責備,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開啟他的視野想法遠大於限制,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釋放他的多元試探遠大於智能,
如果,你愛你的寶貝,請引導他的道德是非遠大於爭奪,

孩子的生命是一條長長的畫布,請讓孩子在畫布上盡情揮灑繽紛,而不是綁住他的手操控灑墨,多傾聽、多理解、多引導、多鼓勵、多具體讚美,他會是你值得驕傲的曠世巨作(蔡培聆,2015)。

教學現場

圖片提供:還賦於學

參考資料:

  •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李宜蓁、李岳霞、林韋萱、秦嘉彌、許芳菊、張益勤、張瀞文 著(2014)。翻轉教育。頁142-143。台北市:天下雜誌。
  • 教育Wiki。木桶原理。Retrieved May 1,2015,from 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木桶原理
  • 蔡培聆(2015)。請用良好教育政策給孩子完整的畫布。Retrieved May 1,2015,from
  •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蔡培聆/大學多元入學庶民論壇-請用良好教育政策給孩子完整的畫布/10153201511040837

延伸閱讀

還賦於學 還賦於學

還賦於學

華東臺商子女學校

大家好,我是華東臺商子女學校任教高中數學的天龍老師。來自國立中山應數,也接觸過特殊教育、建築、土木工程、醫學系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很高興能在此,和先進們共同成長學習,相信在跨域、跨世代、跨國際的激盪下,翻轉出適合這世代的教學模式。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